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提及“官渡之戰”,堪稱三國時代與“赤壁之戰”並駕齊驅的大型戰役;而“官渡之戰”中的主角則是“袁紹”和“曹操”。都知道“袁紹”是繼曹操之前最有勢力的諸侯,坐擁青、冀、幽、並四州之地,帳下能征慣戰者有“河北四樑柱”,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顏良”、“文丑”二將。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但顏良、文丑雖勇,卻不是袁紹開疆裂土的主力戰將;真正幫助“袁紹”登上第一諸侯寶座的另有其人。此人原是冀州“韓馥”部將,出身羌人之地“涼州”,勇武善戰非顏良、文丑可比;此人先破冀州、再滅匈奴、八百盾牌兵消滅公孫瓚上萬“白馬義從”;袁紹正是有了此人才得以雄霸一方。甚至此人為袁紹南征北戰之時,所謂的大將“顏良”、“文丑”都還未出現在史料中。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此人名叫“麴義”,原是冀州守將,因冀州牧“韓馥”闇弱,遂率兵造反;後韓馥率大軍征討反被“麴義”打敗。此時袁紹窺視冀州日久,便與“麴義”合兵奪得冀州,袁紹得冀州實力大增,“麴義”從此歸於袁氏。之後漢末風雲變幻,各方諸侯割據一方,“強漢”此時已是分崩離析;此時與大漢征戰百年的“匈奴”想趁勢攻取中原,於是挾河內“張揚”攻打袁紹。“麴義”出身涼州,對胡羌戰法頗為了解,在“鄴南”一戰擊敗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從此威名聲震天下。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麴義”之勇非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可比,呂布不過一將,而“麴義”卻是真真正正的領兵“元帥”。自袁紹得冀州、滅匈奴後聲勢大振,“麴義”之名無人不知;當時袁紹雖實力不俗但還算不上最強諸侯,仍舊弱於幽州“公孫瓚”。提起“公孫瓚”就不得不提他帳下的一支特種部隊——白馬義從;“白馬義從”乃是幽州兵中的精銳,常年與胡、羌、匈奴等彪悍的遊牧騎兵作戰,“白馬義從”之強《後漢書》曾這樣記載“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後來公孫瓚擴充“白馬義從”人數,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這些史料記載足證公孫瓚之強,“白馬義從”之勇;在當時公孫瓚雖稱不上漢末最強諸侯,但帳下兵馬的戰鬥力絕對是眾諸侯中的翹楚。儘管公孫瓚也算不上最強諸侯,但要比當時的袁紹盛強的多;因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在與袁紹合作時戰死,公孫瓚就把這筆賬算在了“袁紹”頭上,自此這兩大諸侯也發生了震動中原的“界橋之戰”。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界橋”一戰公孫瓚親率3萬人馬列成方陣,左右各有五千“白馬義從”為兩翼。這裡必須要解釋一下,在漢末多以“步兵”為主,騎兵則是作為一種“特殊兵種”出現,騎兵衝陣對於“步兵”來說更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攻擊形式;更何況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乃是漢末第一騎兵,而且左右兩翼各有五千,僅是“騎兵”就有1萬人的規模。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公孫瓚這樣規模的軍隊在當時來說絕對稱得上“極其罕見”,而對方“袁紹”雖也有數萬兵馬,但無論從人數上還是戰鬥力上都遠遠輸於公孫瓚。此時“麴義”請令出戰白馬義從,而且竟只要八百“盾牌兵”!當然“麴義”還有特殊要求,自己親率八百盾牌兵居中,兩翼則集中袁紹軍隊中所有的“強弓硬弩”數千張;而袁紹雖率數萬兵馬卻不敢向前,止於“麴義”後數里之外觀望。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界橋之戰”開始,公孫瓚見袁紹兵馬不過數百,而且還都是“步兵”,因此大笑命令上萬“白馬義從”一起衝陣趕殺;而“麴義”則命八百步兵藏於盾牌之後,待“白馬義從”將近,左右數千張“強弩”一起放箭。公孫瓚騎兵雖勇,但居高臨下最怕箭弩,更何況是在措不及防的情況下;一時間“白馬義從”陣腳大亂,而“麴義”就在此時命八百盾牌兵衝進敵陣專砍馬腿,待馬倒後再砍殺馬上跌落的幽州兵。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麴義”率八百盾牌兵竟然殺的上萬“白馬義從”手忙腳亂,數里外的袁紹趁勢率數萬大軍掩殺;公孫瓚陣腳大亂,不得不倉促撤退。此戰“麴義”一直追殺幽州兵到駐營地,本想趁勢一舉消滅公孫瓚,但戰場太大,數百被打散的“白馬義從”竟然圍困了“袁紹”;“麴義”這才放棄公孫瓚,回救“袁紹”。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界橋之戰”中麴義雖沒能消滅公孫瓚,但這場戰鬥卻是中國戰爭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此戰後袁紹為麴義請功,言曰“是時足下兵氣霆震,駿馬電發;僕師徒肇合,機械不嚴,強弱殊科,眾寡異論,假天之助,小戰大克,遂陵躡奔背,因壘館穀。”袁紹正是憑藉“麴義”一戰改變了當時的實力格局,而公孫瓚也由原來的佔據絕對優勢,變成了敵強我弱的劣勢;此戰迫使公孫瓚由攻轉守,也是袁紹稱雄河北的關鍵戰役。正是“麴義”的存在不僅徹底粉碎了公孫瓚南下的計劃,而且漢末最強騎兵“白馬義從”也從此名存實亡。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後來公孫瓚擊殺“劉虞”盡得幽州之地,本以為得幽州就可重建“白馬義從”,誰料“麴義”在公孫瓚軍心未穩之時率十萬大軍征伐;公孫瓚不敵“麴義”退守易京,“麴義”則圍困“易京”一年有餘,期間雖有因缺糧被公孫瓚偷襲的敗績,但最終還是逼得公孫瓚先殺妻兒,後自焚而死。

“麴義”為袁紹征戰四方之時,所謂的大將“顏良”、“文丑”還沒在史料中出現。“麴義”在當時聲振寰宇,就是在袁紹帳下也是功高蓋主,因此逐漸有了“驕縱”之態,甚至常有不服袁紹,想擁兵自立的表現。就在公孫瓚自焚前夕,袁紹將其誘殺;“麴義”就此與死敵公孫瓚一起命歸黃泉。《後漢書》“自持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並其眾。”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公孫瓚和“麴義”死後,袁紹擁冀、幽二州,在漢末時期已是實力最強諸侯;再到所謂的“顏良”、“文丑”出現時,其實已經是袁紹坐擁四州之後。而顏良、文丑雖有“大將”之名,卻無“麴義”統兵之能;顏良被關羽斬殺,文丑也死於曹操亂軍之中。至於《三國演義》中“麴義”被趙雲一個回合挑於馬下,其實在史料中“麴義”應該早死多時。

為袁紹打天下的不是顏良,更不是文丑,而是消滅“白馬義從”的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