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爲

談起近現代書壇書風問題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提一個人——康有為。

康有為是我們理解整個中國書法史近二百年曆史的一個關鍵人物,如果以康有為作為突破口,很多問題和很多文史領域的現象就得到了解釋。

要想了解康有為,那就要從他的身份談起。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一、叫板孔子

康有為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他作為清朝末年維新變法、百日維新運動的導師、領袖人物。變法失敗後,他灰溜溜的逃到了國外,只留下七君子替他們受罪,確實挺慘。

而且康有為還極其“自我感覺良好”,自封自己為“聖人”,還給自己的門徒,其實也就是腦殘粉一大推名號。

比如他自己就類比孔子,自封自己為“長素”。因為孔子的別稱就是“素王”。長素,那意思就是我比孔老先生還厲害的意思,可見康有為野心之大。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不僅如此,他還給他的弟子賜了同樣的名號,比如其門人陳千秋號超回(超越顏回),梁啟超號軼賜,麥孟華號駕孟(凌駕孟子),曹泰號越伋,韓文舉號乘參,均取此義。都有全面超越孔門儒家,另立門戶的意思在。

二、政治理想

那麼康有為為什麼這麼堅信自己一定能超越孔子,成為新一代思想領袖呢?雖然他的理想在今天看來的確顯得有點迂腐,但是究竟是什麼,讓一個受到過傳統儒家思想洗禮的士大夫知識階層,有如此之勇氣和臉皮,來叫板孔聖人呢?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我認為就是康有為當時的政治理想,即維新救國之術。

當然,我們只能說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罷了,一廂情願,並不是真理,並且維新失敗也證明他的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經不起歷史考驗。

但是,人家康有為當時從國外“偷”來這一套思想,如獲至寶,再看鄰國日本一下子就比當時清政府牛氣多了,他就覺得時機到了,自己成為千古聖人,超越孔子成為新聖的機會來了。所以自我膨脹起來也是合理的。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畢竟萬一成功了,揚名立萬那是肯定的。

但是理想很脆弱,經不起現實打擊,維新被慈禧扼殺在搖籃裡。康有為的政治理想也落空了。

但是這一政治理想形成的過程中,康有為可沒少下功夫,他也不知道自己最後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所以,他就拼命寫東西,出書,到處宣傳他那一套理想。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不過你還別說,這個過程真有點像當時孔子、孟子周遊列國,宣傳政治思想的意思。當然康有為只要盯著一個人就行了,那就是光緒皇帝。

他拼命的向光緒以及一切高官勾搭、上書,就是為了推銷他這一套思想主張。不僅如此他還拼命用各種形式,將它這一套思想包裝成各種東西向外推銷,包括他的詩文,有很濃重的古代傳統士大夫懷才不遇的氣息,字裡行間滿是為國效勞以及維新思想。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當然,對於書法,也未能倖免。

三、披著書法外衣的政治宣言書

康有為將他這一套政治思想包裝成書法理論,從此就打開了潘多拉寶盒,開啟了備受爭議的近代書壇變局。

所以,看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廣藝舟雙楫》只是康有為為了實現自己政治理想而寫的一部宣言書。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所以,《廣藝舟雙楫》其本質是為了某個信念而寫成的藝術,並非是為了藝術而藝術。那麼其中有些思想和結論就很值得商榷了。

作為一套披著書法外衣的宣傳手冊,《廣藝舟雙楫》將以唐代為代表的傳統帖學書法視為洪水猛獸,老掉牙的東西,因此提出了“卑唐”一說,而且抹殺一切帖學書法成果。

而為了配合其維新思想,康有為大肆鼓吹當時新興的碑學書法,提出“尚碑”、“崇碑”的思想。

因為維新思想的邏輯就是——只要是舊的、傳統的,我就堅決反對,只要是新的東西,我就堅決支持。所以卑唐尚碑,就很好理解了。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四、歪打正著

這一套邏輯推演下去,影響了無數人。諸多事情,都可在這裡找到端倪。

且不說卑唐說法的錯誤性,就是這樣一刀切的武斷言論,讓其越發極端化。

但是康有為不純粹的動機卻意外的給中國書法打開了另外一扇飽受爭議的大門,也就是碑學書法。

不可否認的是,康有為以政治改革的決心和信念,引發了的場書法變局,將中國書法整個體系做了一個調整,大大拓寬了藝術表現的範圍,原本被視為粗鄙、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也慢慢為人所接受。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後來所謂白話運動、新詩運動都可以在這找到歷史淵源。因為所謂白話也好,小說也罷,不過是將當時人們所認為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給正當化、正名的過程。

到了後來,康有為就不滿足於在理論上幹說了,他的書法實踐也正好契合他書法論著的主張。

但是,單論康有為的書法,還是有很深的地方可待挖掘。

五、真正的康有為

仔細看康有為的書法,他的書法並不是完全純粹的碑學技巧,因為裡面摻雜了很多帖學的成分。很多用筆和謀篇佈局都有帖學的影子。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這樣不難理解。因為在康有為潛意識深層的地方,他壓根就是一個傳統的文人,一個傳統的儒生知識分子。

那些所謂的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思想,與其說是他的政治理想,不如說是為了實現他個人夙願的工具。

他真的這麼關心清朝安危嗎?恐怕未必。

前面我們說康有為自封聖人,而且還給自己的弟子封了一大推類似孔子門徒的名號,很顯然,他在內心深處,是深深相信傳統的力量的。

即便是個人理想,他也只是用傳統儒家最高的人——孔子作為一個超越的對象,而未能跳脫出傳統儒家體系這個小圈子。

所以,他講的那些維新思想他自己真正相信多少是存疑的。百日維新事情一敗露,他跑的比誰都快。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至少,七君子要比他相信得多。

當一個人為了理想可以奉獻出自己生命的時候,才是真的相信這個理想的。

六、文人分裂、矛盾和無奈的普遍心理

所以,在康有為身上,是有深深的分裂性的。這種分裂,是對於傳統和新興事物之間的紛爭和撕扯。

這種分裂,不僅體現在康有為的書法上,作為一個揚碑抑帖的人,最後他的書法是走的碑帖結合的路子,還體現在民國文人普遍的行為選擇上。

一方面,傳統的力量以及小時候的薰陶,讓他在內心深處是認可這些傳統的,至少它的價值體系證明了這一點。

不管他說的有多麼花哨,語言總會欺騙人。不管他體現出多少開拓精神,至少皇帝他是不敢廢的,而皇帝也在他政治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就證明了它確確實實是一個有野心的傳統文人,僅此而已。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後來袁世凱復闢,他可是出了很多“力”的,可見,康有為為了揚名立萬,啥都可以幹。維新變革可以讓他當官,可以讓他成聖人,他就支持變革。袁世凱復闢,可以讓他當官顯達,他就去支持復辟,什麼維新什麼理想,大概都被拋棄在腦後了吧。

真正有維新信念的,是死去的七君子。

而康有為這種心理特點,這種對於傳統和新式事物態度以及行為上的分裂、矛盾,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文人特有的一種心理表徵。

比如開一個時代風氣之先的胡適,仍然服從於舊有社會中的婚姻制度,與其包辦婚姻妻子白頭偕老。這不僅是一個動人的故事,還體現了那個時代文人價值選擇巨大的矛盾和錯位。

百日維新和《書鏡》背後的男人——康有為

七、歷史深處嘆無奈

因此,讀康有為這個人的一生,或者說看民國文人知識階層一生命運的起伏,其中對錯是非是最淺層次的推測。因為對錯之分不僅無用,而且愚蠢,最會麻痺人的心智,讓人得到一個心安理得的結論倒頭就睡。

真正看懂歷史,不是得到什麼歷史規律或者為人處世的雞湯哲學,而是到最後,像陳寅恪先生一樣,嘆一聲無奈,然後心懷憐憫,掩卷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