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為期4天的小米香港IPO公開認購終於靴子落地。

6月28日,小米IPO最終以認購總額超10.3億股、超10萬投資者參與散戶認購的結局收場,一掃此前幾天散戶認購爆冷局面。要知道招購首日才超購僅0.9倍(為自2017年9月新經濟新股火熱以來,首日招股反應最冷淡的一隻), 截至26日,超購也僅為3.06倍。看似打臉此前被一片唱衰的聲音,不過從小米最終給出的17元港元的發行價以及近期股市動盪下行的大環境來看(這是此前17—22港元發行區間的下限),小米最終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或將讓人擔憂。

雖然雷布斯表示17元定價是為了讓投資者有錢賺,預留後續增長空間,但是小米最終破發的可能性也不小。

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小米IPO認購4天內跌宕起伏

從6月25日起,小米就開始了為期4天的IPO認購。

按計劃,小米此次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計劃發售21.8億股股份,其中面向散戶公開發行股數為1.08億股,也就是說散戶佔比為接近5%。原定的每股發行價區間為17-22港元,募資370.6億-479.6億港元。

不過,小米這次認購可以算的上一波三折。在首日,以往新經濟股被哄搶的盛況並未出現,當天11家香港本地券商共錄得僅74.72億港元的孖展認購額,以在香港公開發售集資額23.98億港元計算,超額認購僅2.12倍。6月26日,多家券商“抽飛”(取消認購),其中時富金融及輝立被投資者抽飛約17億港元,更是雪上加霜。當天,10家本地券商則累計錄得59.44億港元的孖展認購,超額認購1.48倍,遠遠落後於市場預期。同時,一週期港元Hibor週二出現十年來最大跌幅,市場猜測銀行提早釋放出了先前為小米IPO預留的資金。

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不過,在最後一天小米實現了逆風翻盤。截至28日12點,小米散戶認購超10.3億股,共有超10萬投資者參與。據小米招股書顯示,其此香港公開發行股數為1.08億股,測算下來超購10倍左右。

雖然已經被認為是超預期的表現,但是同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幾隻新經濟股相比,小米還是差的有點遠:閱文集團首日就超購624倍,平安好醫生超購296倍,易鑫超購167倍、雷蛇、眾安在線等首日認購的保證金額均超過100倍。

由於多個新經濟公司排隊來香港上市,這個板塊的題材不再具備稀缺性。或許也是小米認購遇冷的原因。

小米或破發 股價如何支撐投資者的野心?

有說法稱,小米此次散戶認購是港股2011年以來發行規模50億美元以上IPO中,認購倍數最高的,也是今年以來全球認購散戶規模最大的IPO。不過,相比較閱文集團、平安好醫生等一批2017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股超過600倍的認購倍數,小米認購倍數並不高。

在小米公佈認購數據當日,上證指數跌破2800點。而公開招股首日,恆生指數跌破29000點關口。此外也受到外圍市場影響,近期受到貿易摩擦影響,美國科技股大跌。

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而除去恆生指數接連續下跌,還有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近期利率持續攀升,而這無疑會增加新股認購的成本。而小米此前虛高的估值其實也應該為今天的慘淡市場買一部分單。

而此前按市場給出的小米539-690億美元的估值,小米市盈率達到了27-34倍。這不算低,雷軍口中說的小米的估值應該是蘋果乘以騰訊,目前蘋果市盈率僅為18.34倍,難道雷布斯是按這個來算的?

大盤不穩、市場冷淡,雷軍卻堅持要把小米送到港交所去敲鐘,最終接盤的會是誰?

其實在幾天前,券商就有一些準備,已經給股民風險提示,謹防“潛水”。據悉還有做出預備,提示散戶萬一小米首日破發,或採取即沽策略,減少損失。而還有業內人士表示,若小米上市掛牌的時機再有動盪,“急挫逾5%宜止蝕,輸少當贏,更切忌撈底博反彈。”

其實,近期在港上市的多家“獨角獸”公司,上市後遭遇破發的並不少見。閱文集團、易鑫、眾安在線等股價持續下挫,投資人膽戰心驚。尤其是平安好醫生上市次日收盤下跌3.2%,與首日最高價相比下跌20%,比招股價也跌了14%,隨後下跌至50港元以下,讓投資人擔心小米也有同樣遭遇。有基金經理表示,小米估值偏高,投資者應更謹慎。

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有行業人士甚至表示,“其實投資者還是要慶幸的,小米的認購發行用了4天,才得了一個10倍認購,如果跟工業富聯一樣,僅一天認購,就收穫了711倍的認購,你說這A股還不直接奔著前低2638點了?!”

多家券商認為,小米孖展息率相對較高,介乎2.45-3.38釐。“新經濟新股相信不會再出現首日抽升兩至三成的盛況,目前有券商孖展息高逾3釐,換言之小米掛牌後股價起碼要升10%才可以回本。”

目前來看,只要不破發可能就是最好結果,而一旦破發,散戶最有可能成為墊腳石。

小米盈利模式仍存爭議

以往雷軍多次表示小米是互聯網公司,因為這兩種性質對小米估值會有很大差距。如果是硬件公司,那資本想象空間極為有限。

在證監會對其定義存疑後,雷軍改口“不糾結是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6月23日,雷軍表示,小米是全球罕見的既能做硬件,也能做電商,也能做互聯網的全能型的企業,這種企業在今天的市場上非常罕見。在他看來,小米市盈率不能和其他硬件或互聯網企業相比。甚至他喊出小米估值應該是“蘋果乘以騰訊”。

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按雷軍的邏輯,小米的盈利模式是依靠高性價比的硬件,聚集大量的用戶,最後以互聯網服務的模式實現變現。但是這個互聯網模式的變現卻模糊不清。而且,小米過去三年智能手機貢獻的總收入佔比分別達到80.4%、71.3%、70.3%。怎麼能相信它是一家靠互聯網盈利的企業呢?

而且,雷軍的意思是需要用高性價比的產品來維持持久的用戶群,那就必須產品質量穩定可靠,但是據說小米加工費不計人工錢,誰能保證質量穩定?能比的上蘋果的穩定嗎?近年來小米產品不斷曝光的質量問題就說明一切了。

雖然小米首席財務官周受資認為,估值的核心要素是公司的增長速度,小米2017年收入同比增長67.5%,2018年一季度更是超80%。這應該是小米的加分項,而且他認為小米的手機市場份額還會進一步擴大,性價比路線能讓小米保持持續增長。

小米IPO認購超10倍卻低限發售 背後究竟有何風險?

不過,資本市場並不買賬。

普遍觀點認為,小米的盈利模式尚未被證明,但其目前估值來算,市盈率已經超過國際上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不少機構或投資人表示小米缺乏盈利支撐導致估值虛高,上市後的動力也可能不足。

6月29日,媒體報道小米IPO定價17港元,位於17至22港元招股區間低端。也從側面印證其為了保險起見,調低價格,降低破發風險的可能。

有不少人士表示,閱文、平安好醫生、眾安在線等破發是因為缺乏實質性的盈利模式,“破發”是“情有可原”。

那麼按此規律,小米的未來也好不到哪兒去了。只有等時間給出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