先有宋代官窖,後有明清茅台

原題目為:宋代官窖的出土,平息釀造工藝傳承紛爭,物證高端醬酒師承關係

文|歐陽千里,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

說起醬香產區,總會想起仁懷市、茅臺鎮;說起醬香品牌,總會提及茅臺、郎酒;說起醬香歷史,繞不開漢時“武帝甘美之”及明清“酒香茅臺鎮”。問題來了,技藝最講究傳承,美酒飄香的茅臺鎮,秦漢與明清之間唐宋等時期是空白的,期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一直是學術界及酒業共同關注的課題。

上世紀七八十年,有處古墓群在仁懷市被發現,經考古專家現場考證,為宋代古墓。2011年,修建仁懷名酒工業園區時,需佔用部分墓地,進行二次發掘,並將出土文物保護性搬遷到仁懷博物館。其中出土的“飛天仙女”石刻浮雕,形象鮮活,神似茅臺酒的飛天仙女圖案,成為當時當地熱議的焦點。“飛天仙女”石刻落款為“時以庚寅紹定三年孟冬吉旦置造”,考證為南宋理宗趙昀的年號,即公元1230年。

先有宋代官窖,後有明清茅臺

仁懷出土的宋代飛天與茅臺酒的飛天對比

無獨有偶。1984年,仁懷市茅臺鎮向陽村村民雨後在自家責任田發現有石質器物及帶有花紋的石磚被沖刷出來。2008年,茅臺鎮古鎮酒業耗資數億在此附近動工興建醬香酒生產基地,得知該處責任田疑似古代窖池遺址,便委託考古、釀酒方面的專業人士,對相關地塊進行發掘及保護。2016年,國內外考古專家先後三次實地考察與研究石刻紋飾,均認為該遺址具有宋代晚期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特徵,認定該遺址為宋代晚期的釀酒窖池。

先有宋代官窖,後有明清茅臺

被複原的宋代官窖遺址

前有宋代古墓出土飛天石刻,後有釀酒遺址被鑑定為宋代官窖,美酒飄香的茅臺鎮釀酒脈絡逐漸清晰。貴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曹波認為,宋代官窖的出土,將茅臺鎮白酒釀造歷史提前到宋代,向前推進了幾百年,石缸、石窖,印證了醬香酒特有回沙工藝的形成過程,對於研究醬香酒工藝發展,具備重要的意義。

先有宋代官窖,後有明清茅臺

宋代官窖三次專家鑑定意見書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劉徹飲蒟醬酒,盛讚“甘美之”,後人寫詩提及此事,“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習部來”。明末清初,仁懷釀酒村村有作坊,茅臺酒獨步酒林,回沙醬香酒已臻成型,開始出現“回沙茅臺”、“茅臺燒春”、“茅臺春”等名稱來命名茅臺佳釀。1745年,乾隆十年,貴州總督張廣泗疏浚赤水河,川鹽入黔,茅臺酒更加興旺,“家唯儲酒賣,船隻載船多”成為當時茅臺繁忙景象寫照。

宋代官窖的出土前,有物證可考的白酒釀造始於元代,宋代官窖出土後,讓《宋史·食貨志》中的大酒及《酒史》中“施曲蒸釀”大酒真正成為現代白酒雛形,極大的推進了白酒釀造歷史。另外,備受爭議的茅臺酒師從陝西、山西的紛爭也有了答案,茅臺鎮自宋代便開始釀酒,無非是後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借鑑了其他省份釀酒的工藝。故而,業內有人提出 “先有宋代官窖,後有明清茅臺”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