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柘城農村地鍋蒸饃,那味兒恁忘了某?真香

長大後它是主食

小時候它也當零食兒

放學回家,餓了,扔下書包

手伸進饃筐兒掰塊兒涼饃

邊吃邊玩兒

記得在沒有酵母的情況下

蒸饃需要這碗裡的一團老面

俗稱“攪扎頭”

這個神奇的玩意兒是怎麼來的

很難說清楚,有懂行的嗎?

蒸饃是一件費力又費時的活

得先發酵

然後揉麵

繁瑣的工序後再擱鍋裡燒一個小時

快出鍋時就能聞見饃香味

“手工饃”

如今在街道隨處都能買到

但沒幾家會自己蒸饃了!

對於70、80的人

白麵饃可真是小時候的最愛

白麵饃加白開水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白麵饃加酸菜這樣的搭配

即便物產豐富的今天

也沒有一種食物能吃出當年的美味!

小時候學做饃時媽媽是這樣教的

一切都是從面開始的

發好的面從面盆兒裡倒在案板上

揉麵一次

大切塊

揉麵二次,反覆三遍,增加韌勁

搓細條,細條,細條,請注意最後的手法

小切塊成形

氣孔的魅力

放在案板或篦子上醒10-15分鐘

醒饃的時候把灶火的旺旺的燒起來,給饃胚子留一指多的縫隙放好,鍋蓋蓋好。

大劈柴火持續半小時左右

出鍋

情有獨鍾的還屬這帶點鍋焦的饃

一直忘不了媽媽蒸的饅頭味兒,真香!

有同感的小夥伴都看看吧

今天天氣很好

有點降溫哦

更多信息盡在柘城包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