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哪一個才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利器呢?

一般的體檢項目如超聲、x線、抽血化驗是無法檢查出顱內動脈瘤

的,當懷疑有顱內動脈瘤時應該做哪些檢查呢?主要有以下四種檢查方式。

1、頭頸部CTA

首當其衝的就是CT檢查了,但是普通的CT檢查也是查不出來顱內動脈瘤的,除非是巨大動脈瘤並伴有鈣化的,可能會被普通CT檢查出來,但是就算高度懷疑是動脈瘤,也要做頭頸部CTA來確定。CTA檢查不同於普通的CT,做此項檢查時,需要向身體內打入造影劑,在打造影劑的一瞬間同時進行CT掃描,從而使血管顯影。以下圖片就是一張典型的CTA檢查,你可以看到頭頸部動脈像樹杈一樣被清晰地顯影出來。


CT、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哪一個才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利器呢?

頭頸部CTA檢查,可以看到頭頸部的血管像樹枝一樣顯影。


為什麼體檢當中不會常規查CTA呢?因為CTA是一種有創的檢查,做檢查的同時,需要向人體內注射造影劑,需要建立靜脈液路,並且注射造影劑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有的人會對造影劑過敏,並且造影機對人的腎臟是有損害的,健康人使用一次造影劑並無大礙,但是對於長期糖尿病的病人或者有腎衰竭的病人,大量的造影劑注入體內,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嚴重的損傷,導致嚴重的腎衰竭。

為什麼要查頭頸部CTA,而不是單純的頭部CTA呢?因為供應顱內的動脈是從主動脈弓發出,經過頸部到達顱內,有一部分動脈瘤的位置是在供應顱內動脈的顱外段,單純做顱內CTA是無法發現的。並且如果患者高度懷疑存在顱內動脈瘤的話,做頭頸部CTA可以明確顱外段動脈是否有狹窄、畸形,做介入手術是否困難?顱內外動脈之間是否有代償?做手術的話,是否會對顱內的供血造成影響?所以必須要做頭頸部CTA,而不是單純的顱內動脈CTA。

2、磁共振掃描

磁共振掃描也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一種方法。但是目前來看,其準確性不如CTA。但是磁共振掃描有其優勢,就是新一代的磁共振掃描,可以不用注射造影劑、無創傷的情況下,可以使顱內血管顯影,稱作磁共振血管造影,即MRA。


CT、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哪一個才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利器呢?

顱內磁共振血管造影檢查,其清晰度、準確性遜於頭頸部CTA。


3、全腦血管造影

全腦血管造影是目前最精確的腦血管檢查方式,也是確診腦血管病變的金標準。但是,全腦血管造影其實是一個手術,雖然手術不算大,但是也是有手術風險的。如果做這種檢查要術前簽字,而且需要住院。

向大腦供血一共有4根動脈,即雙側椎動脈和雙側頸總動脈,腦血管造影可以將導管單獨放到這些動脈當中,每一根動脈單獨注射造影劑,同時在C型臂的照射下將血管顯影,這樣可以檢查出每一根動脈的供血情況,不受其他動脈的血流乾擾,也可以檢查出各個動脈的代償情況。而我們平時所說的介入手術,其實就是在腦血管造影的基礎上完成的,腦血管造影其實就是介入手術的一種。雖然這種檢查是有創傷的、有風險的,但是目前這種檢查也是非常成熟的,出現併發症的幾率也是非常低的。


CT、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哪一個才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利器呢?

腦血管造影(頸內動脈),可見其清晰度遠高於其他檢查。


4、腰椎穿刺術

腰椎穿刺術並不是一個常規的檢查方法。因為在做腰椎穿刺術的過程當中,會釋放腦脊液,造成顱內壓的波動,有可能會導致動脈瘤二次破裂。並且如果患者的顱內壓較高的話,大量釋放腦脊液會引起枕骨大孔疝,導致患者呼吸心跳驟停。


CT、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哪一個才是檢查顱內動脈瘤的利器呢?

腰椎穿刺術,做此操作時需要患者配合,且並不常規用於診斷顱內動脈瘤。


那麼什麼情況下才需要用腰椎穿刺術來確診顱內動脈瘤呢?就是患者做檢查時未發現蛛網膜下腔出血,但是又高度懷疑動脈瘤破裂,這種情況下,如果患者拒絕行CTA或者腦血管造影檢查的話,可以使用腰椎穿刺術來篩查,如果腰椎穿刺術過程當中放出粉紅色血性腦積液,那個證明患者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很有可能是動脈瘤導致的。那為什麼普通的CT看不出來蛛網膜下腔出血呢?那是因為在少量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出血很快被顱內的腦脊液所稀釋,CT檢查上無法顯影,但是這種情況也非常少見,絕大部分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能被頭顱CT所掃描出來的。

所以,如果高度懷疑患有顱內動脈瘤的話,建議行頭頸部CTA檢查,準確性高,風險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