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爲:標杆背後的那些汙點

康有為:標杆背後的那些汙點

廣廈長素究為誰?南海先生康有為。

治學公羊張三世,上書清帝凡七回。

論性勸學長興記,萬木草堂立學規。

人類公理大同書,不忍為仁孟子微。

作為近代歷史上維新派的代表性人物,康有為給世人的面貌都是積極向上,為國家危亡而四處努力、吶喊、奔走;致力於君主立憲制,提倡向日本學習,倡導變法。

而戊戌變法這場近代史上清王朝自上而下而發起的最有可能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救亡圖存運動,雖然以失敗而告終,左右也不過一百來一天,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是最壯闊波瀾的一頁,同樣也是康有為人生中最為亮麗的一筆。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縱使已經成為標杆、神話,康有為的一些汙點,我們依然需要知道。也只有全面的看一個人或一件事,我們才能予以客觀、到位的評價,才會避免陷入“造神運動”的困境與災難。

汙點之一,康有為涉嫌有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的行為。

眾所周知,康有為推動戊戌變法最重要的兩部著作是《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為了讓戊戌變法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足夠的理論基礎,康有為把把孔子打扮成“託古改制”和“改制變法”的祖師爺,目的是借“古聖”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然而,《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卻涉嫌剽竊自廖平的《闢劉篇》、《知聖篇》。證據如下:當年廖平本人就提出指控;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曾言“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列文森在他的作品《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論證康有為得到過或讀過廖平的書稿。

汙點之二,“公車上書”最終可能沒有“上書”。

將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舉國激憤。康有為連夜寫了一萬多字的《上清帝第二書》,提出“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張,全文慷慨激昂,一氣呵成,獲得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堪稱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不過,事實是萬言書確有其事,康有為召集各省舉人齊集松筠庵也有其事,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傳來馬關條約已經簽訂和康有為中進士的消息,然後一切就到此為止了。康有為自己給出的說法是:“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索稿,為人傳抄,刻遍天下,題曰《公車上書記》。”

汙點之三:戊戌變法之後成為保皇派,反對共和制,成為帝制的堅定擁護者。

無論是和“辮帥”張勳一致復辟帝制,擁護溥儀登基,還是與袁世凱的“尊孔復古”政策的不謀而合——“以孔子為國教,配享天壇”、“若今不尊孔,則何從焉,將為逸居無教之民歟?暴戾恣睢,以快嗜慾,而近於禽獸乎,則非待烹滅絕種而何?”抑或重新解釋“大同”三世學說,皆已證明康有為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反而從歷史的推動者變成了逆潮流而動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