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最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查有B超、CT、PET-CT、MRI等,而這些影像檢查之間都有哪些區別呢?輻射量又是怎樣的呢?如果做癌症早期篩查應該選哪個呢?這是很多人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今天,小小醬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

B超

B超是超聲檢查的一種。超過20000Hz以上的聲波,人耳就不能聽見,稱為超聲波,簡稱超聲。超聲在診斷疾病時,分為“一維顯示”的A超和“二維顯示”的B超。

B超以灰階即亮度(brightness)模式形式來診斷疾病,因亮度第一個英文字母是B,故稱B超,又稱二維超聲或灰階超聲。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適用範圍:

B超是利用聲波對人體某一部位進行掃描,B超的分辨率較差、誤差較大;但由於很多軟組織的 X 射線吸收能力非常接近,而其內部結構存在超聲波的反射和吸收差異。所以,肝膽脾腎和盆腔等位置常用 B超進行檢驗;另外可以利用超聲多普勒原理測定血液流動速度,這對心血管疾病、頸椎血流情況、腫瘤供血狀況等方面的診斷意義明顯。B超一般是檢查軟組織的。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CT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等特點,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檢查。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增強CT是指經靜脈給予水溶性碘造影劑後再行掃描,使病變組織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密度差增加,從而提高病變顯示率。而普通 CT是不用造影增強或造影的普通掃描。普通CT不需要注射造影劑,避免了造影劑過敏的可能。普通CT比增強CT對人體的傷害小。

成像原理:

用X射線照射人體,由於人體內不同的組織或器官擁有不同的密度與厚度,故其對X射線產生不同程度的衰減作用,從而形成不同組織或器官的灰階影像對比分佈圖,進而以病灶的相對位置、形狀和大小等改變來判斷病情。CT由於有電腦的輔助運算,所以其所呈現的為斷層切面且分辨率高的影像。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適用範圍:

(1)頭顱CT:能發現腦出血、腦梗死、腦腫瘤、腦萎縮、顱腦外傷引起的骨折血腫、鼻竇炎、鼻咽癌等。

(2)胸部CT:能發現肺癌、肺結核、胸主動脈瘤等。

(3)腹部CT:能分辨肝內佔位性病變的性質,診斷肝硬化、膽道疾病、胰腺癌、胰腺炎、腎臟腫瘤、膀胱腫瘤、婦科腫瘤、前列腺腫瘤等。

(4)脊柱和骨關節CT:對椎間盤膨出、脫出、椎管狹窄的診斷率明顯高於普通的X光照片,對骨腫瘤的診斷率也明顯增高。

PET

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是核醫學領域比較先進的臨床檢查影像技術。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成像原理:

該技術是利用迴旋加速器加速帶電粒子轟擊靶核,通過核反應產生帶正電子的放射性核素,併合成顯像劑,引入體內定位於靶器官,它們在衰變過程中發射帶正電荷的電子,這種正電子在組織中運行很短距離後,即與周圍物質中的電子相互作用,發生湮沒輻射,發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兩光子。

PET成像是採用一系列成對的互成180排列後接符合線路的探頭,在體外探測示蹤劑所產生之湮沒輻射的光子,採集的信息通過計算機處理,顯示出靶器官的斷層圖象並給出定量生理參數。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適用範圍:

(1)腫瘤檢查。目前PET檢查85%是用於腫瘤的檢查。PET能夠鑑別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及正常組織,同時也可對復發的腫瘤與周圍壞死及瘢痕組織加以區分,現多用於肺癌、乳腺癌、大腸癌、卵巢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的檢查,其診斷準確率在90%以上。

(2)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病的診斷。可用於癲癇灶定位、老年性痴呆早期診斷與鑑別、帕金森病病情評價以及腦梗塞後組織受損和存活情況的判斷。

(3)心血管疾病的檢查。能檢查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範圍,並對心肌活力準確評價。

PET-CT

PET-CT是將PET與CT完美融為一體,使用同一個檢查床合用一個圖像工作站,PET-CT同時具有PET、CT及將PET圖像與CT圖像融合等功能。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由PET提供病灶詳盡的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一次顯像可獲得全身各方位的斷層圖像,具有靈敏、準確、特異及定位精確等特點,可一目瞭然的瞭解全身整體狀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和診斷疾病的目的。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從2000年開始,業界解決了PET和CT設備整合,同步掃描的問題。PET-CT不僅能夠解決同步掃描的問題,同時,通過CT掃描得到密度圖,用於散射校正,可以極大地提高精度和診斷準確率。

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影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強磁場內發生共振產生的信號經圖像重建的一種成像技術,是一種核物理現象。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成像原理:

由於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氫原子(即質子),且每一個氫原子核都如同是一個小小磁鐵,而人體內不同物質、組織或器官彼此之間所含的氫原子核密度皆不相同,因此 MRI是利用均勻的強磁場和可改變區域磁場強度的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經由各種脈衝程序的控制,使得氫原子核產生磁矩的迴旋動力的變化,然後依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轉換成電流信號並記錄下來,最後由電腦處理而形成不同物質、組織或器官的灰階影像對比分佈圖,其所呈現的為斷層切面且分辨率高的影像,所提供的也是屬於人體解剖結構方面的資訊。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適用範圍:

(1)神經系統病變:腦梗塞、腦腫瘤、炎症、變性病、先天畸形、外傷等為應用最早的人體系統,對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較為準確、及時,可發現早期病變。

(2)心血管系統:可用於心臟病、心肌病、心包腫瘤、心包積液以及附壁血栓、內膜片的剝離等的診斷。

(3)胸部病變:縱隔內的腫物、淋巴結以及胸膜病變等,可以顯示肺內團塊與較大氣管和血管的關係等。

(4)腹部器官: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腫的診斷與鑑別診斷,腹內腫塊的診斷與鑑別診斷,尤其是腹膜後的病變。

(5)盆腔臟器;子宮肌瘤、子宮其它腫瘤、卵巢腫瘤,盆腔內包塊的定性定位,直腸、前列腺和膀胱的腫物等。

(6)骨與關節:骨內感染、腫瘤、外傷的診斷與病變範圍,尤其對一些細微的改變如骨挫傷等有較大價值,關節內軟骨、韌帶、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變及骨髓病變有較高診斷價值。

(7)全身軟組織病變:無論來源於神經、血管、淋巴管、肌肉、結締組織的腫瘤、感染、變性病變等,皆可做出較為準確的定位、定性的診斷。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各檢查方式之間的比較

(1)PET與CT/MRI比較:

PET與CT/MRI相比較,兩者各有優缺點,前者以功能顯像見長,後者以精確反映形態、結構改變見長,具有互補性。PET主要是探測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度的功能、代謝改變,從理論上講它要較以反映形態改變的CT/MRI能更早期地檢出病變的存在,在功能方面,特別在受體顯像方面,PET具有CT/MRI無法比擬優勢。

除了以上,現在也出現了PET-MR,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儀PET和核磁共振成像術MR兩強結合一體化組合成的大型功能代謝與分子影像診斷設備,同時具有PET和MR的檢查功能,達到最大意義上的優勢互補。目前還沒得到有效推廣。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2)MRI與CT比較:

優點:

1.無放射性損傷,也無生物學損害。

2.可以直接做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及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

3.不受骨像干擾,對後顱窩底和腦幹等處的小病變能滿意顯示,對顱頂、矢狀竇旁、外側裂結構和轉移的腫瘤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4.顯示疾病的病理過程較CT更廣泛,結構更清楚。能發現CT顯示完全正常的等密度病灶,特別能發現脫髓鞘性疾病、腦炎、感染性脫髓鞘、缺血性病變及低度膠質瘤。

5.對神經、血管、肌肉等軟組織成分顯示明顯優於CT。

缺點:

1.和CT一樣,MRI也是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MRI仍難以確診,不像內窺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窺鏡檢查;

4.體內留有金屬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危重病人、妊娠3個月之內的、帶有心臟起搏器及鋼板的患者不能做MRI。

(3)輻射量比較: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每年正常的天然輻射(主要是因為空氣中的氡輻射)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於100微西弗的輻射,對人體無影響。

B超:不會產生輻射

MRI:不會產生輻射

CT:每年做2-3次CT檢查,受到的輻射量也仍在20毫西弗的安全範圍內。

PET-CT:做一次PET-CT,受到的輻射量大概是10-32毫西弗,經過18個小時20分鐘的時間,患者體內的放射性物質可完全消散。

輻射量排名:B超和MRI<CT<PET-CT

(4)癌症早篩項目:全身MRI和PET-CT的比較

隨著癌症的高發和大眾越來越恐懼癌症,一般體檢項目不再能夠滿足全面早期癌症篩查的需求。目前,高端防癌體檢以“PET-CT”和“MRI”為主流。

我們以一張圖總結,針對癌症早篩這兩種檢查的特點對比:

檢查之前,CT、PET 和MRI你能分得清楚嗎?

無論是PET-CT還是MRI,兩者並無好壞之分,更在於應用的是否合理。建議廣大用戶最好在檢查前結合自己的身體條件慎重選擇。

總結:

對於口腔、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初期癌病病灶,是由黏膜上開始發展,並沒有結實的厚度,與內視鏡相比,MRI和PET皆不夠敏感,容易造成假陰性結果。所以無論是以MRI或PET進行健檢最好還是能搭配腸胃內視鏡及口、鼻腔的理學檢查,會是比較完整的。

就健康人檢查的目的而言,在無任何臨床徵兆前,針對相當微小的早期病變,全身MRI磁共振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