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致敬梵高《向日葵》 簡七插畫師 豆

Hi,我是簡七。


今天一早,朋友C給我發來消息說,「我還是決定辭職了」。說實話,還是蠻吃驚的,畢竟那曾經是他心心念唸的目標公司,而且疫情期間,找工作恐怕不會太容易。


在這家知名企業工作到第三個年頭,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三年之癢」,他開始頻繁地跟我聊起職業規劃的迷茫。


加班是家常便飯,每天都在被「拖著走」,不斷應付新的工作量,卻又是低水平重複的工作內容。


眼看就要三十歲了,C真的很想找到新的突破口。但眼前的工作狀態,根本容不得他停下來思考。


所以,他糾結了小半年,選擇了一個所有人都勸他不要貿然「裸辭」的時間節點,交了信。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跟C聊了很久,有些感悟,也有些辦法,想與你分享。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01 另一種「體制內」


我畢業後就進了德勤,自己創業之前,先後在兩家外企工作了六年。


十多年前,進外企是當時很多我的同齡人心中的理想工作(dream offer)。就好像今天很多年輕人,畢業後摩拳擦掌地想進BAT大廠鍛鍊一樣。


不得不說,當年的外企,在人才培養、員工福利和整個管理架構上,都顯示出了更高的專業化水平。


但是,在外企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往往會與企業形成「緊耦合」,待的時間越長,耦合性越強。一旦脫離了外企的光環,隨之而來的,常常是很長一段時間的無力感。

小科普:耦合性是指模塊間的關聯程度的度量。


很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一件事——


外企的穩定,其實和國企一樣,是另一種「體制內」。它的運作模式和管理體系的確完善,但久而久之,也會被這些東西束縛住,失去了衝勁。


在我融入之後,似乎不需要特別做一些創新和推動,事情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甚至,創新在已經穩定的團隊和流程中,會產生「排異」。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也差不多是二十七八歲的時候,我第一次有了職場的危機意識——


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後,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把我像一條魚一樣,從水族館的保溫箱裡,放到大海里,我能遊得起來嗎?


認真思考之後,我決定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之後,我開始了創業之旅,第一次體會到了跨次元的興奮和樂趣。當看到自己的想法慢慢在手中長成一個雛形,再慢慢打磨成產品,投入市場,並被越來越多用戶接受、喜歡的時候,內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無可比擬。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02 變化,永無休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年後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考慮換工作的問題。


前幾天跟老友S吃飯,她說自己又準備回傳統外企了。五年前,她從知名外企被挖到了一家互聯網電商做高管,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生活在地獄。


最核心的問題,仍是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早八點開始早會,晚七點日終總結,每天按小時寫工作計劃,整個人像是上了發條一樣。當然,作為高速發展中的互聯網企業,996是基本配置。


我跟她分享了一些對大環境的看法。這十年間,中國已經進入到全球競爭的前列。


當下的很多龍頭民企、互聯網巨頭公司,經過摸索,都已經生長出了一套更符合國情、更接地氣、更高效的管理體系,不會比外資差;另一方面,過往資源和政策上對外資的傾斜也早已修正了。


同時,產業結構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更新、更快」,不斷改變著行業競爭格局,更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我以為,外企的光環已隕落。為什麼會想重回「體制內」呢?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S說,就像你說的,有的行業確實外企不再光鮮,比如2019年紛紛裁員的汽車行業。


但是,在一些高速增長的領域,外企仍然憑藉先發優勢和強大的組織能力,連續幾年保持了超過兩位數的強勁增長。


而這些企業,在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方面,是更有吸引力的。


聽起來,她做了不少功課,但也深知都是「圍城」,仍在糾結。


高壓的“996”和機械的“體制內”,你選擇進入哪座圍城?


03 成長,以不變應萬變


S的故事,C的故事,有一些共同點。


都去了高速發展、風頭正勁的企業,都因為「忙得找不到自己」而痛苦地選擇離開。


如果讀這篇推送的你,也有類似的迷茫,我有幾個小建議,供你參考:


1. 有些底氣,是錢撐起來的


我給的第一個建議,自然是財務上的。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你是否考慮過換工作,先做好財務上的儲備,有備無患。


尤其是最近疫情期間,一些剛巧年前辭職換工作的朋友,碰到各家都招聘收縮的尷尬期。因為之前的財務準備不夠,生活變得十分被動,找工作的心態也受到影響。從「好好換個環境」變成了「有份工作就好」,違背了初衷。


簡單來說,兩個準備。存夠3個月基本開銷的錢,以及買一套能夠覆蓋重大風險的保險。做好這兩樣,心裡會踏實很多。


2. 保持理性,正視自己內心焦慮


如果你對現在的工作內容有很多懷疑,不妨正視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擔憂,警惕鴕鳥心態。


試著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做出更冷靜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


例如像S那樣查看一些行業數據,做一些行業相關的研究,獲得更宏觀的視角;


或者在日常工作之餘,做一些具體的嘗試,以及多和有經驗的朋友們聊天,獲得一些實際的感知。


就像我7年前,先利用業餘時間寫公眾號,半年之後才正式辭職,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簡七讀財」的事業中。


這些分析和行動,可能會讓你更客觀地看待手頭的這份工作,或是,更接近你心儀的下一份工作。


3.刻意塑造、並定期盤點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外部環境始終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穩住自己的基本盤,就顯得格外重要。


時不時地跳出當下的工作問問自己,我取得的成績,是平臺給予的,還是自身的實力?如果換個賽道,現在有哪些技能或能力,是可以直接「遷移」的?


比起一份高薪的工作,「不怕失業」的能力,才更讓人安心。


在對的方向持續付出努力,不要只看短期的回報,這些投入最終都會在你身上留下烙印。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有人問我,”你之前的辛苦不是都白費了?審計經驗、稅務知識、痛苦的CPA/CTA備考...“


但其實現在的我,依然感謝在德勤學到的稅務/財務知識、良好的工作習慣。這些技能,是會一直跟著自己的。


4.讓自己永遠處於成長的狀態


如果覺得受到制度框框左縛右束,不如試著鼓起用勇氣東碰西戳。可以多戳破幾個洞,或甚至翻過一座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我相信,都會讓你有所成長。


我當然不鼓勵大家盲目地轉換賽道,但如果你決定要換一條路走,還是需要衡量、分析一下,自己做這件事的優勢在哪裡?是不是有堅持至少三年的準備?


最後,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每過一段時間讀起,我都會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就是你對於不確定性的安住程度。你能夠多大程度的接受那種不確定性帶給你的焦慮,你就可能有多自由。」


-跟我聊一聊:你是如何客服職場焦慮的?


——————◆◇◆——————

私信回覆“禮包”,免費領取《從0開始學理財大禮包》

(點擊頭像進入我的主頁,頭像右邊就是【私信】按鈕啦)

歡迎加入我的圈子↓,本圈子永久免費,每天分享普通人也能聽得懂、用得上的理財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