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一個自吹自擂的“大清神棍”

瞭解清朝歷史和中國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晚清時的“戊戌變法”“公車上書”、“戊戌六君子”等歷史事件,而這,都和一個人脫不開關係,那就是康有為。


康有為,一個自吹自擂的“大清神棍”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人。康有為是一個“天命觀”極強的人,終生堅信自己的生命上必然依附著某種神秘而偉大的天意,並且自詡“聖人”,而實際上康有為小時候也的確很聰明,只不過在那個八股文時代,他的科舉之路卻相當坎坷,他在16歲中了秀才後,便一直再無進步,至到36歲才中舉人,而他後來的學生梁啟超,在17歲時已經是舉人了。

為什麼說康有為自吹自己擂呢?首先說他寫的兩部書,1891年初,康有為在廣州開設萬木草堂。在草堂存在的七年(1891-1897)時間裡,康有為還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政治著作《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兩部書的裡的《新學偽經考》據說有20萬字,但是據他自述,這是他在短短的5個月的時間裡寫出來的。但是,張之洞的門生廖平曾寫過兩部書《知聖篇》和《闢劉篇》,而且瘳平也曾把這兩部書借給康有為觀閱,過了一年後,康有為赫然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思想觀點與廖平的《闢劉篇》《知聖篇》幾乎完全相同。隨後,《新學偽經考》出版,觀點仍與廖平著作類似,廖平由此大怒,指責康有為剽竊他的書稿,康有為卻不以為然。由此也引發了後世學者對此事的爭議不斷,有學者就指出,這兩部書這麼短時間內完成,並不是康有為一個人的功勞,除了剽竊,更多的是他的幫學生協助所著。而這一切,皆被康有為說成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

“公車上書”的迷團。我們上中學時,曾學過歷史,由康有為的主導下,發動了“公車上書”,清政府由此拉開“百日維新”的變法運動。然而,隨著歷史學者的深入研究,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康有為,一個自吹自擂的“大清神棍”


歷史書中,康有為在1895年領導上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並提出系統的變法方案,史稱“公車上書”,維新派由此登上政治舞臺。而且康有為在自傳《我史》中對“公車變法”進行了渲染記載,且有模有樣,有據有理,然而,經過史料的嚴考,康有為組織的此次上書根本沒有付諸實施,康有為也根本沒有去都察院遞交過什麼上書。

首先,康有為一再聲稱上書之所以未成,是因為都察院拒收,事實上,都察院在1895年的上書大潮中,反而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20餘名都察院御史都曾上奏極諫,有些甚至連上數折,而康有為說都察院守舊頑固拒收他發起的上書,完全不符合史實,因他壓根就沒去都察院,一切反對派,都是他在《我史》裡虛構出來的臆想。

康有為說:“此前舉人們聯名上奏,當權的孫毓汶已頗為忌恨,我組織的這次千餘人大行動,更是本朝從未有過之事。舉人們初六、初七兩天在松筠庵大舉集會。

然而據央視歷史顧問姜鳴先生實地考證,松筠庵面積狹小,根本無法一次性容納1200餘人的大聚會。要承認1200人這個數字的真實性,只能有一種解釋:舉人們是陸續來松筠庵簽名的,但這也就等於否定了正式的松筠庵集會的存在。


康有為,一個自吹自擂的“大清神棍”


其次,康有為在《我史》中說他是“公車上書”的組織者帶頭人,然後,他曾命令梁啟超出面組織廣東舉人聯名上書,此次上書有廣東舉人80餘人簽名,但唯獨沒有康有為的簽名。而在同時,廣東還有一個叫陳景華的人,領導組織了另一次聯名上書,簽名的廣東舉人共有289名,四月初七日由都察院代遞給了朝廷,在本次上書中梁啟超排在第284位,康有為同樣沒有簽字。如此說來,一個名不見傳的陳景華都能組織289人,而康有為作為領導人卻領導組織了區區80餘人,號召力實在太差。

康黨1895年在上海策劃出版了《公車上書記》封面及序言頁。康黨對此書做了大力宣傳,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共在《申報》登了7次廣告,尤其著重宣傳康有為那份未曾呈遞的《萬言書》。但效果似乎不佳,不到50天,《申報》就登出了此書大減價的廣告。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康有為當日號召力其實很有限。


康有為,一個自吹自擂的“大清神棍”


康有為自吹自擂的說自己領導組織了“公車上書”,然後被卻被史料無情揭穿,由此可見,雖然康有為當時的確有一腔愛國熱情,但也是一個妥妥的愛吹牛的大清神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