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 NAND面臨新的挑戰

如今內存市場正在經歷一段混亂時期,而且還沒有結束。

到2020年目前為止,對3D NAND和DRAM兩種主要存儲器的需求略好於預期。但由於經濟放緩、庫存問題和持續的貿易戰,市場將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此外,3D NAND市場正在向新一代技術發展,一些廠商遇到了產能問題。而3D NAND和DRAM的供應商正面臨來自中國的新的競爭壓力。

在2019年放緩之後,存儲市場本應在今年反彈。隨著COVID-19大流行爆發,突然之間,很多國家採取了各種措施來緩解疫情,例如禁止外出和關閉企業等。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動盪和失業。

然而,事實證明,在家工作推動了對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其他產品的需求;對數據中心服務器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所有這些都推動了對內存和其他芯片類型的需求。

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戰繼續給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但也引發了一波恐慌性的芯片買賣。基本上,美國已經對中國華為實施了各種貿易限制。因此,一段時間以來,華為一直在囤積芯片,推高了需求。

這類交易已經進入尾聲,要與華為開展業務,美國公司和其他公司將需要在9月14日之後從美國政府獲得新的執照。許多供應商正在切斷與華為的聯繫,這將影響芯片需求。

總的來說,整個內存市場是複雜的,有幾個未知因素。為了幫助業界瞭解未來,本文將研究DRAM、3D NAND和下一代內存市場。

DRAM動盪

現如今一個完整系統集成了處理器、圖形以及內存和存儲,通常被稱為內存/存儲層次結構。在該層次結構的第一層,SRAM集成到處理器以實現快速數據訪問;下一層是獨立的DRAM,用於主存;磁盤驅動器和基於NAND的SSD用於存儲。

2019年是DRAM的艱難時期,需求低迷,價格下跌。三大DRAM製造商之間的競爭一直很激烈。根據TrendForce的數據,在DRAM市場,三星在2020年第二季度以43.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SK海力士(30.1%)和美光(21%)。

隨著來自中國的新競爭者的加入,市場競爭預計將更加激烈。據Cowen & Co報道,中國長鑫存儲(CXMT)正在推出其首條19nm DRAM生產線,其中17nm產品正在生產中。

CXMT將如何影響市場還有待觀察。與此同時,2020年的DRAM市場喜憂參半。IBS預計,DRAM市場總規模將達到620億美元,與2019年的619.9億美元基本持平。

DRAM NAND面臨新的挑戰


在家辦公經濟,加上數據中心服務器的繁榮,推動了2020年上半年和第三季度對DRAM的強勁需求。IBS首席執行官Handel Jones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

如今,DRAM廠商正在推出基於1xnm節點的設備。FormFactor(一家芯片測試應用探針卡供應商)高級副總裁Amy Leong表示:“隨著DRAM供應商開始增加‘1nmy’和‘1nmz’節點,我們看到第三季度DRAM需求持續增強。”

然而,現在人們擔心2020年下半年經濟會放緩。IBS的Jones表示," 2020年第四季度,由於數據中心需求放緩,會出現一些疲軟,但不會大幅下滑。"

與此同時,到目前為止,智能手機的內存需求表現平平,但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在移動DRAM前端,廠商正在加緊推出基於新的LPDDR5接口標準的產品。據三星稱,16GB的LPDDR5設備的數據傳輸速率為5500Mb /s,大約比之前的移動存儲標準(LPDDR4X, 4266Mb/s)快1.3倍。

Cowen分析師Karl Ackerman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我們預計,隨著搭載更高DRAM容量的旗艦5G智能手機產量增加,到2020年,移動DRAM和NAND需求將不斷增長。”

下一代無線技術5G有望在2021年推動DRAM需求。IBS預計,DRAM市場將在2021年達到681億美元。IBS的Jones表示“2021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將是智能手機和5G智能手機,此外,數據中心的增長將會相對強勁。”

NAND挑戰

在經歷了一段緩慢增長之後,NAND閃存供應商也希望在2020年實現反彈。"我們對NAND閃存的長期需求持樂觀態度," FormFactor的Leong說。

IBS的數據顯示,NAND閃存市場的總規模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479億美元,比2019年的439億美元增長9%。Jones說:“2020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的主要應用驅動是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數據中心。我們看到2020年第四季度需求出現了一些疲軟,但並不嚴重。”

據IBS預計,NAND市場2021年將達到533億美元。Jones 表示:“2021年的主要驅動力將是智能手機,我們看到每部智能手機的銷量和NAND容量都在增加。”

根據TrendForce的數據,在NAND市場,三星在2020年第二季度以31.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Kioxia(17.2%)、Western Digital(15.5%)、SK海力士(11.7%)、美光(11.5%)和英特爾(11.5%)。

如果這還不夠競爭激烈的話,中國的長江存儲(YMTC)最近推出了一款64層的NAND芯片,進入了3D NAND市場。“YMTC在2021年將有相對強勁的增長,但它的市場份額非常低。”Jones說。

DRAM NAND面臨新的挑戰


與此同時,供應商一直在加緊開發3D NAND閃存,它是planar NAND閃存的繼承者。與二維結構的planar NAND不同,3D NAND類似於一座垂直摩天大樓,其中水平的存儲單元層被堆疊起來,然後使用微小的垂直通道連接起來。

3D NAND是由堆疊在一個設備的層數量化的。隨著層數的增加,系統中的位密度也會增加。但是,隨著更多層的添加,製造方面的挑戰將逐步升級。

3D NAND也需要一些複雜的沉積和蝕刻步驟。“我們使用不同的化學物質,也需要一些蝕刻技術,特別是高縱橫比蝕刻(簡稱HAR)。對於3D NAND,這變得非常關鍵。”在最近的一次展示中,TEL America副總裁Ben Rathsack說道。

去年,供應商開始出貨64層3D NAND產品。TechInsights高級技術研究員Choe表示:“如今,92層和96層的3D NAND設備很常見;這些設備在移動設備、SSD和企業市場中被廣泛採用。”

下一代技術是128層3D NAND。有報道稱,由於產能問題,這裡出現了一些延遲。Choe稱:“128L剛剛發佈,128L SSD剛剛面市;不過,產能問題仍然存在。”

目前還不清楚這個問題會持續多久。儘管如此,供應商們正在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擴大3D NAND的規模。有些使用所謂的字符串疊加方法。例如,一些廠商正在開發兩個64層的設備,並將它們堆疊起來,形成一個128層的設備。

其他廠商則走另一條路。Choe說:“三星在128L中一直採用單棧方式,這涉及到非常高的縱橫比垂直通道蝕刻。”

業界將繼續擴大3D NAND的規模。Choe預計,到2021年底,176- 192層的3D NAND部件將投入風險生產。

這裡有一些挑戰。“我們對3D NAND規模持樂觀態度,”Lam Research的CTO Gottscho說。“擴大3D NAND規模有兩個大挑戰。其中之一就是當你沉積越來越多的層時,薄膜中的應力會增加,這會使晶圓發生扭曲,所以當你進入雙層或三層時,對齊就成了一個更大的挑戰。”

目前還不清楚3D NAND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但對更多比特的需求總是存在的。Gottscho說:“長期來看,需求非常強勁。數據、數據生成和存儲出現爆炸式增長,所有這些挖掘數據的應用程序將為新應用程序提供更多數據,因此對數據和非易失性存儲數據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下一代內存

業界一直在開發幾種下一代內存類型,如相變存儲器(PCM)、STT-MRAM、電阻式RAM(ReRAM)等。

這些內存類型極具吸引力,因為他們結合了SRAM的速度和閃存的非易失性以及無限持久性。但是,這些新內存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開發,因為它們使用複雜的材料和轉換模式來存儲數據。

在新的內存類型中,PCM是最成功的。一段時間以來,英特爾一直在推出3D XPoint,這是一款PCM;美光也在推PCM。PCM通過改變材料的狀態來存儲數據,速度比FLASH快,有更好的持久性。

STT-MRAM也在出貨。它具有靜態存儲器的速度和FLASH的非易失性,具有無限的持久性。它利用電子自旋的磁性為芯片提供非易失的特性。

STT-MRAM應用在獨立和嵌入式應用系統中。在嵌入式領域,它的目標是在22nm及以上節點的微控制器和其他芯片上取代NOR (eFlash)。

與FLASH相比,ReRAM具有更低的讀取延遲和更快的寫入性能。ReRAM將電壓施加到材料堆上,使電阻發生變化,從而在存儲器中記錄數據。

UMC產品管理技術總監David Uriu表示:“在某種程度上,ReRAM和MRAM都受到了缺乏成功批量使用案例的影響。從PCM到MRAM再到ReRAM,每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這些技術的未來預測令人興奮,但事實是,它們仍在研究中。”

如今PCM已經發力,其他技術才剛剛開始生根發芽。“產品採用的成熟度問題需要隨著時間推移來證明,以獲得對解決方案能力的信心,”Uriu說。“成本、模擬性能和一般使用案例的問題已經提出來,只有少數遇到了挑戰。大多數風險太大,無法投入生產。”

這並不是說MRAM和ReRAM的潛力有限。“我們確實看到了MRAM和ReRAM的未來潛力。PCM雖然相對昂貴,但被證明是有效的,並且已經開始成熟。我們的行業不斷改進與開發這些較新的內存設計相關的材料和用例,這些將被帶到市場上的高級應用,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內存處理或內存計算應用。它們將擴展到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機器中,用於消費、智能物聯網、通信、3D傳感、醫療、交通和信息娛樂等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