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亂世靠刀兵。在亂世,武力是決定社會走向的重要力量。漢末軍閥混戰,在尚兵崇武的社會環境下,傳統的禮樂崩壞,不僅文人被冷落,他們所尊崇的儒家學說也被隔置於一旁。
雖然儒家學說派不上用場,但文人們仍對社會的走向是十分關心的。他們一邊用文人的思維方式對社會進行深刻的思考,一方面又想著對所尊崇的儒學進行改良,希望儒學能適應這種時代的變化。孔融也是這樣的人。
一,孔融其人
漢建安年間,曾出現七位著名的文學家,人稱建安七子,他們由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等七個人組成。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後人,自幼深受儒家學說的薰陶,他成名於孔融讓梨。讓梨給哥哥的事情傳開後,他便被人們稱為神童。
作為戰亂時代的讀書人,孔融算得上是很有風骨的。在“黨錮之禍”迭起時,宦官把持著朝政,他們大肆搜捕、誅殺正直的人。有一次,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而遭到通緝。
被通輯的張儉就躲到了孔家。事情敗露後,張儉逃走,孔融和哥哥孔褒因此被逮捕下獄。
官府追查主謀時,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母子三人爭著當主犯,可見他們都想把活著的希望留給親人。
因為爭著當主犯,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給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他。孔融在這次爭死事件中表現出的仁義,也讓活下來的他名聲大噪。
後來,孔融到北海做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官。到地方上做官,遠離了權力中樞,外界的幹憂少了,讓他得以盡情地把儒學的孝道理念用在實踐中。
儒學裡講究盡孝,但盡孝是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的。到了現在,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素養上,都不知比孔融的時代強過了多少倍,但仍有不孝的事情發生。可想而知,在貧弱的時代,孔融想在北海推行儒家的孝治,難度也是很大的。所以,他的推行手段是嚴厲。曾有位死爹的人,在老爹的墳前假哭。孔融知道這事後,便殺掉了那人。
在對不孝現象進行嚴厲打壓的同時,孔融也不忘表彰和舉薦賢良。在他軟硬兼施的治理之下,北海發生了臥冰求鯉的故事,後來臥冰的王祥這人還被舉薦做了官。
曹操起兵時,為了招攬更多的擁護者,他打出的旗號是討逆賊恢復漢室。這與荀彧、孔融這些漢朝遺老的立場相似,這些人是漢家的忠實維護者。
由此可見,起初大家的目標一致,至少從表面上看上去還是一致的。曹操在力量很弱時,他沒敢過早地表現出自己的異心。作為漢相的曹操,早期曾任用了大量的漢臣。
尤其是孔融這人,不僅是世家子弟,本人的影響力也很大,曹操對孔融這些人還算是不錯的。他想把這樣的人收攏到身邊,為己所用,從戰略上講,曹操的做法無疑是對的。比直來直去的楚霸王不知要高明瞭多少。
二,嗜殺者唸經
隨著曹操野心逐漸暴露,孔融看出了曹操的真實面目後。他並沒有因為曹操的身份高、有權勢,就屈從於曹操。
相反,還常把自己的不滿,當面向曹操表達出來,有時甚至會直接嘲諷曹操。這點和他的先祖孔子倒有點相像。
比如在爭奪甄后的問題上,孔融就嘲諷過曹操。甄后,別名甄宓,是三國中顏值僅次於貂蟬的美女。她從小就喜歡讀書寫字,才貌雙全。嫁給了袁紹的二兒子袁熙。
公元204年,曹操舉兵攻下鄴都。曹丕聽聞甄氏長得漂亮,跑到袁府,一見之下果然傾心,甄氏的豔麗絕倫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裡。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也聽說過甄氏的美麗,本來在攻打鄴城的時候,他想悄悄地派重兵包圍甄氏所居住的地方。沒想到被曹丕搶先一步將人帶走,還主動向他提出了迎娶。
再怎麼喜歡美女,也不能跟兒子爭,曹操只好無奈地成全了兩人。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這是人的劣根性。曹操也不例外,雖然自己喜歡的美人嫁給了兒子,可是曹操仍對甄氏念念不忘。
孔融便借這件事嘲笑曹操,說他和自己的兒媳之間有曖昧關係,甚至有私情。掩蓋家醜的遮羞布下被孔融揭開,曹操的心裡十分氣惱。
曹操曾說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話,本人常自詡為周公,如果因小失大而殺了孔融,就堵住了天下名士的歸順之路。所以儘管被揭了老底後曹操很氣惱,但他還是選擇了暫時忍耐。
建安七子時常聚在一起,交換各自對時局的看法,思考著如何改變時局。但是集大夥的智慧,也始終找不到改變時局的突破口。
信仰是人生的指導,他們信仰的儒學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維護不了漢家的權威私地位。動盪的時局也讓社會思潮變得散亂無序,儒家思想已經不能規範人們的行為了。
信仰變得不再是他們可靠的思想支柱,這些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心情迷茫壓抑,便常會借酒來放浪形骸,高歌吟誦。
孔融的性格里本就有豪縱的一面,其言論行為常有出格之處,從他敢指責曹操上就能看出來。
看到儒學被曹操嫻熟地用來粉飾自己,嗜殺者唸經。孔融便反其道而行,愈加放縱自己,常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這個自幼薰染在儒家學說裡的人,在行為上看似反常,看似已經開始離經叛道,實則是在表達著對曹操的憤怒,對現實的無奈。
當曹操開始篡位稱帝時,孔融氣憤地在書裡寫道:“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這便是後人傳說的孔融弒母故事,有人據此認為孔融虛偽不孝,這也是曹操後來殺掉他的一個理由。一個與母爭死的人,怎麼可能殺母不孝?可見,脫離了時代背景去理解一個人,段章取義常會鬧出笑話。
從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言論上可以看出,孔融已經對現實失望透頂了。
喊著尊儒的曹操,卻在真正地實行著篡權。儒家視君如父,篡位就像是對父的不忠,孔融借用父子親情與母子之情,又一次暗罵了曹操與沒有教養的野人無異。沒有兵權的一介文人,孔融也只能用罵來表達憤怒、揭露虛偽。
更有趣的事,孔融曾向操推薦過禰衡,此人比孔融還要狂傲,曾赤裸上身,擊鼓罵曹。
因為孔融的盛名天下,曹操雖然對孔融忌恨的要死,但在表面上還要裝著從容大度。為了自己的大業,這點忍耐力曹操還是有的。
待曹操統一中原後,便不想再受那些大族名士勢力的挾制了。為給自己下一步的專制統治掃清障礙,曹操便對異己的士人展開了清洗。
操以“整齊風俗”,“破浮華交會之徒”為藉口,殺掉了狂妄的名士孔融。究其根本,孔融與曹操的矛盾,沒有擺脫掉真假尊儒的相爭。
孔融雖死,但這並不妨礙曹丕對他的崇拜。孔融被殺後,曹丕曾重金收集孔融散落於民間的文章言論。在文人中也一度風行起偏離儒道的“魏晉風流”,也不知這些人是真的理解了孔融,還是故作風流?
閱讀更多 風土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