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豆子加工成豆腐,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了。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的餐桌上,豆腐都是常見的菜餚。它可炸、燒、燴、煮成各種美味。我對豆腐情有獨鍾,每次吃豆腐,父親當年做豆腐的情景就浮現在眼前,就多了一份思念,有了一份鄉愁。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事了,我們一大家生活在禮泉縣趙鎮公社前寨村。那時候糧食短缺,人們想著法補充,做豆腐也是效仿別村的法子。生產隊秋糧豐收,豆子產的多,直接喂牲口覺得浪費,留足來年種子後,其餘的豆子便做成豆腐。豆腐可以換豆子或賣錢,豆渣和漿水可以養豬喂牛,一舉多得。這也是生產隊的主要副業,但不允許普通社員幹,不然會扣上一頂資本主義尾巴大帽子。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做豆腐的人一要老實本分,二要心靈手巧有悟性。生產隊反覆斟酌,將做豆腐這項重要活路交給父親和高北平了。父親當時也有50多歲了,是全家的頂樑柱。他小時上過四年私塾,為人正直,聰穎好學,記性特好,看了《三國演義》過目不忘,常常飯後茶餘在房前樹下講三國,圍了一圈大人小孩,父親講得聲情並茂,大家聽的如醉如痴。父親自身行的正,群眾威信高,是做豆腐人的首選。高北平小名叫頂門,本是索村人,過繼到舅家高姓戶,忠厚老實,平時話不多。

做豆腐也叫磨豆腐,是一門新農活,也是一門手藝活。父親雖沒有做過豆腐,但他悟性極高,平時處處留心,學會的手藝不少,如盤炕、盤鍋頭、泥牆、修農具等等,誰家叫幫忙,他是隨叫隨到,分文不取。要把豆腐做好,也有許多竅門。父親就留意別人做豆腐的過程,問明白幾個關鍵要點,覺得有八九不離十的把握了,就準備做豆腐的工具了。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當時的豆腐坊設在一傢俬人空地窯群裡,選了其中最大的一孔。磨豆腐的主要工具是兩個直徑近1米的磨盤,經石匠鍛成淺淺的上凸下凹溝道,下面固定上面轉動。上面磨盤有兩個孔,用於流豆子和水,磨盤中間立一木棍,掛上一個底下有小孔的瓦罐,瓦罐盛滿水,磨盤轉動摩擦,豆子與水自然流下,便將豆子磨成豆漿。舊時候磨豆腐的磨盤上面還有個橫棍,固定在中間木棍上,它的作用是撥擋豆子流進磨孔。父親領著幾個社員先是在窯洞中間盤好磨子底座,底座要堅固耐用,高度適中,盤好底座後抬裝磨盤。其次再盤好鍋頭,燒豆腐的鍋十分碩大,直徑有4尺多,是生鐵鑄的。又準備了幾個水缸,篩子,籠圈,粗紗布等就基本到位了。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磨豆腐有好幾道工序,需提前準備好漿水(也叫滷槳),俗話不是說一物降一物,漿水點豆腐。做漿水比較簡單,選好幾棵大白菜,洗淨放入水缸,倒入滾燙的開水,太陽下放幾天水黃有酸味就好了。做豆腐一般在冬季農閒時,先一天下午從隊上庫房領上30餘斤豆子,用篩子篩去雜質,揀出土塊、石子及豆莢,然後泡進水缸。水必須淹住豆子,經過約10小時浸泡,豆子膨脹變軟。磨豆腐都是在後半夜進行,天亮磨完,燒開豆漿後,用滷漿點制,就成為人見人愛的豆腐了。

第一座豆腐是關鍵是牌子,做不好,不合眾人口味,就砸了鍋倒了牌子,以後的豆腐就無人問津了。雞叫三遍時,父親起身去磨豆腐,第一次多少有點不安。早飯時父親回家,滿臉微笑地說:“今天第一座豆腐做成了”。我說:“沒咥咋知道酸不酸”。父親說:“點好後頂門咥了一口說對著呢”。第二天早上,村上有人叫賣:“豆腐,二隊的老豆腐”。母親買了一斤豆腐,中午做了頓燴菜。我第一次吃上父親做的豆腐,覺得軟硬適中,口味純正,十分好吃。日子就這樣重複著,父親每天為生產隊做豆腐,村上天天傳來“二隊老豆腐”吆喝聲,後來還賣到外村,讚譽一片。

記得那時候,我從學校回家務農,十七八歲的熱血青年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每天掙七八個工分,每長一歲,增加一分,到二十歲就是全勞力拿滿十分了。幾年勞動鍛鍊,我農活樣樣都會,犁地、揚場、割麥等一些技巧活,雖不是把式也都掌握,其它農活就小菜一碟了。有時閒了,也會去看父親磨豆腐,順便幫忙當下手。

一天晚上,不知什麼緣由,也許是想為父親擔待一些的原因吧,想去學磨豆腐。就對父親說:“大,明早我和頂門磨豆腐,天亮你來點豆腐就行了”,父親欣然同意了。當晚早早入睡,夜半時刻父親叫醒我,我喊上頂門徑直到豆腐坊。先套好牲口,一頭十分聽話的驢,用眼罩蒙上驢雙眼。然後給瓦罐加滿水,舀幾勺泡好的黃豆倒在磨頂上,吆喝驢拉磨轉動,就磨出豆漿。豆漿會不斷流入下面的小桶,小桶滿了換一個空桶。把裝滿桶豆漿的倒入籮子裡進行過濾,濾出的豆渣倒入專門盆中。兩人分工明確,一個負責添豆加水,一個負責過濾豆漿。記得那次是頂門負責過濾豆漿的。別小看過濾豆漿,有很多竅門的。過濾豆漿時要不停地晃動壓板,力量要均勻,大小要適度。過濾豆漿最複雜的是殺沫,就是去掉豆漿上面漂浮的一層泡沫。殺沫是取一小塊老油根子,用小鏟均勻的塗在壓板上,加上清水,用力晃動壓板,反覆多次漿淨渣幹沫完。就這樣,一桶接著一桶,天亮了,磨完了,給驢卸磨,點火燒鍋,這時父親來了準備點豆腐。我也迎著朝陽上工去了。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一座豆腐的好壞,點豆腐是關鍵,如同畫龍點睛一樣。等到鍋開漿滾,先要揚沫,就是用馬勺在翻滾的豆漿中舀出一勺,向周圍潑灑,幾個回合使得豆漿濃度均勻了,這時就可以點豆腐了。舀一馬勺滷槳,由鍋邊向內均勻畫圈,細水長流倒入鍋中。父親的動作十分嫻熟,一招一式有模有樣。一會兒,鍋裡飄起了豆花,慢慢地凝固成小塊,看到漿水變清,豆塊聚堆,就基本成功了。可不能將滷漿一下子倒下去,這樣就包漿了,豆腐就變酸了,也就少有人問了。豆腐點成後,把漿水舀出用於下次點豆腐,把豆塊舀出倒進一個裝有圓形木架鋪著紗布的篩子裡,用布包上壓塊石頭就可收工了。幾個小時候後,豆腐變硬成型,就可以叫賣了。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我常想,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讓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變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軟變通的個性給擅長烹飪的中國人留有極大的創造空間,豆腐也因此被製作出品類繁多的菜餚,以適應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和喜好。所有這些,讓普通的大豆得到了昇華。豆子經過磨鍊成豆腐,實現了昇華。人生豈非如此,恰如豆腐具有柔軟變通的適應性,海納百川,樂觀堅韌,遇挫不退,百折不饒,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遭遇什麼樣的境遇都能接受世事無常的洗禮,孤獨困苦的磨礪,都能堅持自己的夢想,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說來也怪,雖然父親天天做豆腐,我卻從沒有享受過特權。一是聞不慣豆漿那味道;二是父親管的嚴,不能佔生產隊便宜 。

豆腐做多了,豆渣也多了,父親就給生產隊養了幾頭豬,豆渣也就派上用場了。每逢過年,殺幾頭豬分給家家戶戶,大夥辛苦一年好好開個葷。年前這段日子,父親特別辛苦,大家備年貨,豆腐需要量很大,每天要磨幾座豆腐。父親常常是半夜出去,天黑才回家,可他從不說累。偉大的父親,承載著全家十幾口人的負擔。

父親離開我們有許多年頭了,但每回吃豆腐總覺得父親就在身邊。在父親節到來之際,願我的父親在天堂一路走好,願天下所有的父親健康長壽。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父親的絕活,60多年仍然記憶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