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不可以從頭再來,中國半導體之父,後半生的戰鬥

美帝在芯片上封殺中國,只是擔心自己在這個領域被中國超越,相反美國的諮詢公司反倒是出了一份研究報告稱,這種舉措會讓美國企業承受更大的災難,讓中國企業更加迅速的發展。目前中國的確在科技領域和美國有很大的差距,不過中國有很多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

面對美國對華為的封殺,中芯國際在未來可能要承擔的歷史使命相當艱鉅,但是我相信這個中國半導體之父創立的企業,一定會書寫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因為它的創始人已經為他書寫了波瀾壯闊的過去。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兵工署派遣大量人員奔赴全國,接管侵華日軍遺留下的軍械廠,張錫綸也隨同事來到南京,接收位於雨花臺附近的的日本野戰造兵廠,並在此建立了兵工署第60兵工廠。此時的張錫綸已經是業內有名的鍊鋼專家,他在南京立業安家,與相識多年的女友成婚,1948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取名張汝京。

德州儀器的建廠狂魔

1949年,張汝京因為歷史原因跟隨父母去了臺灣。他在臺灣讀完大學,然後去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一直讀到了博士。1977年,張汝京加入德州儀器,負責研發供空軍使用的語音合成器,因為優異的表現,進入了德州儀器的核心團隊——DRAM 研發製造團隊,一干便是 20 年。

沒有什麼不可以從頭再來,中國半導體之父,後半生的戰鬥

張汝京 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的20多年間,為德州儀器建了9座工廠,遍佈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被稱為德州儀器的“建廠狂魔”。

有意思的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任職,任資深副總裁,手下管理著 4000 多人,屬於下下級的張汝京在那個時候根本接觸不到這位大領導。但估計二人誰都沒想到,雙方會在數十年之後成為勢均力敵的對手,甚至還都成為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基石的奠定者。

第一次創業就被擺了一道

時勢造就英雄,那個時候的DRAM日本一家獨大,德州儀器在這個市場上也是艱難維繫。1997年,德州儀器還是決定裁撤DRAM部門,解散全體員工,所以那一年49歲的張汝京失業了。不服輸的張汝京,毅然決定回臺灣創業,建立了世大半導體。

早在世大半導體的十年前,張忠謀已經離開德州儀器,建立了臺積電。十年時間,臺積電已經在半導體領域確立了牢不可破的地位。而此時的臺灣,還有半導體一虎,聯華電子。這兩虎已經鬥得不可開交,這是他們是不允許第三者在插足進來,一旦進來勢必成為炮灰。不過當時臺灣半導體產業自有技術及製造實力薄弱,全部都為代工模式,其他模式很難走出來,再加上張汝京有過在臺建廠的經驗,所以最終還是選擇迎難而上,創立世大半導體——臺灣第三家晶圓代工廠,從事 DRAM 芯片代工。

在商業競爭中,摧毀競爭對手最好的辦法就是收購,據為己有。張忠謀在和聯電競爭中,需要世大來擴充自己的實力。所以,在2000年,張忠謀在股東的支持下斥資50億美元收購世大半導體。據說這件事情,張汝京被自己股東擺了一道,到事情快結束時才知道情況,但是已成定局。

一怒北上,中芯誕生

被老領導擺了一道,張汝京又怎麼甘心屈居張忠謀之下,所以帶著張汝京帶著300多名工程師一怒北上,創立了中芯國際。張汝京一下子能帶300多名工程師出來,說明為人處事,做事風格,人格魅力都是相當出眾的,當時的場面一定相當感人。


沒有什麼不可以從頭再來,中國半導體之父,後半生的戰鬥

中芯國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選擇北上創業,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還有張家人對祖國的情結,張汝京回憶說道:“父親曾經問過我,什麼時候能回祖國大陸建一座工廠?這句話,我記了很久”。

為了避免重蹈世大半導體的覆轍,張汝京在中芯成立之初便對資本留了一手。一到上海,他便一舉將上海實業、高盛、華登國際、漢鼎亞太和祥峰投資等 16 家著名投資商納入中芯,而且有意的將股權分散。2000 年,內地芯片產業剛剛發展,且勢頭並不猛烈,甚至可以說當時正值遇冷階段,對初創公司來說著實不利,但張汝京不這麼認為。

在行業整體看衰,不斷有人退出的情況下,張汝京依靠自身人脈,大批量購入低價的二手設備,迅速為中芯建立了 3 條 8 吋晶圓生產線,趕在產業復甦前將產能準備做到完全充分,創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廠建廠記錄。也正是憑藉此,中芯很快在內地半導體代工市場打下半壁江山。

2003 年前後,為擴大規模,張汝京進行了第二次私募,並在北京幾乎同時開建兩座 12 吋晶圓廠,還低價收購了當時摩托羅拉一座位於天津的工廠。這樣算下來,3 年多時間建 6 座廠,初期集成電路線寬從 0.25 微米、0.18 微米一直做到 90nm 的成績,大約也只有張汝京這樣的 " 建廠狂魔 " 才能做到了。

產能儲備充足,接下來便是讓產品儘快面世了。對於成立不久的中芯來說,如何以最快速度讓資金流動起來才是推動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也決定了中芯不可能完全複製臺灣半導體代工模式。

張汝京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中芯不能只做邏輯電路,還要做 DRAM。"在他看來,訂單不多的情況下,只做邏輯電路會浪費工廠產能,一旦出現產能空轉中芯的資金流很有可能再難運轉。而當時行業對 DRAM 良品率的要求普遍不高,就算賺錢不多,也能給員工一個練手的機會,為中芯儲備人才。

為此,中芯開始尋求給國際大型 IDM 公司的代工合作,也正是因為這樣,中芯才積累了豐富的專業代工經驗,就此打下了中芯基石。甚至相較於世大半導體,中芯的發展速度更快,到 2005 年便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按理說,這個時候的張汝京已經迎來了人生最輝煌的時刻,畢竟 2005 年時他已經 57 歲了。但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飛速發展,市場競爭也開始硝煙瀰漫。

被迫離開中芯,繼續創業

張汝京離開臺灣,臺積電就一直沒有放棄“關注”他。

在中芯創立的第 9 個月,臺積電便以 " 公司離職員工涉嫌通過電子郵件將公司重要資料外洩 " 為由,一紙狀書將中芯告上法庭。在臺積電看來,臺灣,尤其是臺積電人才的不斷流失,是張忠謀 " 惡意挖角 " 導致的。除此之外,這些員工還可能為中芯帶去了機密文件或數據,如 12 吋晶圓廠的配置、設計圖,以及晶圓製造流程和 " 配方 " 等。甚至有中芯前員工稱曾目睹中芯的非法行為,所研 0.18 微米邏輯工藝有 90% 複製於臺積電。

為此,臺積電先後在臺灣、內地甚至美國聯邦法院對中芯先後提起多次訴訟,雙方也是在這樣的你來我往中打了 8 年的官司。

而這期間,張汝京一邊為訴訟焦頭爛額,一邊還引進 IBM 的 45nm 先進工藝,並不斷擴大產能規模,讓中芯徹底坐穩了內地代工老大哥的位置。只是中芯並不是他一個人說了就算的。

在外有強敵的情況下,中芯內部卻開始分立。有股東不滿張汝京 " 一言堂 ",對其戰略表示質疑,內鬥愈演愈烈。2009 年,經 " 疲於訴訟 " 的中芯董事會決議,同意張汝京辭去中芯 CEO 職務,與臺積電和解。

但 2009 年從中芯離職後,或許因為受傷太深,張汝京沒有留在半導體產業,而是選擇進入 LED 領域,成為了一個 " 投資人 ",並用 3 年時間投資了 3 家 LED 企業,涵蓋了 LED 上游襯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應用領域。不過自始至終,他的心就沒從半導體上離開過。

2014 年,在 LED 投資回報大顯之時,張汝京毅然將公司轉讓,回到半導體產業,創立國內首個 300 毫米大硅片項目的承擔主體——上海新昇。

沒有什麼不可以從頭再來,中國半導體之父,後半生的戰鬥

上海新昇半導體 圖片來源於上海新昇官網截圖

新昇半導體的成立翻開了中國大陸300mm半導體硅片產業化的新篇章,將徹底打破我國大尺寸硅材料基本依賴進口的局面,使我國基本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帶動全行業整體提升產品能級,同時也將帶動國內硅材料配套產業的發展。

這一次,張汝京也是為了給自己半導體生涯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沒有什麼人生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就是不懈的努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