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有可能成為世界各國抗疫的最後出路嗎?

全球守夜人觀察


CDC稱,群體免疫對無法接種疫苗的新生兒和慢性疾病患者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而他們是最容易受到傳染病傷害的群體。上世紀80年代後期,美國曾通過大量接種疫苗,來保護 該國的學齡前兒童免於感染麻疹。

群體免疫有兩種方式可以實現,一是大量人群接種疫苗獲得免疫,二是大量人群自然感染獲得免疫。

在長期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大規模注射疫苗來產生群體免疫抵抗病毒不失為一個抵抗病毒的好方法。

就目前疫苗的研發來看,疫苗的臨床試驗的結果沒有出來,三期臨床試驗全世界都還沒開展。想要靠疫苗實現群體免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交隔離才是目前全球最需要堅持並長期開展的。






專注科普的寶萊屋LAB


群體免疫是世界各國抗疫的主要出路。

各國體制不同,西方國家的體制決定了他們無法像中國一樣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國與國的差距,使得在世界範圍內通過管控和隔離來消滅病毒的幾率幾乎為0.

群體免疫包括兩個角度。其一是通過原始病毒在人群中逐漸擴散來達到群體免疫,條件是超過60%的人群感染,這個方法的代價是超過5%的人死亡。通過有效隔離和管控,可以讓這個死亡率發生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其二可以通過疫苗接種讓全民實現免疫。

目前中國在疫苗研發領先全世界,有5個疫苗研發路線在同步開展,陳薇院士團隊領導的腺病毒疫苗已經進入二期臨床測試。美國的疫苗主要是RNA疫苗,步驟簡單,但是成功率低,很有可能最後對於病毒無效,空歡喜一場。

另外一條出路是找到對抗新冠的有效藥物。如果想要短期成功,只能看運氣,依賴於篩選現有的藥物。研發新藥,同疫苗開發一樣,週期很長,沒有捷徑。




學術平頭哥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想說“新冠病毒變異很快,如果疫苗研發速度跟不上病毒變異速度,是不是自然感染形成群體免疫會成為抗疫的最後選擇”?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以自然感染來形成群體免疫。

首先,新冠病毒變異不是一定引起疫苗失效。

疫苗研製的首要任務是在病毒表面找到一個結構穩定、在感染過程起到關鍵作用、能夠引發免疫反應的靶點,通過向人體注射這個靶點類似物或含有這個靶點的物質,刺激機體產生長效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長效漿細胞可以長期產生抗體;記憶B細胞雖然不直接製造抗體,但可以長期保持對該病毒的“記憶”,一旦發生病毒入侵,記憶B細胞就會被激活產生漿細胞,從而迅速分泌大量中和抗體來對抗病毒。

↗病毒與細胞結合後將遺傳物質注入細胞內,中和抗體能夠與病毒上的靶點結合,從而阻止病毒與細胞結合,防止細胞被感染。

上圖是新冠病毒表面棘突蛋白的立體結構模擬圖,冠狀病毒就是通過它與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來感染細胞的。

所以新冠病毒變異只要不涉及棘突蛋白這個靶點,就不會影響疫苗的作用;如果病毒變異影響了靶點結構,很可能病毒就無法與ACE2受體結合來感染細胞。所以疫苗還是對抗新冠病毒的關鍵撒手鐧,通過注射疫苗來達到群體免疫才是正途。

其次,即使無疫苗可用,也不能採取自然感染形成群體免疫的路。

由於新冠病毒傳染性很強,不加控制的自然感染必然造成短時間內大量病人集中爆發,現有醫療體系無法滿足大量病人隔離治療需求,造成的醫療擠兌使新冠肺炎病死率無法承受。

從現有數據來看,重點國家新冠肺炎病死率超過10%的不在少數,其中不乏醫療條件較好的發達國家,如果疫情在欠發達的亞非拉地區爆發,死亡率肯定更高,這是任何政府都無法承受的。

如果出現無疫苗可用的情況,還能怎麼應對?

如果疫苗研發不成功或者疫苗研發進度無法趕上新冠病毒靶點變異速度(這種可能性很低),那各國可能還要回到中國防控疫情的道路上來: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採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消毒重點區域,加強社交控制,佩戴口罩,提高免疫力等。

總結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4月23日表示,“在我看來,中國在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的前沿,或許到九月份我們能有一種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疫苗。”“也許明年初我們能研發出可用於健康人群的疫苗”。如果疫苗研發不成功或者疫苗研發進度無法趕上新冠病毒靶點變異速度,也可以採取其他防控措施,而不是盲目採取自然感染情況下的群體免疫。

我是愛好科普的小醫生,歡迎關注我,瞭解衛生防病知識。

溫馨提醒: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十八字箴言:少外出、多開窗、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遮口鼻(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肘部等遮住口鼻)。均衡營養、充足睡眠、適度鍛鍊、放鬆心情有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