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屈辱的戰勝國--中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沒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留給我們的依然是屈辱。

侮辱性的終戰詔書

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親自宣讀《終戰詔書》並錄音。8月15日,日本對外廣播《終戰詔書》的錄音。日本宣佈接受《波茲坦公告》,停戰了,這是好事。可是《終戰詔書》的內容我們不能接受。

二戰屈辱的戰勝國--中國

在《終戰詔書》中提到:“米、英、支各國政府,首班…”。“米”自然是代表美國,“英”指代英國,而“支”,則是“支那”的意思,在這裡是說中國。

支那的起源

“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王朝,因此很多國家將中國稱之為“秦”。古印度稱中國為“chini”,古羅馬稱中國為“sinoa”,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秦”的發音。

印度梵文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把梵文佛經翻譯成中文時,僧人按照音譯把“chini”翻譯成"支那""支那"一詞,從其誕生的最初來看,其實並沒有歧視、侮辱、蔑視中國人的意思 。

二戰屈辱的戰勝國--中國

融入了感情色彩

起初,“支那”一詞在日本並不流行。日本稱呼中國的日常用語有:"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

“支那”是在明治維新之後,開始普遍在日本使用的。而甲午戰爭後,其中所帶有的勝者對於敗者的輕侮情感也逐漸濃厚起來。中國民間也逐漸開始意識到"支那"一詞中的輕蔑,因此對這個詞語的反感也日趨強烈。

二戰屈辱的戰勝國--中國

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政府: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拒絕。日本戰敗後,經盟國最高司令部調查,確認"支那"一詞含有歧視、侮辱、蔑視中國人的意思。可是即便這樣,日本在《終戰詔書》中,依然使用“支那”一詞作為對中國的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