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還缺少一個春天

網視導讀:《見字如面第四季》播出了5期,漸漸不再像前幾季一般備受矚目,雖然豆瓣評分高達9.3,但僅有920人給出了評分。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以後,還是迎來了它的疲乏期。這與節目的同質化問題不無關係,但是更根本的問題還是需要創新力十足的創作。


文化類節目從蔚然成風到略顯疲乏


文化類節目其實一直都活躍在熒屏之上,《百家講壇》從2001年創辦至今,吸引著無數觀眾;第一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決賽全國收視率超越《中國好聲音》位列第一,讓從業者意識到了大眾對文化的熱愛和渴望,文化節目一度風靡熒屏。

2017年,以悠久綿長的傳統文化為依託的文化類節目終於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達到了口碑、收視雙豐收的大好局面。據相關數據顯示,這一年中就有超過50檔文化類節目陸續登上了央視、衛視以及各大視頻網站的舞臺,《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這類承載著民族文明的文化類節目蔚然成風。

但是緊接著,文化類節目很快也迎來了它的疲乏期。收視不好前景不佳的節目都只是“一季遊”,勉強播完就沒有了後續。少數像《中國詩詞大會》播到了第5季,卻也難以引起更大的反響,豆瓣評分由前四季不低於8.4分的成績降到了7.4分。

文化類節目還缺少一個春天

不同於娛樂節目,可以滿足大部分年齡段人群的特點,文化類節目具有它獨特的文化素養和內涵。而節目設計中,文化深度就是一個需要勘探民情、斟酌考慮的方面。比如河北衛視推出的《中華好詩詞》大多采取初高中課本上學過的古詩詞作為考題,這樣的做法拉進了與觀眾的距離,從而也激起了觀眾對詩詞的熱愛。

而節目類型雷同、舞臺風格撞車,文化類節目的模仿之風雖然使該類型節目數量不斷增長,卻也讓它的總體質量出現下滑。


同質化嚴重當前文化類節目發展的難題


鑑賞品味詩詞的節目有《中國詩詞大會》、東方衛視的《詩書中華》、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詞》;以信件、文學作品為載體的有《見字如面》和《朗讀者》;以國學為探討內容的有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和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以致敬工匠為主題的有優酷的《了不起的匠人》、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和湖南衛視的《百心百匠》,等等。

文化類節目還缺少一個春天

除了內容方面的雷同,詩詞類節目競技PK、同步答題的模式也基本都差不多。致敬匠人的節目中也有很多的共同點。

其中《非凡匠心》是由張國立作為匠心體驗引領者,每期邀請兩位明星好友與他一起尋訪中國瑰寶級文化與技藝,策劃推動同領域的大師們和新興青年創作團體兩代巨匠巧匠之間的傳承與交融。

《百心百匠》每期都會邀請一位名人精英探訪民間匠人,一對一向匠人學習傳統技藝,通過講述名人深度體驗的故事,展現傳統文化發展現狀,揭示傳承匠心的意義與價值。

文化類節目還缺少一個春天

《了不起的匠人》邀請了林志玲做分享人和解說詞配音,邀請藝術大師作為嘉賓,捕捉他們最具匠心的故事,展現每件器物的製作過程,以平行視角,講述溫暖的匠人執著的匠心。

三檔節目都是為了向觀眾展示匠人匠心,傳承古老而精美的手藝。都邀請了明星嘉賓以擴大節目的影響力,且都有拜師學藝的環節,也都涉及了樂器的製作過程,《非凡匠心》中有編鐘的鑄造和調試,《百心百匠》有古琴修復,《了不起的匠人》中記錄了古琴的製作。

雖然他們也在努力地規避與其他節目成為雙胞胎,但還是不可避免的有相像的內容。這樣跟風、模仿導致文化類節目的同質化嚴重,容易使大眾產生嚴重的視覺審美疲勞。


文化類節目需要更多的創新


創新是同質化嚴重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促使文化類節目不斷髮展的不竭動力。這個創新可以從內容方向考慮,也可以向形式方面邁進。

當前文化類的內容可謂五花八門,涉及詩詞、書信、文物、歷史遺蹟、戲曲等多個方面,甚至還有《信中國》這樣講述傳承民族信仰的節目,而且這些類型都有各自的代表作。

但是以“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一位的服飾為主題的節目,可謂少之又少,2013年的《中國魅力》和2016年的紀錄片《穿在身上的中國》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還都沒有引起特別大的反響。在當前國風盛行、常有身著漢服的群眾出行的時節,重啟之前沒有取得成功的節目類型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案。

另外,文化類節目的形式也需要更加多樣化,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少會上映75部文化類節目。其中不乏《了不起的長城》這樣的真人秀,還有《老師請回答》這樣的教育類節目。可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一直都在進行中、準備中。

文化類節目還缺少一個春天

“高級”、“清流”、“神仙”之一類的詞將文化類節目推向了神壇,也無意間拉大了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曲高和寡的困境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善,當文化類節目逐漸常態化,收看文化類節目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才真正意味著這類節目迎來了它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