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偏執,是你庸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

孔子對華夏兒女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大概就在於其中庸思想了,而“中庸精神”更是被後世君子視若珍寶。孔子的中庸思想強調不偏不倚,講究“無可無不可”。這種靈活與原則並重的中庸思想,不僅可以指導人在為人處世上避免走極端,繼而規避麻煩,同時其不偏不倚之行為所映射的不偏不倚之態度,往往對人之心性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孔子:偏執,是你庸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


但是“中庸”思想雖溫厚,卻並非所有以“中庸”自持之人真的做到了中庸,中庸思想,在孔子心裡屬“道德最高境界”的體現。一個真正靠近中庸思想的人,定然不會有以“中庸”自持的舉動。以“中庸”自我標榜,無非是覺得中庸屬一種高尚的境界,認為將“中庸”二字“掛”在身上,會倍兒有面子。但是,自己中庸不中庸,還真不是自己說了算。同時,中庸本身就強調靈活性與原則性,所以,一味去強調中庸,去苛求自己做到自己內心所謂的中庸,這也是一種偏執的體現,只不過自己所執著的對象是中庸罷了,這便失去了中庸的初衷。而導致這一悲劇的原因,往往是人忽略了中庸思想的一個核心要點,那就是避免偏執。

孔子:偏執,是你庸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


如果就為人處世的層面來分析中庸思想的話,其實中庸思想更多是在指導我們“做事不要偏執”。何謂“偏執”,為何人的行為會產生“偏執”?因為人有“私”。但是有“私”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利己排他”的“私”。在過度“私慾”的驅使下,我們做事往往無法適度。因為“私慾”會矇蔽我們的眼睛,麻痺我們的感官,讓我們只盯著眼前的“利”,繼而有意無意做出極端的事情,而這種極端,很有可能讓我們失去我們所珍惜的東西,有時候,我們會失去朋友,更有甚者,會失去自我。

孔子:偏執,是你庸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


基於人由私慾而產生的“偏執”,孔子提出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解決辦法。那麼這四個“毋”是何意呢?

“毋意”,是避免主觀臆測。當我們去主觀臆測一件事情的時候,定然會帶上我們的感情色彩,於是我們眼中的事物往往與事物本身大不一樣,這是思維方式上的自我偏執,往往會促使我們做出偏執的行為而不自知。

孔子:偏執,是你庸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


“毋必”則是孔子告訴我們,要避免武斷極端,武斷屬莽撞而非果敢,武斷裡面表現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過度“迷戀”,這是一種“自負”的體現,往往會讓自己連自己都看不清楚。這種過度自信的偏執下,人的行為又怎麼可能符合不偏不倚之中庸呢。

“毋固”則是要我們為人處世不可固執,我們要帶著客觀的態度,站在多個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可以儘可能減少一葉障目之哀。而所謂的“毋我”,則是要求我們避免以自我為中心之私,當眼裡只有自己的時候,舉手投足間都會充斥著“利己”的意味,這樣會被他人討厭,內心往往荒涼一片。

孔子:偏執,是你庸常道路上最大的敵人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提出的“四毋”實則就是四種排解“自我偏執”的辦法,而中庸思想之度的把握,其基礎要求就在於“人當做到避免因偏執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