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進口紅酒的假冒江湖:A貨氾濫,你喝的拉菲其實是拉非

散酒灌裝、套牌,甚至直接用添加物勾兌……這些充斥在市場上的仿冒酒“品牌”齊全,且“不限量供應”,給大牌葡萄酒和進口商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解密進口紅酒的假冒江湖:A貨氾濫,你喝的拉菲其實是拉非

除了錦江賓館,此類在高端酒店舉辦的葡萄酒分會場還有三四個,每年3月,這些酒店彷彿化為兩個世界,正規的葡萄酒洽談和假酒買賣同時進行,正品價格上千元的進口名酒,在假酒販那裡,幾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幾塊錢就買得到。

就在這次展會上,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公安部門突擊查處了多個售賣仿冒酒的公司。但一家葡萄酒公司的銷售人員表示,雖然糖酒會現場有嚴密的監管並組織了打假行動,但還是無法避免仿冒酒的出現。據上述人士觀察,在糖酒會現場出現的貼著某一款大牌葡萄酒酒標的酒,大部分都是假的。

發生在糖酒會上的這一幕也是中國葡萄酒行業假貨肆虐現象的縮影:在正規的葡萄酒交易之外,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存在著一塊黑色地帶,在這裡你可以買到正品之外的各種“A貨”,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拉菲、奔富等大牌葡萄酒的銷量遠超其市場供應量的原因。

解密進口紅酒的假冒江湖:A貨氾濫,你喝的拉菲其實是拉非

(中國葡萄酒市場存在著一塊黑色地帶,在這裡你可以買到正品之外的各種“A貨”,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大牌葡萄酒的銷量遠超其市場供應量的原因。圖/視覺中國)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預測,2021年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費國,消費規模預計將達230億美元。龐大的消費需求推動了葡萄酒行業的發展,也誘惑著不法商販前來分一杯羹。拉菲、奔富等品牌,是中國消費者較為熟知的進口大牌葡萄酒,也是造假者仿冒的主要目標。

仿冒葡萄酒的酒汁有些來自國外,有些產自國內;有的以次充好,將低廉的酒汁灌入大牌葡萄酒的酒瓶中,盜用大牌的商標和包裝,有的甚至並不是葡萄釀造的,而是由酒精等物質勾兌而成。按照用料的不同,這些酒的造假成本從每瓶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而銷售價則動輒上千元,利潤豐厚。

假酒來源五花八門

口感上,仿冒酒“寡淡無味,果香不夠濃郁,酒精度偏低,餘味短,沒什麼厚重感”,紅酒進口商眾海盛公司CEO張海文這樣描述曾喝到過的仿冒酒,“好的葡萄酒要有酸、澀、果香和明亮的顏色,顏色很渾濁的話很可能是假的。”

不過,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從包裝、標識和口感來判斷真假可能還有些難度。

張路英表示,即使是葡萄酒行業人士也不能保證能辨別所有葡萄酒的真假,他們通常只熟悉自己經常接觸的某一產地的酒,對於普通消費者,一些仿冒酒足以以假亂真。不過,“如果你喝到舊報紙、紙箱子泡過水的味道,或者臭味、雜味、腥臭味,那一定是假酒。”張海文說。

除了完全模仿大牌葡萄酒的情況,“打擦邊球”的行為也令大牌葡萄酒傷透腦筋,一些酒商為了不與大牌葡萄酒起正面衝突,起一個和大牌名字不完全一樣、卻又非常相似的酒名,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就是某大牌,藉此銷售自己的酒。以拉菲為例,在國內某大型電商平臺搜索該品牌,會發現大量相似的酒名,如“拉斐”、“拉非”、“拉斐爾”、“拉菲卡斯特”等,這些酒的介紹裡大多赫然寫著“產地法國”,卻並不提供入關手續和檢疫證明,質量也無法保證。

同時,造假的方法並不只以上一種。楊徵建表示,一些酒商通過做“套牌酒”,也能偷偷造假。例如,某套牌酒廠商合法進口了一個貨櫃(1.8萬瓶)的葡萄酒,獲得了一個貨櫃量的合法手續,之後在自己的廠裡非法仿冒100個貨櫃的酒,由於很少有買家購買一整個貨櫃的酒,通常是一次購買幾千瓶,因此該假酒商便可長期反覆用一套合法手續銷售自造的假酒,又因為此類廠商的確擁有合法商標,所以很少會被發現舉報。

另有一類拙劣的仿冒酒,俗稱“三精一水”,大多包裝粗陋。此類假酒可能一點葡萄成分都沒有,由酒精、香精、色素和水摻兌而成,更甚者會用辣口劑替代酒精,用回收來的瓶子裝瓶,一瓶成本僅四五塊,有害飲用者的健康。

仿冒酒傷害了誰

由於仿冒酒的生產和銷售脫離了法律監管渠道,因此它們的品質無法保證,不過,張路英表示,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這些酒已經很難進入正規的百貨商場和大型超市了,它們一般會選擇監管不嚴格的網上渠道、小型菸酒專賣店、批發市場,而質量尤為拙劣的假葡萄酒,一般只能流入中國的鄉鎮市場。

據張海文觀察,執法部門對線下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目前大部分仿冒酒還是聚集在監管漏洞較大的線上網購平臺,在線上,有的商家會打出“139元8瓶”一類的大牌酒廣告,而不懂葡萄酒的消費者免不了會受到低價的誘惑。“不過,不像衣服和包的假大牌,葡萄酒畢竟是食品,消費者不會去主動買假拉菲、假奔富。”張海文說,“雖然有的消費者接受了電商的錯誤引導,但他們也是被動受害者,是被忽悠了。”

張海文表示,品牌識別度高的葡萄酒大多產自種植、採摘和釀造更精細的酒莊,這些酒莊產的葡萄酒,營養物質、芳香物質、轉化出的香氣更多,品質和味道的確更好,陳年的潛力也大,這也就導致它們的成本更高,價格自然貴。

他表示,一些世界名酒莊的葡萄會限產種植,有些酒莊要求葡萄園中一公頃的土地一批不能產出超過8000瓶葡萄酒,有的一根藤上只長几十斤葡萄,甚至有的名莊一根葡萄藤上只長五串葡萄,把其餘的葡萄全部剪掉,這樣就可以將營養集中於少量葡萄上,保證產出的都是最好的葡萄。在採摘上,也不會一股腦將綠的、紅的、紫的一起摘下來,而是隻選擇成熟葡萄採摘。同時,名莊酒往往用小橡木桶,而非不鏽鋼桶釀造,小橡木桶能更好地保存葡萄的風味,而一個小橡木桶就要7000美元,一次只能釀不到300瓶酒,葡萄酒至少在橡木桶中存放兩年再裝瓶,裝瓶一年後才能上市。再加上房租、資金利息和時間成本,一瓶名莊酒的成本比當年採摘、存放一兩個月就上市的普通葡萄酒要高得多。

雖然無法計算出每年因為假酒損失了多少銷售額,但不少進口商表示,仿冒酒每年會給公司的進口貿易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同時,除了高檔的大牌葡萄酒,一些與仿冒酒價位相當的中低檔正品酒也會受到影響。

近年來,不僅法國等傳統葡萄酒大國的酒被造假,新興葡萄酒市場的酒也成了被仿冒的“重災區”,如來自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等國家的酒。以智利為例,據中國海關數據,智利已經成為中國第三大瓶裝葡萄酒進口國和第二大散裝葡萄酒進口國,2017年中國從智利進口了1.3億升葡萄酒,而據張路英介紹,智利排名前十的酒莊,在中國均遭到了大量仿冒,就連他的公司經營代理的一些小品牌也未能倖免,經濟損失難以統計。“假葡萄酒給正規進口酒商帶來的不僅是財務上的損失,它對品牌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有時客戶買到假葡萄酒,會來問為什麼你的酒質變了,為什麼你們出了新系列沒告訴我。”他說。

不能把問題留給消費者

“假酒問題和中國市場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和中國社會治理情況息息相關。”楊徵建說。他認為,包括葡萄酒行業在內的許多行業都存在假冒偽劣產品,究其原因,是執法上以罰代刑,對製假售假懲戒力度不夠,以及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造假的信用成本低等綜合因素,造成假葡萄酒在中國有一定的市場。

在葡萄酒收藏層面上,唐尼認為,很多收藏家有錢但缺乏葡萄酒鑑別知識,面對貪婪的供應商,自然不能倖免。她發現,一些已經被查處的國外造假專家制造的葡萄酒,至今仍然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上流動著。

就假葡萄酒問題的打擊治理,廣和律師事務所孫依豐律師表示,近年來,執法部門和葡萄酒市場參與者的打假力度越來越強,假葡萄酒的情況有所緩解。他表示,消費者在購買葡萄酒時,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排除掉大部分假葡萄酒。

根據中國的法律規定,進口葡萄酒的包裝和酒瓶上必須加貼中文標籤,所有葡萄酒的標籤上都必須包含葡萄品種、葡萄酒名稱、葡萄收成年份、等級、產區、裝瓶者、酒廠名、產酒國名、淨含量、酒精濃度,如果沒有加貼中文標籤,或信息不全,就有可能是假葡萄酒。

同時,消費者應儘量選擇在正規的商場、大型超市和電商平臺購買葡萄酒,如果在電商平臺購買,應該選擇電商平臺的自營店和葡萄酒品牌的官方購買渠道,在購買過程中要掌握好“證據”,比如存好發貨憑證和發票,保留訂單信息,一旦發現假貨,可以更好地向商家討說法,而在購買進口葡萄酒時,可以向銷售商家要求查看報關證明和入境檢驗檢疫證明,以及質檢報告。

但不少葡萄酒行業人士認為,消費者可以學習一些必要的“打假知識”,但沒有辨別真假葡萄酒的義務,治理假葡萄酒亂象的根本還是在於市場監管和執法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你無法要求消費者去學習辨別葡萄酒真假的知識。” 楊徵建說。

同時,在打擊猖獗的葡萄酒造假上,葡萄酒公司與警方的協助至關重要。據央視報道,2017年11月和12月,上海警方與大連警方分別破獲了兩起涉案金額龐大的假酒案件,在這兩起案件中,富邑集團提供了正品信息和假酒樣品檢測支持,提升了案件偵辦效率。

在一些葡萄酒行業人士看來,中國的各葡萄酒行業協會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借鑑法國等老牌葡萄酒國家的經驗,制定更清晰的行業規範和假葡萄酒鑑定標準。張路英認為,在這方面中國的葡萄酒行業協會已經開始有所作為,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首刊於2018年6月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