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在信息、科技、建築、鐵路等各行各業均取得驚人的發展,唯獨幾千年的國粹中醫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反而逐漸沒落。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醫日漸衰敗呢?

中醫的衰落,其實大家都有目共睹:中醫從業人員越來越少,各大中醫院也陸續開展中西醫結合專業,引進西藥、手術、放化療等手段,民眾對中醫的態度也不再積極,大部分患者生病後第一反應還是去西醫醫院就診。

有人將其原因歸於西醫的侵入,有人將原因歸於中藥市場的混亂,也有人將原因歸於庸醫騙子當道,保健品橫行,將中醫的口碑逐漸破壞……依個人意見,原因主要在於以下方面。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事實上,國家已經在大力扶持中醫了。1956年,中國的所有省份,每一個縣都成立了一家中醫院,所有的中醫院都是純中醫治療。但是現在放眼望去,所有的中醫院都是西醫醫生比中醫醫生多,西醫科室比中醫科室多,更是引進了西藥、手術、各種大型檢查設備等西醫理論下的療法,治療手段與西醫無二。

有些中醫粉肯定會認為,因為西醫賺錢,所以中醫院及中醫醫生都在利益導向之下,轉投西醫。但是,如果療效好,百姓們為何不選擇無創、價廉的中醫呢?

許多中醫粉總是強調,中醫僅僅依靠望聞問切,就能知疾患、定方劑,而且普通症狀十幾塊一副的中藥就能解決。而西醫動輒就要查血查尿,查X線查CT,看個感冒也要花上千。首先強調,並不是所有感冒都要花上千,也並不是所有疾病中醫都能用十幾塊的方劑解決。西醫有價值上千甚至上萬的治療和手術,中醫也有極其昂貴的藥材。

安宮牛黃丸,是祖國醫學中最負盛名的急診用藥,出自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用於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症見上述證候者。其中天然牛黃、犀角、天然麝香價格昂貴,得之不易,所以售價必定高,市場上的安宮牛黃丸售價多在200~2000/丸之間,北京同仁堂的售價在560/丸,甚至還有被拍出11萬/丸的天價藥丸。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價錢高是真的,然而究竟效果如何,也沒有大量的臨床研究來證實。而且安宮牛黃丸含硃砂(主含硫化汞)和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汞和砷均屬重金屬物質,長期服用可導致重金屬積蓄中毒。然而這些,在其說明書內都均為提及。對比西藥說明書,對成份、適應症、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症、藥物相互作用、藥理毒理、藥代動力學、孕婦兒童老人用藥都做了清楚的闡釋,即使有不良反應,也可不斷進行監測,及早發現。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也有很多人覺得西醫醫表,中醫醫源,更是無稽之談。試問如果患了肺炎,通過痰培養明確了病原菌,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對症使用抗生素,最終治好肺炎,這難道不算是治根嗎?相反,中醫的理論中,對疾病的根源在哪兒都說不清,何來醫源?

再比如說骨折,在西醫理論中,骨折後首先肯定先拍X線,確定骨折類型,根據不同的骨折類型,選擇不同的復位方式。通常骨折復位方式有兩種,即手法復位和切開復位。對於中醫來說,其實施的均屬於手法復位,但是對於骨折端有肌肉或肌腱嵌入、關節內骨折,手法復位後對位不良、併發主要血管神經損傷、多處骨折的患者來說,手法復位就略顯蒼白了,此時必須進行切開復位,有效的內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動,減少及萎縮和關節僵硬的發生,同時還方便護理,減少併發症。

如此看來,中醫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確有一定的限制性。

第二,中藥市場混亂,中醫將毀於中藥。

之前一篇火遍全網的文章《中醫,將亡於中藥》,深刻的揭露了目前中藥市場的現狀。

文中寫到,有枇杷葉收購大戶,以每噸700~1000元的價格,向山民收購枇杷葉。知道落在地上腐爛的枇杷葉,隨便撿來就能換錢,瞬間激發了村民們的積極性,紛紛加入撿葉大軍。然而,中藥自古都是需要繁瑣的炮製過程,枇杷葉也不例外,但是這些山民,都是直接撿起地上的落葉,不管老葉、新葉,甚至腐爛的,也不經過清洗。

“中藥加工炮製,一是減毒性,二是增加療效,三是改變歸經。”

但是現在的藥廠和醫院,雖然都有炮製標準,但多半都不炮製,或者炮製不到位。炮製不得法,輕則減效,重則害命。國內報道較多的與肝損相關的中藥有菊三七、何首烏、雷公藤等,尤其是服用大劑量未經炮製的何首烏髮生肝功能損傷,常有報道。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古時候,中藥大都是由大夫親自上山採摘,空氣土壤都沒有汙染,也沒有化肥,中藥材可謂是土生土長。建國以後人口劇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競爭激烈,各種因素都影響著中藥的品質。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增產,各種化肥、農藥、激素都使用在中藥的種植過程中。原材料從野生轉為化肥激素增產的,藥效自然也會大打折扣。同時,藥材中的農藥殘留超標,真相更令人震驚,原本是治病救人的藥材,現在成為了攝入農藥的源頭。像黨參、白朮、茯苓等中藥,為了增加賣相和便於保存,不惜使用硫磺大肆燻蒸。更有的地區,已經開始大規模研究轉基因中藥種植了。

中藥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農副產品”了,指導藥農種植的,僅僅只是市場價格的調節。

第三,中醫缺乏創新。

祖國醫學之所以能屹立幾千年不老,必是有兩把刷子的。但是,不能總是停留在古墓裡挖出的醫書,中醫也應該有所改革。

以往國人都依賴古代四大發明,維持著兩河流域下的古老文明,縱然給西方列強賠款割地,也不時將四大文明古國之殊榮掛在嘴邊。然而現在,東方臥龍醒了,以新四大發明重新面對世界,曾經高高在上的列強們也為之驚歎,各地的老外無一不對中國的高鐵、無現金支付所歎服。

中醫也同樣,不能一直活在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的光環下,西醫教材都短短數十年內,都更新到第9版了,而中醫還在依賴於《黃帝內經》、《本草綱目》。並非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好,只是時光遷移,物是人非,現在的空氣不再是幾千年前的空氣,現在的中藥也不再是幾千年前的中藥。

總之一句話,清末以後,中醫技術再無進展。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但是西醫正好相反,數十年內改變可謂是驚天。在心導管介入手術發明之前,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極高,得了心梗,就意味著離鬼門關不遠了。部分沒幸存的患者,如果要想徹底改善預後,就只能行冠脈搭橋手術,搭橋手術屬於心臟外科,需要開胸,風險大、併發症多、住院花費大,總之弊端極多。但是有了支架置入術後,多少心梗患者在數小時內病痛就能緩解,住院時長也不過3、5日,術後只要遵醫囑服藥,生活質量也相對較高。

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呼吸機沒有誕生之前,多少病人都直接與世長辭了。但是現在有了呼吸機之後,慢阻肺發展成為肺性腦病的患者,有很多二氧化碳分壓超過100mmHg的病例,入院時已經徹底昏迷,但是在吹上呼吸機之後也基本上都能在數小時之間緩解。

再說抗生素,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抗生素濫用,很多醫院也爆發了多種耐藥菌,但是這些都不能否認,抗生素的誕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利。想想我們的共產主義國際戰士白求恩,在手術中不慎將手指割破而感染,從而誘發敗血症,導致死亡。如果放到現在,說不定打三天頭孢就痊癒了。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對於腎功能衰竭的患者,中醫確實無能為力,中醫再神奇,也不能使尿毒症患者尿量恢復。但是現代醫學給這些患者帶來了透析技術,雖然不能使腎功能徹底恢復,但是經過透析,可以起到腎臟代替的作用,使體內的肌酐、尿素氮及電解質等得到過濾,從而延長尿毒症患者的壽命,改善其生活質量。

在臨床工作數年,見到數十例因長期服用中藥導致肝腎功能衰竭的病例。西藥都是經過大量臨床試驗證實後上市的,適應症、禁忌症、併發症、藥理毒理一目瞭然。以西醫理論來說,所有攝入人體內的藥物都有自己的代謝途徑,或者肝臟,或者腎臟。但是中藥卻對此從不提及,以至於很多民眾都覺得西藥傷身,中藥毫無副作用,重病下,對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極其抵抗,一心依賴中藥調理,殊不知,換來結果是疾病治療時機延誤,肝腎等多個臟器功能衰竭。

所以,中醫面臨的重點第一便是分離中藥的有效成分,棄其糟粕,保其精華,對每一味藥物的併發症都做充分的研究,這並不違背中醫理論的核心。中醫並不是不能發展,青蒿素就是中醫發展一個很好的例子。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華人屠呦呦,經過對歷代醫學古籍、民間方藥的整理,加上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研究,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無色結晶的物質,這便是青蒿素。青蒿素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優點,對各型瘧疾有效。後來屠呦呦團隊進一步合成了雙氫青蒿素,比天然青蒿素更強效。2015年,屠呦呦憑藉其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可見,並不是中醫毫無前途,也不是中藥效果不佳,只是欠缺苦心鑽研者,也希望國家對中醫藥研究大力支持,鼓勵更多有識之士投入對祖國醫學的研究之中。

第四,規範中醫市場。

各大媒體對民間中醫機構治療失敗例子的報告屢見不鮮,更有許多保健品機構借用中醫之名,實則制賣假藥,禍國殃民。

各大保健品機構假借對老年人關愛的名目,騙取老年人的錢財。業務員對老人比親生兒女還親,沒事兒就陪老人聊天嘮嗑,給老人送雞蛋,幫老人做家務,逢年過節去老人家中送禮,老人無一例外被糖衣炮彈攻下。然而其中大部分保健品,都會假借中醫名目,讓老人相信,西醫副作用大,只吃中醫保健品便可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在糖衣炮彈的攻擊下,老人多半都選擇相信,很多老人因此花費數萬甚至數十萬元購買保健品。花錢不說,更是有多少老人因此延誤治療時機,遺憾終身。

2018年12月25日,醫療媒體丁香園發表了一篇名為《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在互聯網上引起巨大轟動。利用百姓對中醫的信任,權健打著中醫的旗號,先後推出了天價抗癌藥、火療等一系列產品。權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上百億的銷售額,創始人束昱輝將其成功歸功於蒐集的600多張“中藥秘方”。期間,多少家庭因為權健家破人亡,正是這些披著中醫外衣的療法,使得百姓對中醫的信任大打折扣。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除了權健這類大型保健品公司外,還有許多打著中醫旗號的“假郎中”混跡在各大地區。這些遊醫術士、江湖騙子,都假借中醫之名,做著謀財害命的事,導致患者人財兩空。正是這些假中醫氾濫,使得民眾的中醫產生誤解和懷疑,甚至認為中醫是旁門左道。

中醫是我國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國粹,然而隨著百姓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中醫藥市場越來越吃香,很多人都希望從中分得一杯羹。西醫管理嚴格,教育也有完整體系,從醫學院校畢業後,必須考取醫師資格證書方能持證行醫,且行醫需要多種檢查、化驗、治療設備。相比起來,中醫僅憑一把藥、一根針就能行走天下,行騙成本更低,這使得很多心術不良者在利益的驅動下,置民眾健康於不顧,以營利為第一要務,從而破壞中醫市場。

中醫為何日漸衰敗?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嗎?

竟然還有很多人覺得證書限制了中醫的發展,建議取消中醫資格考試,提倡中醫多點執業。的確,中醫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以民間傳承的形式進行傳承的,但是歷朝歷代從來都不缺乏“假郎中”的存在。我國現在規定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是行業准入必須具備的證書,實則是對患者的充分保護,試想,如果真是具有真才實學,無論是正規中醫藥學校畢業,還是師承或確有專長,又怎會懼怕考試呢?

所以,中醫的衰敗是可以預見的,想要大力發展中醫,唯有規範市場、不斷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