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儒家的就是孔子一手創立的一個學派,但是瞭解儒家真正歷史的人就會知道,雖然儒家把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可是孔子的思想卻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傳承自周朝時期的大聖人周公旦,也就是《周禮》的作者,同時也是除弗洛伊德以外,久久徘徊於你夢境中的怪老頭,周公解夢的周公。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孔子時期有外國使臣到魯國時,見到了魯國所保存周公寫的書和魯國的歷史,恍然大悟的說:“周代的情況都保存在這兒了,怪不得你們一個個牛哄哄的。”

可想而知,魯國當時的情況完全就是複製的周朝嘛,孔子呢,就屬於大周紅旗下長大的新一代,從小接受大周教育的小孔,漸漸地成長成一名卓越的文化人——孔夫子。

孔子與他的儒家思想

長大後的孔子,對家鄉和國家的熱愛,加上對周朝制度研究得相當明白,他開始步入社會,打算用周禮去融入魯國的貴族圈子時,卻遭到了貴族們對他的嘲笑和奚落。孔子忽然間就發現,原來世界早已改變,而我還是那個熱血青年。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孔子在理想破滅後,他不信邪,各種嘗試自己的設想,甚至這時候的孔子說出了: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這樣的豪言壯語。啥意思呢?就是說要是有人用我的方式治國,我就能建立一個東方的周朝。

孔子這句話就有點狠了,要建立國家秩序,非我不行!不得不提的是,他不光牛吹的響,治國邏輯和發展方向也很牛,只可惜早了點。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雖然孔子跑贏了時間,跑贏了自己,但是他跑得太快,以至於全人類都跟不上他。天才是痛苦的,孔子理念越是超前,越沒有人有能力實現這些設想,於是孔子開始教育弟子,把從政的希望放在了弟子的身上,希望弟子能夠幫他實現理想,所以我們也經常能在《論語》中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間對於政治大量的討論,而這一討論,就是一輩子。

這樣的機遇,於孔子而言,是幸運的,他在執教中逐漸發現樂趣(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他相信,自己這樣廣招門徒,有一天他們會開枝散葉,成為華夏思想的砥柱中流。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有人說孔子迂腐,刻板。明明那個時代已經不適合《周禮》,卻還偏偏就要恢復古制,這不是迂腐是什麼?但是別忘了,我們得出的這個評價,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我們知道了後來的發展才做出了這個評價。

可是在當時的孔子卻沒有2500年後的我們這樣的視角,他和我們現在的人們一樣,只是一個在當時摸索前進的普通人。孔子很努力,不行的他也會去調整,受到挫折又會希望回到美好的從前,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矛盾的孔子,他終究還是個人類,一邊懷念過去,一邊展望未來。

儒家的分裂(多方位探索)

時過境遷,孔子最終也沒完成他還原大周世界的夢想,但是他所教導的弟子們卻一步一步的把他的思想傳播到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並且在不同的方向上發揚光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就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以及他的成就

孟子出生時,各個學派都有用武之地了(百家爭鳴),在這種情況下,儒家想要立住跟腳,那就要落實到實處,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是空有理論,沒有實踐了,就像我們以前的大學生,畢業就有人搶著要,而現在呢?大學生多了,你想要好的待遇,那你首先就要有真本事,比如招工,巴不得要求三十歲以內,擁有35年的工作經驗,甚至有些程序員35歲就得下崗。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孟子就努力的把孔子的理念落實到了實處,也就是孔子所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認為這樣國家就穩定了。

孔子只說了這樣能夠穩定,但是沒說具體要怎麼做,你說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那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得呢,也沒說明白。這就相當於孔子就給人畫了個大餅,但是沒給菜譜,你說坑不坑?孟子就比較厚道了,他起碼寫了個菜譜,教你如何做大餅。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這本菜譜的大致意思就是:父親和兒子之間要講感情,不能扔自己的孩子奶別人的娃;君主和臣子之間要有忠義,而臣子呢,也別一天天就想當主子,你先琢磨琢磨你打得過隔壁老王不;妻子和丈夫之間要有區別,妻子負責生兒育女,相夫教子,而丈夫呢在外打拼,不能說讓丈夫懷孕啊,技術不允許啊;長幼有序,可不能讓一個50歲的人尊重8歲的孩子,還叫他爹,那就亂套了。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我們現在看來,這些聽著都像廢話,實際上不是,孟子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那就是把倫常關係搞得特別明白,搞明白能幹啥呢?當然是建立秩序啊,如果沒有秩序,就會出現兒子打老子,百姓欺負政府的倫常鬧劇了嘛。因此你會發現,很多中國人不會犯的倫常錯誤。

孟子說到底,是對孔子的思維進行了細化,他告訴了那些君主,如何烹飪一張美味的餅,君君臣臣要用忠義去維護,父父子子要用親情去維護,他給人的關係定了一個標準。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但是孟子看到的這些全是人的內在,親情也好,忠義也好,誠信也好,都是人發自內心的情感,他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利益這個外在的東西,說直白點就是錢,俗話說的好,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如果有,那就是錢不夠。諸侯國之間打生打死的,為啥?夢想?理想?全是扯淡,不就是為了利益嗎?難道就美國佬知道這個道理嘛?錯了,我們一早就知道。

荀子以及他的成就

儒家的另一個人,荀子就看到了這一點,他認為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慾的,也就是人都是想方設法搞更多好處,所以他在孔子的禮上做出了另一個方向的完善,以前的禮只是告訴人們怎麼做事對的,可沒說過如何懲治錯誤啊,比如說,孔子說:看到老人應該讓座啊,見到老奶奶過馬路要扶著點啊,荀子說:還不夠,應該再加上,不讓座的打屁股,扶老太太過馬路,老太太訛人要打老太太的。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在荀子看來,要想能夠國泰民安,那就要禮法並舉。但同時也應該告訴百姓,最好的做法是什麼,比如說你想要掙錢,那你就靠自己雙手勞動去獲取,這個就是禮。

這種思想也就傳到了他的弟子韓非和李斯身上,並把這種思想帶到了秦國的法律當中去,最終形成了禮法並重的思想。

這次分裂,也預示著儒家眾多理念,向著不同方向發展著,在中國的大地上,開枝散葉!

大一統下的儒家變革

在這種分裂中,儒家人逐漸摸索出一條門道,我們說到底在研究政治,為啥我們從來不考慮政府的需求呢?於是出現了經典的那一幕:缺乏存在感的漢武帝劉徹,召見了當時儒家的大儒董仲舒。

開口他就問出了一句大俗大雅的話:老董啊,我想學習那些古代的聖人,把這個國家治理好,然後傳給子孫後代,你說咋辦呢?然後董仲舒多奸啊,立馬針對漢武帝的需求,提出了三條方案。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第一條,天人一理,君權神授

董仲舒說,老百姓搞來搞去的,對你們老劉家的統治沒有認同感,你換個說法吧,你就說你是老天爺派來管理人間的,你們百姓不是一個個吃香喝辣嘛,那還不是因為你的執政理念滿足了天王老子的心意?大家好好幹,來年繼續吃肉肉,老百姓不就聽你們老劉家了嗎?皇帝一聽,滿意地點頭。

第二條,就是大一統

秦末打仗,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咱們漢朝統一了,好過了許多,那是因為漢搞對了,搞統一就是對的,你得跟人民講啊一一哈?匈奴搶東西?那客氣啥子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天子的地界怕啥呢?揍他啊,百姓一準兒聽你的。這第二條大一統,漢武帝聽的滿眼放光。

第三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見到皇帝對自己的兩條建議都動心之後,董仲舒就放大招了,直接對皇帝說,咱這麼做行不行?你把我們家的思想,變成對你有用的思想,你是老大,我們擁護你,給你想招,但你首先參考我們的意見,畢竟你看我們創始人孔老夫子都講了“君君臣臣”。

不等董仲舒說完,漢武帝大手一揮,行了你快別說了,提他老人家幹啥,我聽你的不就完了嗎?就這樣儒家開始了它在歷史上的執政之路。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董仲舒的偉大之處,並不是單單把儒家推上了思想的皇位,而是給儒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思想去融入政治,而不是古板的認為自己就是真理,你們都得聽我的。於是儒家成為一股堅韌不拔而又無孔不入的潮流,這種堅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化著,適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中國思想的核心力量。

到了漢朝之後,儒家可以說是找到了發展壯大的竅門,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儒家。比方說,隋唐時期出現科舉制,儒家的經典理論變成了考試指定教材。直到如今,無論是怎樣的衝擊,儒家文化一直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發揚著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總結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五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和沉澱從來不是白給的,別的國家在討論自由,權利的時候,我們一直在思考家、國、天下,思考善惡倫常、以人為本,思考生而為人的責任和義務,我們這個樣子已經活了近三千載。

我們視別人的父母為自己的父母,視別人的兄弟為自己的兄弟,視別人的子女的為自己的子女……輝煌時我們這樣堅持,捱打時依然這樣堅持,所以才有中國奇蹟或者說是中國必然,不要因為一次疫情才想起中國的文化種子,不要因為微薄的利益又放棄這些種子,很多外國人就是不理解我們堅持什麼,他沒法理解,這是我們古老的信仰和傳承。

儒家思想,封建文化的根基,孔子是如何讓它發揚光大的呢?

儒家在中國發展千年,早已成為我們思想中不可磨滅的部分,尊老愛幼,中庸思想,儒家的變化,已經不單單只是代表一個學派的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思想的一個重要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