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讓你們見識詐術的最高境界

三國裡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梟雄,還是謀士,在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某些光芒:劉備 “潸然淚下”,孫權 “碧眼紫髯”,袁紹 “優柔寡斷”,司馬懿 “老謀深算”,諸葛亮“羽扇綸巾”,張飛暴躁如雷,關羽重情重義,許褚一身虎氣……而提起曹操,印象便是“奸詐”。

三國亂世,人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本領。為了活下去、為了有立錐之地,所有人都彷彿被時代的大潮推著,想停也停不下來。曹操不是說過他的理想是“春夏讀書、秋冬射獵”嗎,可在那樣的年代裡,他能實現嗎?何謂詐?《說文解字》說:“詐,欺也。”《爾雅》說:“詐,偽也。”《荀子》上說:“匿行曰詐。”無論是欺還是偽還是匿行,詐都與誠實相悖。也可以說詐就是不誠實。那三國男人誰不詐?當下社會又有誰不詐?

曹操:讓你們見識詐術的最高境界

曹操之詐,從他的骨子裡透出來。他的第一次出場——刺殺董卓就是一次“詐”。

曹操之詐,詐得徹底、詐得堅決,絕不含糊、絕不遮掩。如果說虛偽的最高境界是虛偽到誠實,那麼詐的最高境界就是詐的徹底、詐的堅決。曹操把詐術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曹操刺殺董卓是一場政治冒險,也是一次詐術表演。他說刺殺董卓的目的是“為國除賊”。在這個空洞但是偉大的目標下隱藏著他自己的私人目的:借行刺之名壯大聲勢、為自己增添政治資本。曹操算好了,刺殺成不成功,只要保證自己不死,目的就能達到。

曹操:讓你們見識詐術的最高境界

《三國演義》裡最經典的詐術表演,應該推“割發代首”了。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繡的途中經過一片麥田。他說,現在麥子已經成熟了,正是收割的季節。但是我不得已起兵,軍隊要路過麥地邊,“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曹操說這話的時候,聽眾不止是他的屬下將領和兵士,應該還有當地老百姓。命令一出,必須遵守。怎樣才能讓這條禁令很好地執行呢?

曹操:讓你們見識詐術的最高境界

成本最低,收益最大,這才叫成功。

如果曹操剛好下完禁令,這時候有人踏了麥子——不管這個人是有意還是無意,曹操必須要砍掉他的腦袋。否則一不能很好地約束軍隊,二不能說服百姓。大軍出征,正是用人之際,殺人就是損失。並且戰鬥未開而先殺士兵,不利於穩定軍心。

曹操想出了“以身試法”的 把戲。《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上寫道:“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那馬眼生,竄如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

曹操是軍中主帥。他的馬必定身經百戰,豈有被斑鳩驚嚇的道理?合理的解釋是曹操借“鳩”飛起之際,輕驅馬兒故意踐踏麥田。

禁令剛下達完,自己就先觸犯了,怎麼辦?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上寫道:

操呼隨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

主簿曰:“丞相豈可議罪?”

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

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

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

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於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示傳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今割發以代。”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

殺一個人和割一撮頭髮,哪種方式更划算不言而喻。曹操不想殺人,就只能犧牲自己的頭髮了。況且“割發代首”好處多多:一可以嚴明軍紀,二可以顯示自己的高大形象,三可以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百姓聞諭,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而拜”,如此一來,曹操的目的就達到了。

曹操詐術的高明,還表現在殺楊修上。

曹操:讓你們見識詐術的最高境界

楊修恃才放曠,屢次觸犯曹操禁忌。而這其中最嚴重的便是參與世子的儲立。曹丕和曹植,在曹操面前爭寵,爭立世子。這是非常忌諱的事情,而楊修卻參與其中,幫助曹植。且處事不謹慎,被曹丕發現。這樣一來,楊修自然沒有好日子過。所以,曹操殺楊修的真正目的是楊修參與立儲之爭。但是這事情不能公開。要殺楊修,必須要找一個正當且能夠擺到檯面上的理由。

於是有了“惑亂軍心”的罪名。

詐的最高境界就是詐的徹底、詐的堅決。

按理說曹操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事情就完了。但是,且住,曹操的詐術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決不至於如此草率。

曹操吃了一場敗仗,被魏延射了兩顆門牙。這時候,他“方憶楊修之言,遂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曹操厚葬楊修,向將士轉達了兩個意思:一、曹操殺楊修真的是“因為楊修惑亂軍心”,這就阻止人們把楊修之死和立儲之爭聯繫在一起。二、曹操厚葬楊修,就會給屬下這樣一種印象,曹操是個敢於承認錯誤、敢於糾正錯誤、對將士體貼的將軍,跟著他混,有前途。這就是曹操,《三國演義》中深諳詐術的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