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 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清人嚴融的這兩句詩形象地描摹了眾人圍爐吃火鍋的場景,火鍋是中國人獨創的美食,方便快捷、老少皆宜。再者,“火鍋不拒葷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調味不拒東西,共食又不帶任何強制性,還有充滿人情味的滿嘴過癮,才是中國人喜歡吃火鍋的原因。”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今天我們吃火鍋,可能會比較注重口味、吃法上的味覺享受,尤其是一些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火鍋,從食材到調料都有講究,像是川渝的麻辣暴擊、潮汕牛肉火鍋的生活美學、酸湯魚火鍋超下飯...

但在火鍋器具的選擇上,卻沒那麼講究,也沒那麼多藝術感,越來越簡單。不過從北到南,還是有一定差異的,老北京的銅爐火鍋,西南的九宮格、鴛鴦鍋,南方的打邊爐,以及個別即食火鍋、外賣火鍋。反觀古人吃火鍋,不僅吃得講究,對火鍋器具的選擇也很講究。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海昏侯出土漢代青銅火鍋

海昏侯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文物最多的聚落遺址。在這裡出土的青銅火鍋,備受讚譽。它的下端懸空吊著一個碳盆,旁邊有個小火鍋,是裝調料的,可以放碳加熱。講究的是,鍋裡的東西是熱的,夾出來蘸的汁兒也是熱的。

火鍋的前世今生

火鍋在過去叫“古董羹”,是因食物入沸水後咕嚕咕嚕響而得名。早在商周時期就有雛形,是一種可以邊煮邊吃的單人鍋,名曰“溫鼎”。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溫鼎”內有夾層,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盛湯羹、肉類,下面放置炭火燃料,設火門來更換炭火,它的周圍還有幾個透氣小孔。當然,那麼精緻的小火鍋只有王宮貴族可以享用,平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到了漢代,有一種叫“染爐”的鍋已經比較接近現代的火鍋。它是青銅器,有上中下三個部分,主體是炭爐,上面是個鍋,可以盛食物,下面是炭火盤。但漢人吃火鍋不是把肉放鍋裡涮熟了蘸點調料吃,而是直接把調料放進鍋裡,在加熱的調料裡涮肉,涮熟了夾起來直接吃,那會兒管調料叫染料,這種涮肉的過程就叫“染”。

隨著制彩工藝的日新月異,火鍋器具越來越美觀。加上各種外來作物和西洋調料的傳入,火鍋的味道和種類越來越豐富,於是乎,人們對火鍋的熱情有增無減。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嘉慶皇帝擺“千叟宴”

明清時期,以山珍野味為鍋底的涮肉火鍋已經是宮廷名菜,相傳每一位清王朝皇帝都嗜火鍋成癖。嘉慶皇帝登基那一年,舉辦了一場“千叟宴”,動用了超過1550個火鍋,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火鍋盛宴。

遊走在火鍋江湖

同一個火鍋,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吃出不一樣的味兒。更別提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千鍋百味,確實各有各的風味。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吃涮羊肉,認準北京銅鍋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老北京的銅鍋,跟其他地方的火鍋器具相比,還是比較特別的。傳統北京涮羊肉,要用炭火銅鍋,煙囪就立在鍋中間,空氣可以從煙囪裡進去。周圍是一圈湯,伴有三截蔥白、兩片姜、一小把枸杞,鍋熱起來的時候咕嚕咕嚕響,隨涮隨吃。在很多北京人的記憶裡,都有大冬天涮羊肉的經歷,而且一定要配麻醬,不蘸點麻醬,肉都不香。

辣到心坎的川渝九宮格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川渝火鍋以辣著稱,前者香辣,清油打底,有鴛鴦鍋;後者麻辣,牛油打底,往往是海椒和花椒鋪成大紅色;兩者的精髓都在於必點動物內臟,像是毛肚、腦花、黃喉、鴨腸、鵝腸。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川渝火鍋味重刺激,蘸料不能用辣椒“火上澆油”,“油碟”才是標配。倒入香油,再佐以蒜泥、香蔥,油而不膩,蘸一點還能解辣。

其中,最常見、最地道的火鍋器具就是九宮格。它起源於長江之濱,有些窮苦的船伕為了充飢,把屠宰場裡的家畜內臟撿回家洗乾淨,就用一口鍋烹煮雜碎,再加以辣椒、花椒祛溼。沒想到這麼簡單的食物,不僅驅寒保暖還十分美味。後來有人挑著籮筐,用鍋裝著些雜碎沿街叫賣,也大受歡迎,為了方便記賬,小販們就把鍋隔成九個格子,食客一人一格涮。

雲南菌菇火鍋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火鍋與當地的食材關係很大,雲南一到雨季就是菌季,漫山遍野都是菌菇,它的火鍋比較經典的就是菌菇火鍋。將菌菇採摘、洗淨後做湯底,湯汁清淡不覺油膩,又滋補養生,而且多用鴛鴦鍋,一邊是菌菇湯底,一邊是辣底,碰上節慶日、團聚日,就一群人圍坐一塊熱熱鬧鬧地吃火鍋。

廣東“打邊爐”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冬季嚴寒,圍爐而食,人在爐邊,又叫“打邊爐 "。廣東一帶口味清淡,擅長燉老火靚湯,火鍋湯也會喝,所以會比較看重食材原本的口味、色澤,湯底的配料會下得比較多。用的火鍋器具多是電磁爐、電熱爐、鴛鴦鍋,甚至就是普通的湯鍋。

潮汕牛肉火鍋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牛肉火鍋最大的賣點就是現點現切,每個部位的火候、涮肉順序都有所差別,一般是從瘦吃到肥,堪稱現代版“庖丁解牛”,像是在用吃的方式來解讀一頭牛的生活美學。鍋底多是清湯或是牛骨湯,把肉放進漏勺裡,下鍋數著涮時,待肉色稍變便是口感最佳時。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熱氣騰騰、飄香四溢的火鍋,本身就有一種向心力,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坐一堂或把臂共話或舉箸傾情,正應了那句”火鍋圓,大團圓“的美好希冀。

在學者易中天的眼裡,火鍋渾身上下都是中國文化,每個人都可以自主選擇喜愛的菜料燙而食之,自己掌握火候並隨意調配作料,火鍋已經不僅是一種飲食方式,還是一種文化模式。慶幸的是,在火鍋裡,我們都找到了吃的自由。

圍爐湯沸,舉箸而食,乘興而來飽腹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