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孩子拖拉磨蹭,家長也經常忍不住催促孩子,結果“家長越催,孩子越慢”似乎成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既然拖延的習慣讓大人和孩子都備受折磨,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戰勝“拖延”呢?


01

父母要學會放手,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魯克森曾說過——“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人生屬於孩子,不屬於父母,我們應該心存這樣的“界限感”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為孩子的方方面面操心、用力,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報什麼興趣班、該選哪家培訓機構,甚至連孩子在學校該結交什麼朋友也要干涉。試問這樣的父母如何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家長們形成新的認知,跳出自動化的模式,是幫助孩子擺脫“拖延”的第一步。比如,在最讓父母頭疼的“寫作業”問題上,父母可以先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

“這是孩子的任務,不是我的任務。孩子在獨立完成的過程中有不會的,我可以協助,但是完成的責任應該交給孩子自己承擔。”


比如,老師佈置的作業,讓孩子自己抄,家長不要負責傳達。老師如果在課堂上要求孩子回家後向家長提出一些配合性的要求,比如做“手抄報”、“購買學具”一類的事情讓孩子主動跟自己提出來。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難免疏漏、犯錯,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沉住氣,不要批評、指責孩子,而是要告訴孩子這件事該他自己負責,所以後果也應該由他自己承擔。當然,家長也要提前跟老師溝通好,以免給孩子的情緒造成過多負面影響。


02

父母要學會用成長型思維面對孩子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習慣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在孩子的事情上總是容易過分焦慮,害怕一步沒走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結果心一急,就容易對孩子發脾氣。見不得孩子比別人差、比別人慢,更無法容忍孩子犯錯。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只是孩子,他還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和衡量他,對於自己做不到的事更沒有權利要求孩子做到。其實,對於未知的人生,我們與孩子一樣,都是探索者,也都是學習者,同樣的不完美,同樣的會犯錯。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生成長》一書中提出“成長型”思維,擁有這種積極思維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專注和努力獲得發展。我們作為父母,不僅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可以運用這種思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可以借鑑。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父母先別急著批評孩子,而是先擺正心態,幫助孩子一起面對暫時的失敗。跟孩子一起尋找沒有考好的原因,反思哪些是主觀原因,哪些是客觀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想想下次如何避免犯類似的錯誤?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相信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03

父母做孩子的榜樣,攜手克服“拖延”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這張複印件不僅複製了父母的基因,還複製了父母身上所有的優缺點。如果父母想讓這張複印件高質量一點,就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首先,父母要保持一份自我覺察。先審視自己有沒有給孩子不良的示範,因為模仿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最安全也最容易的事,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做。


其次,要對自己有信心,自我接納。“拖延”是個頑疾,它的成因有諸多因素,要戰勝它並不容易,需要毅力與恆心的高度配合才可能打敗它。但是,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父母身上如果已經有了“拖延”的毛病,不妨勇於承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樣才能調整好心態,積極應對。


最後,可以邀請孩子一起思考並解決各自身上的拖延問題。父母在執行層面上,可以多讓孩子參與並發表意見,並收集家庭成員的意見,先評估其實施的可行性,再製定出屬於大人和孩子努力計劃的優先級,然後開始執行。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在執行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互相鼓勵、互相監督。同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獎勵措施,這樣大人和孩子在改變的道路上就會有持續的動力。


作為父母,要堅信“拖延”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我們付出足夠的耐心和努力,採取合適的方法,一定可以幫助孩子戰勝“拖延”這個強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