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

藍彌貓深巷


曹操為了後世江山的穩固,殺了楊修,而沒有殺司馬懿,確實是一件讓人不太看得懂的事情。

(楊修劇照 )

楊修是個性格很張揚的人,典型的小聰明。他很能猜測領導的意圖。但是別人猜中領導的意圖,都會裝憨,不會表現出比領導更聰明的樣子。可是楊修卻憋不住,一定要把領導的意圖說出來。

不過,正是因為楊修性格張揚,他這樣的人,才不會有多大的危害。因為他肯定得不到領導的喜愛,也不團結同事。他這樣的人,領導想要他死,那是分分鐘的事情,而且還不會有人幫他說情。

總之,這樣的人留著,絕對不會對曹魏的江山造成什麼危害,曹操根本就沒有必要親手殺他。

可司馬懿就不一樣了。司馬懿是個深藏不露的人,他有大智慧,但是這些大智慧都被他掩藏起來了。而且,他還會演戲,經常能騙過別人。一個有大智慧又能演戲的人,那簡直不得了。要奪取曹魏的江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要說曹操沒有看出這一點,倒也罷了。問題是曹操已經看出來了。曹操請他去,他演戲說有病不去。曹操一下就看出來了,說別演了,不來就砍頭。司馬懿嚇住了,只得去。曹操那時候就評價司馬懿,說他“有雄豪志”,有“狼顧之相”,不會“久居人下”。

(司馬懿劇照)

曹操既然已經看出他不會“久居人下”,還把他留著,那不是等著他來奪取自己的江山嗎?

我認為,曹操之所以留下司馬懿而殺掉楊修,主要還是想奪取江山的問題。

最早的時候,曹操是想立曹植為世子的。但是後來他發現,曹植雖然文章寫得好,但很放縱自己,做事不檢點,因此覺得曹植只能是個文人,不能當國家領袖,改了主意,決定立曹丕為世子。

因為改了主意,決定立曹丕為世子,就要剪除曹植的黨羽,尤其是要剪除楊修這樣的黨羽。因為楊修留在曹植身邊的話,肯定會攛掇曹植幹壞事,讓他和曹丕對著幹,奪曹丕的王位。那樣一來,曹丕曹植兩兄弟必然會兵戎相見。那樣的悲劇,顯然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曹操先行一步,預先把楊修給殺掉,免除隱患。

司馬懿則不一樣。司馬懿留在曹丕身邊,對曹丕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曹操雖然最終立曹丕為世子,但其實,他並不是很看得上曹丕這個人。因為曹丕這個人,性格比較柔弱,做事猶豫不決,不自信。這樣的人,是不太容易成大事的。

但是,曹丕卻又是必須成大事的人,因為雖然曹魏已經奪取了權力,但並沒有奪取漢家江山。奪取了漢家江山後,還得奪取天下。奪取漢家江山容易,但是奪取天下就難了。要知道,當時已經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是難纏的角色。如果曹丕身邊沒有司馬懿這樣做事周密,又智謀超群的人輔佐他,別說戰勝劉備和孫權,奪取天下,有可能奪取漢家江山,可能都會出紕漏。

所以,就算曹操覺得司馬懿是一個危險分子,但他依然必須把司馬懿留在曹丕身邊。

(曹操劇照)

有人可能會說,留下司馬懿,難道曹操不怕給人做嫁衣,最終曹家的天下,被司馬懿給奪去嗎?

曹操當然害怕這個。但這畢竟是後話,總不可能為了害怕將來江山被奪去,而在奪江山的時候,把能人都給除掉吧?那樣一來,還怎麼打江山?

劉邦當年為了讓韓信幫他打江山,還拜韓信為大將,還封韓信為齊王呢。難道他不怕韓信最終奪他的江山?

再說了,其實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有防備的。在曹操的時候,很多次他都沒有聽司馬懿的主意。儘管司馬懿的主意確實不錯。同時,他也沒有封司馬懿很大的官。連曹丕給司馬懿封的官都不高,應該說,曹操肯定對曹丕說過什麼,曹丕才會這樣做。

司馬懿當大官,是在曹叡的時候,以及曹叡去世以後的事情。但那時候曹家已經一代不如一代,沒有辦法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在他死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殺了楊修,曹操的舉動讓人很詫異。曹操生前曾告誡兒子曹丕:“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不是甘為臣下之人,將來必會干預我們家族之事。”講真曹操眼光還是比較毒的,司馬懿晚年確實掌控了曹氏江山。當然這都是後話。既然曹操看出了司馬懿的陰險狡猾的一面,為何臨時前沒殺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呢?

首先說下沒殺司馬懿的原因:

曹操沒殺司馬懿的原因就是曹操愛才,司馬懿雖然陰險狡詐,但他再有能耐也跳不出曹操的手心,曹操基本吃定了司馬懿,曹操活著壓制的司馬懿抬不起頭了,他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司馬懿

另一方面司馬懿結交太子曹丕,曹操發現曹丕很重用司馬懿,是太子集團的主要謀士,曹操即便看在曹丕面上也不會殺司馬懿。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在關鍵時刻為曹操出了一個錦囊妙計,為曹操解除了後顧之憂。

這件事是這樣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殺楊修的前一年,曹操死前一年)。是關羽威風八面的一年。

關羽在這一年夏天兵圍曹仁據守的樊城,曹仁急忙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大將於禁和龐德前去解圍,誰知道二人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斬,樊城此時岌岌可危。

假如樊城被關羽攻陷,當時漢獻帝所在的許縣就會落入關羽之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砝碼就會失掉。曹操迫於關羽的兵鋒,打算遷都黃河以北。



▲關羽

此時司馬懿冷靜分析了戰局,他對曹操說,“戰爭難免有勝敗,一時得失不會影響全國局面,遷都只會造成人心不穩,是向敵人示弱的表現。當務之急是派人聯繫東吳的孫權。關羽做大做強不是孫權樂見的事情,只要讓孫權偷襲關羽的荊州,關羽就會不戰自退,樊城可解,許都就會轉危為安。

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接下來是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的大本營被孫權佔領,隨後關羽走麥城被殺。

從這方面看,關羽是被司馬懿用計害死的。想想看曹操怎麼能在死前殺司馬懿呢?他要把這個人才留下來對付諸葛亮。

曹操必殺楊修的原因。

在我們印象中,司馬懿要比楊修年齡大,其實不是,楊修比司馬懿大四歲(司馬懿出生於179年,楊修出生於175年)。


▲楊修

楊修的文化修養高於司馬懿,他的出身也比司馬懿高貴,楊修是弘農楊氏顯赫世族出身,並且和當時另一望族淮南袁氏有親戚關係,楊修是袁術的外甥,也就是說,他的母親是袁術的姐姐。他的父親是太尉楊彪。

楊修被殺原因有多方面,歷史上對他之死傳聞很多。比如他的“一盒酥”的故事,據說曹操給了大家一盒酥糖,大家看到沒敢動,楊修見到後直接打開盒子,把酥糖分給了大家。曹操讓他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楊修說:“丞相送“一盒酥”分明告訴大家“一人一口(盒)酥糖”我照丞相吩咐去做的”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小子挺有才啊!”。

還有一個故事是“闊門”事件,有一次丞相府修建了一個門,等驗收時,曹操視察了一遍,沒說什麼,直接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然後就走了。楊修看到後,讓施工隊拆掉重新往小的修建。


▲曹操和司馬懿

過了幾天曹操再次視察,滿意的笑了。問誰的主意,大家說是楊修。曹操仍然讓楊修解釋:“丞相在門上寫活字,這分明是一個“闊”字,丞相分明是嫌棄門太大了。所以只好縮小。

曹操笑笑”好小子,你挺有才啊!”其實曹操很吃醋,楊修事事猜透了自己,簡直是自己腹中的蛔蟲。

第三件事是“雞肋”事件,楊修是曹操隨軍主薄(管理文書)。有一次作戰,曹操久攻不下城池,實際是被牽制住了,打不是,撤也不是。由於發愁,曹操吃雞喝酒解悶。此時夏侯淵問晚上口令是什麼,曹操觸景生情,隨口說“雞肋”。於是夏侯淵就傳達了下去。

等到曹操要下達撤兵命令時,發現楊修所在的隊伍早就整裝好了,這讓曹操大吃一驚,一問,說是楊修好幾天前就告訴手下要撤兵了。曹操依然讓楊修解釋為什麼?


▲楊修(龍吟虎嘯劇照)

楊修說:“丞相口令雞肋說明了問題,“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不正是丞相心中所想嗎?曹操大怒,以楊修破壞軍紀蠱惑人心把他殺了。有人說曹操嫉賢妒能殺了楊修。

以上都是演義和小說之言,無非是抹黑曹操,說曹操嫉賢妒能小肚雞腸。其實曹操殺楊修不是對他嫉賢妒能,曹操是很大度的人,禮賢下士,廣招天下豪傑奇人異士,講真比楊修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曹操不至於格局那麼低下。

曹操殺楊修而沒殺司馬懿是因為政治原因。

首先楊修的老爸太尉楊彪遺禍子孫,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忠於漢室的大臣,他看不慣曹操凌駕於漢獻帝劉協之上,換言之和曹操的政治觀點不同,他這個太尉是漢朝的太尉,不是他曹丞相的太尉。楊修仰仗他父親的勢力,屢屢和曹操唱對臺戲。曹操規勸他多次,告誡他不要這樣。楊修執迷不悟。

【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引自《三國志》


▲袁術

另一原因就是此時楊修的舅舅袁術割據淮南,平定了江東。打算稱帝,曹操害怕楊修勾結舅舅起事,所以要殺楊修,以上是殺楊修原因之一。

曹操殺楊修原因之二:

楊修很聰明,但只是小聰明。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爭太子之位時,由於楊修和曹植都是詩詞歌賦俱佳的“文人騷客”,所以楊修就成了曹植爭“儲”的得力助手。而司馬懿則成了曹丕爭儲的主要謀士。

兩個集團構成人員是:曹丕方都是一些搞政治的老手,而曹植方則是一些文人墨客。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道理。



▲曹操

楊修文采不錯,但是搞政治是短板。比如曹操考驗曹丕、曹植時,曹丕吟詩作賦比不過弟弟曹植,於是問計於司馬懿,司馬懿說,既然比不過曹植,等你父親出征讓你作詩送行時,你只管流淚,不用賦詩一首。而楊修卻讓曹植髮揮他的天賦。結果可想而知,曹植文采飛揚,而曹丕採納司馬懿的計謀,站在道旁一個勁的流淚,表現出了和父親難捨難分的樣子,表現了對父親眷戀的樣子。曹操一想,曹丕是孝子,於是決定把曹丕立為太子。曹丕“以不變應萬變”戰勝了曹植。

令曹操下決心殺楊修的事還是私闖“司馬門”事件。話說當時曹植在外面,他為了儘快見到曹操,居然喝醉酒私闖司馬門。原來司馬門的馳道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在上面通過,而此時曹植只不過是世子,沒有權利和資格駕車通過。

當時楊修也喝多了,他沒有制止曹植這樣做,發生這事後,後果很嚴重,曹植被曹操打入“冷宮”,失去了競爭太子的資格。楊修直接被拘捕。曹操害怕曹植集團死灰復燃,乾脆臨死前殺掉了楊修。



【人有白修與臨淄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

綜上所述,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站錯隊是一方面,鋒芒畢露是一方面,身世顯赫也是一方面。各方面原因促成了楊修之死。


秉燭讀春秋


首先說他為什麼不殺司馬懿。曹操在世期間司馬懿並沒有太大的反叛之心,他懂得把自己的野心隱藏的很好,很懂得低調行事,再加上曹丕力保,曹操沒什麼理由殺他。

我們曾經在小學課本中讀過《楊修之死》,有大部分人都說曹操是妒才,才殺死楊修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楊修, 官居主薄,替曹操典領文書,辦理事務。他才思敏捷, 機智過人,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有一次曹操與多位部下祭拜曹娥廟時,在一塊碑上看到有“黃娟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所有人都猜不出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 唯有楊修猜出這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曹操過了良久才猜出,他不得不感嘆楊修才思敏捷。“色”與“絲”加起來是“絕”字,“幼婦”是年輕的女子,“女”與“少”放一起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女”與“子”放在一起是“好”字;“齏臼”是搗藥草的器皿,藥嘗著是苦的,“舌頭”的“舌”加“苦辛”的“辛”就是“辭”字。

還有一次,曹操在參觀一座剛剛建好的花園後,一語不發,提筆在門上寫了個“活”字,眾人不解,只有楊修猜到了曹操是嫌園門太闊。又有一次曹操在別人送的一盒酥上面寫了“一盒酥”,楊修看到了便與眾人分食掉了這盒酥。他辯解到丞相意為“一人一口酥”。曹操大笑之。

但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卻在後來被曹操殺了,後人都感到婉惜,都認為曹操妒忌楊修的才華所以把他殺了,我看不然,這種想法未必正確。

曹操妒才嗎?未必。曹操的肚量很大。 文為心聲,“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能寫出如此海納百川氣概的詩詞,曹操的心胸也如大海一般,能容日月星漢,何況人乎?曹操唯才是用,任人唯才,張繡殺死了曹操的兒子,曹操依然在他投降後對他委以重任。當許攸來投奔時,曹操連鞋子都來不及穿上就跑出去了,可見曹操對人才的重視迫切,後來曹操統領眾將進入冀州城時,許攸縱馬上前,用馬便指著城門說:“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門? "這句話和動作可謂狂妄至極,“眾將聞之,俱心懷不平。 ”但曹操卻“大笑”,可見曹操肚量非同一般。

那麼問題來了,曹操如此敬重人才,肚量又如此大,那他為什麼殺楊修呢?這其實跟楊修自身有很大的關係。

楊修是世家貴族子弟,出身政治世家,卻只在曹操的相府中擔任主簿職務,他對此是很不滿的,所以經常在曹操面前賣弄聰明,希望得到曹操的重用,但是曹操希望楊修為自己出謀劃策,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和計策,而不是在自己面前賣弄,耍小聰明,因此曹操對楊修這種賣弄行為是很不爽的。

後來,在曹操考察兩個兒子的能力時楊修卻屢屢插手,引得曹操十分不滿。在立庶立長如此敏感的問題上楊修卻依然不肯收回自己的小聰明,讓本來只是對他不滿的曹操起了“殺修之心”。

“雞肋”事件是導火線。楊修猜出雞助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現在的戰爭情形就像雞助一樣進不能取勝,退引人恥笑。他猜曹操以雞肋作為夜間口號,明天必定班師。這個推斷可以說是準確無誤,但這又有什麼用呢?只有動搖軍心的消極作用。洩露軍事機密,動搖軍心在任何時代都是極其嚴重的罪責,攸關勝敗生死,此時曹操的情緒已經升為“大怒”,喝令斬了楊修,並將首級號令轅門之外。

楊修不是因為曹操妒才才被殺的,他是不知天高地厚、不分場合、不分地方總是耍嘴皮子賣弄聰明,而不能為曹操出謀劃策,提出有價值的建議,試想一下,哪個領導會喜歡這樣一個下屬?

因此,楊修的聰明不是智慧,只是礙事的小聰明,他不是因曹操妒才才被殺的。











欲將書劍學從軍


楊修是個古代知識分子,在三國時期,知識分子很少,像楊修這樣博學多才的少之又少。因為古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貧寒子弟根本沒有機會讀書,他們只能安安分分的種莊稼。讀書做官從來都是門閥士族子弟的事情,楊修就是士族子弟,他家盛產太尉,他的父親是太尉,他的爺爺是太尉,他太爺爺還是太尉。



楊修書讀的好,他也有讀書人的通病,喜歡賣弄學問,耍個小聰明。而且他精通心理學,擅長揣測別人的心思,而且還猜測極準,甚至連老謀深算的曹操心思,他也能摸得八九不離十。

這曹操是個奸雄,城府極深,天天謀劃著一些權謀之術,哪料到有個人像自己肚子裡的蛔蟲一樣,自己想的什麼準備幹什麼他都一清二楚,曹操越來越感覺不自在。



曹操也喜歡賣弄學問,沒事也附庸一下風雅,寫寫詩提提字啥的,寫的不錯,他的詩大氣磅礴,波瀾壯闊,如滔滔江水一般奔流不息。除此之外,他還喜好猜謎語,不僅自己猜,還出謎題讓別人猜,偏偏楊修是個猜謎高手,曹操出的謎題,在楊修看來如小兒科一般,一猜即中。自古文人相輕,自負的曹操看到謎題被楊修一下猜中,心中不悅。

當然,這些瑣事只是讓曹操心中有些不爽,此時還沒有殺楊修之心,但後來發生的事情才真正讓曹操有了殺心。



原來,楊修捲入了曹操繼承人之爭中,立嫡立長自古就是最為敏感的事情,也是最為忌諱的事情,楊修支持曹植。曹操為了在兩個兒子中選拔優秀的繼承人,經常出一些軍事方面或者國家治理方面的考題,讓兩個兒子回答,曹植每次都能對答如流,曹操暗暗稱奇。後來曹丕告密,才知道都是楊修事先猜中題目,並提前為曹植設計好答案。曹操知道後,大怒,這是典型的作弊啊!此時他已有殺楊修之心,但是還差一個合適的藉口。

終於有了“雞肋”事件,曹操抓住這個機會,以擾亂軍心之名殺了楊修。楊修不僅死在他的狂,還死在他愛管閒事,立嫡立長是曹操自己的家事,你一個外人瞎摻和,曹操不整死你才怪。



司馬懿也是個士族子弟,家族勢力非常顯赫,他也是個博學多才的智謀之士,這點和楊修有點像,但司馬懿不像楊修那般張揚,而是低調深沉。不該管的事情不管,不該問的事情不問,始終和最高領導曹操思想保持一致,行動保持一致,套用現在政治辭令,那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在曹操看來,這個小夥子是個可造之材。

但後來曹操發現司馬懿抱負遠大,有雄心壯志,似乎不甘於人臣,越來越像年輕時的自己,這時他有點擔心,憑他的老謀深算,尚可以駕馭司馬懿,但他的兒子孫子是不是能駕馭的了他呢?曹操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應該是基於此,曹操戎馬一生,閱人無數,直覺還是蠻準的!



可是司馬懿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智謀之士,此時魏國元老級的謀士如郭嘉、荀彧等都已死去,大業未成而殺智謀之士,殺之實在於心不忍。

曹操生了惻隱之心,他不會想到,在他死後,他這一時之仁,竟然鑄成大錯!


一半秋色


楊修是死於自己的格局的,這樣的人在三國裡死了好多了。

對曹操來說,能夠給他幹活的人,能力就算是差,也差的十分有限。至於給曹操好心辦壞事的謀士也多了去了,所以楊修被殺的真正原因,在於他的格局。

我們熟知楊修的一些故事,比如他特別聰明,喜歡猜曹操的想法,比如”雞肋“、”一盒酥“的老梗,這些事本質上並不能證明楊修聰明,反而能證明他:特別蠢。

正好題目中有司馬懿,我們分別對比一下:

比如雞肋梗:

曹操打漢中的時候當時非常猶豫,然後就說”雞肋“。這時候楊修猜出曹操的計劃後,就已經開始準備收拾東西回家了。

那麼問題來了:大部隊打算撤退,作為謀士,楊修該做什麼?是不是如何善後?你收拾東西回家算幾個意思?——說白了,楊修考慮問題,是自我為導向的。這種人的立場放在哪都不會被喜歡的。

十多年前,曹操有個謀士叫郭嘉,他都要病死了,還給曹操寫信,說遼東怎麼平定的事。我們且不說郭嘉的謀略到底靠不靠譜,但這份格局,所以郭奉孝啊!曹操就懷念很久。

然後說司馬懿。

司馬懿在曹操手下的時候,當官並不大。但是司馬懿做事特別紮實。舉個例子:

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叛變。當時司馬懿已經60多了。皇帝曹叡問司馬懿:

這事咱怎麼辦啊?

司馬懿:簡單,給我一年時間,我親自帶兵滅了公孫淵。

於是司馬懿帶兵親征,一年時間,打趴公孫淵,愣是讓東吳吃屎都沒撿到熱乎的。

看到差距了吧?

司馬懿是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而且這個人資質挺一般的,但就是事業心強,所以魏國皇帝換了幾波了,司馬懿的地位一直都特別穩。

當然這就是個題外話:

走的快不是本事,走的遠才是真功夫。


酒騎風


因為楊修和司馬懿支持的人不一樣,也就是楊修站錯了隊。

楊修支持的是曹植,司馬懿支持的是曹丕。

而曹操臨死之前,已經下定了決心由曹丕繼承自己的位子。

而曹操最擔心的就是子嗣之間發生內訌,而一旦發生內訌,就怕對立的子嗣中都有計謀很深的人,那樣,對曹家將是一場災難。

所以,為了避免子嗣之間發生大的內訌,也為了給曹丕清理障礙,必須要剪除其他子嗣身邊能興風作浪的謀士。於是,楊修作為曹植最可依賴的謀士,只能殺掉了。

之所以不殺司馬懿,一是認為司馬懿還可以為曹丕使用,同時也認為曹丕完全能控制司馬懿。只是沒有想到曹丕是個短命鬼。


東邪桃花島主


為什麼殺楊修?

關於楊修之死,坊間說法是這哥們仗著有點小聰明,整天在領導面前抖機靈,結果觸了領導的黴頭,誤了卿卿性命。

這個說法在我天朝很有市場,因為暗合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槍打出頭鳥,這是國人容易接受的邏輯。但這個說法太過兒戲,演義的成分太大。



政治博弈不是流氓打架,斷不會因為一句你瞅啥,就要動手攮死對方。殺一個人通常是基於以下動機:

  1. 解決某個問題
  2. 得到某種收益
  3. 排除某個風險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

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陳壽應該切中了要害——慮始終有變。曹操擔心有變。那麼變數從何來?這變數又會危及什麼?這恐怕才是殺楊修的原因。

楊修死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即219年。這一年前後發生了不少大事。217年,曹丕最終擊敗曹植,成為世子。220年3月,曹操病逝。220年,曹丕受禪登基,曹魏正式代漢。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不難看出一個關鍵詞——權力過渡。

  1. 權利從曹操向曹丕過渡。
  2. 權利從漢向魏過渡。



第一個過渡,很好理解,父死子繼。第二個過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漢獻帝都已經是擺設了,怎麼還存在權力過渡一說呢?在權力遊戲中,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名義,有天壤之別。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奉天子以令諸侯」和「是天子以令諸侯」,雖只一字之差,但權柄類型完全不同。

既然魏國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是權力過渡,那一切影響或有可能影響權力平穩過渡的不穩定因素都是首要清除目標。

綜合看,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排除潛在風險,確保權力平穩過渡。



對於第一個權利過渡,楊修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嗎?答案:是!

曹丕與曹植的立儲之爭,是曹操晚年,魏國最大的政治風波。楊修身為曹植的謀士,在立儲鬥爭中,鞍前馬後鬧的很是歡脫。楊修既然是曹植黨,且還是活躍分子,對曹植的影響力很大。那顯然他是影響曹丕接班,影響權力平穩過渡的潛在風險之一。

不可否認,楊修未必一定會在曹丕繼位的過程中搞事情。但在權力遊戲中,一旦你被大boss認為是影響核心目標達成的風險,哪怕你沒有出格的言行,也沒有搞事情的想法,一樣是其心可誅,一樣可以殺了你。



當然,如果只是參與立儲之爭,影響了考察儲君就惹來殺身之禍,這個也不盡然。畢竟參與立儲之爭絕非楊修一人,曹植黨成員也不是個個都被弄死了。

而且曹操在217年就已經確定接班人,卻一直到219年才殺楊修,哪怕是秋後算賬,這個秋後未免也太久了。

對於第二個過渡,楊修是不穩定因素嗎?答案也是yes!

楊修是袁氏之甥,如果簡單理解成僅僅因為楊修是袁家兄弟的外甥,所以要殺他,不太令人信服。

199年袁術狗帶,202年袁紹也掛了。曹操殺楊修時,袁氏兄弟已經涼了快20年,一個外甥而已,沒理由必殺之而後快?

But!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句話就相當值得玩味了。袁家資歷很牛逼,四世三公,妥妥的大世家。楊家的資歷其實同樣也很牛逼,弘農楊氏一樣是四世三公,一樣是大世家。



曹操與世家的關係很微妙。曹魏發跡,離不開士族的鼎力支持。但終其一生,老曹沒能登上最高峰,也跟士族的反對密切相關。

曹操發跡的起點是太尉橋玄給了曹操很高的風評,為老曹同志打開了名聲。

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 “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託。”由是聲名益重。

對橋玄的提攜之恩,曹操同樣念念不忘。後來經過橋玄墓,還專門自作祀文致祭: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 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士死知己,懷此不忘。

曹操進入事業上升期,士族也給了曹操極大的助力,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荀彧。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曹操團隊最重要的謀士,輔佐、舉人、建計之功無人能比,為曹魏統一北方,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士族支持曹操登上權力巔峰,卻也成為老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最大阻礙。曹魏想代漢自立,很多士族是明確反對的。這些士族之所以支持曹魏,本就是因為他們把曹操看成匡扶漢室的希望,其核心還是效忠漢室。

隨著地位提升,曹操開始覬覦神器,有野心取漢而代之。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加九錫建宗廟。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距稱帝僅一步之遙。從這個時候開始,一部分士族已經與曹操離心離德,甚至連荀彧都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

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助庸崇著,猶 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從歷史趨勢看,曹魏取代漢室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曹操出於各種考慮,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但他的兒子很可能邁出這一步,曹操應該是有所思量的,否則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效忠漢室的士族不僅是權力從漢向曹魏過渡的威脅,甚至已經是影響曹魏政權自身穩定的威脅,因此打擊這些士族成為了曹操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楊修妥妥的士族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且屬於天生的漢室黨,因為他爹是楊彪。楊彪出名就是因為這老哥死忠漢室。

初平元年,董卓意圖遷都長安,楊彪拼死據理力爭,而被罷官。興平二年,李暹派兵包圍皇宮,要劫持獻帝,楊彪再次捨命相爭。獻帝移駕東遷,楊彪盡節衛主,幾次險些狗帶。曹操迎奉漢獻帝,楊彪就跟曹操很不對付,幾次罷官。眼見漢室要完,老頭開始消極抵抗,詐稱腳抽筋退居不出。

因此,在權利過渡的敏感時期殺楊修,很有可能既是消滅潛在不穩定因素,也有敲打警告士族漢室黨的意味。



因為《軍師聯盟》的緣故,楊修和司馬懿被組了CP。討論曹操為什麼殺楊修就總有人問為啥不殺司馬懿?這也難怪,畢竟最後坑了曹魏的人正是司馬懿。

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曹操要殺司馬懿?因為按當時情況看,曹操沒有任何必要殺司馬懿。



司馬懿是曹丕的核心班底之一,既然已經確定由曹丕當接班人,還要清除其黨羽,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司馬懿雖然也出身士族,但並不屬於標準的漢室黨。而且司馬家一貫謹小慎微,上到司馬防下到司馬懿,都是不顯山不露水,平時也沒啥把柄被人握住,自然不會進入曹操的定點清除名單。



至於說司馬懿後來篡奪權位,那都是快三十年後的事情了。老曹也不是個神仙,哪可能提前三十年就預知會有這事發生。何況從當時的情況看,司馬懿既看不出有搞事情的意圖,也沒有搞事情的能力,自然也不會引起老曹同志的特別關心。


月下沒有花


這就要說到一個聰明的人,他並不是說單指一個方面聰明,有的人情商高,有的人智商高。而像楊修這樣智商高,情商低的算一類人,司馬懿這種情商智商都高的算,另外一類人,作為一個領導人來講,當然是喜歡類似於司馬懿這樣的人。

其實這就是一種用人的理念,對於曹操來講,他不怕聰明的,就怕脾氣犟的聰明的人,他自然也有聰明的道理。聰明瞭以後,他知道什麼事情該說,什麼事情不該說你,只要跟他展示一下自己有多麼強悍的實力,這種人乖乖閉嘴,而且老老實實本本分在你手底下做事情。

有人說司馬懿這樣的人最後會背叛曹魏政權,並且給曹操的子孫帶來一些災難,但對於曹操來講,他不會考慮這些事情。他竭盡全力培養自己的子孫,為的是什麼給你們長本事的,不是說創下這個家業給你們敗壞的教你們做敗家子的,我給你留下人才,你要學會使用你如果不會使用自己丟了江山,你怪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怪我弄的這個江山給你們嗎?荒唐無理,巨嬰思想,要是這樣的子孫下來,老子幾巴掌把他扇死。

當然,曹操這個人呢?留下的那個繼承人包括曹丕,他的孩子曹睿,這兩個人都是屬於那種隱忍的人,兩個人都很聰明,而且都懂得察言觀色槽脫硫司馬懿下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司馬懿跟他們是同類人那麼從同類人的身上總能找到對付同類人的方法。

所以曹操留下司馬懿沒有任何問題,誰又能想得到司馬懿能活那麼長時間,把別人給活活給耗死。

至於說楊修這個人有腦子很聰明,解謎題的時候,一猜一個準兒,這曹操沒辦法,但是這種人沒腦子,沒腦子是指情商方面,這一點大家都沒有任何的意見吧?

曹操的那些心思,有些事情只能曹操自己知道,但是楊修為了顯示自己的真才實學聰明才智,把這些東西全給批露出來了,搞得曹操下不了臺的同時,曹操的臉都丟光了。

這種人有一個危險,他是曹操身邊的主簿,可以接觸到曹操很多的核心利益,這種人為了裝逼,什麼事情都敢幹那麼?如果說有人利用他這個性格,從他嘴裡套一些情報出來,輕而易舉,而且這種人脾氣犟,屬於那種一旦犯了事情,八頭牛都拉不回來的。

所以說這種人不能留在身邊,也不能讓他在市上待著這種人太聰明,聰明,容易幹大事兒,而這種人又不會真正的為你所用,情商又太低,所以只能讓你去死。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活了下來,楊修死了,二者都是聰明人,但是屬於兩類人,他們真正的區別就在於情商,情商高的人知道怎麼跟上司相處,同時也知道怎麼該隱藏自己,但是情商低的人,那就沒辦法了,即便你聰明可以逆天。那你也必死無疑!而且死無葬身之地。


漩渦鳴人yy


方圓論壇觀點!

司馬懿和楊修,同樣兩個聰明決定的傢伙。但司馬懿屬於韜光養晦的類型。而楊修屬於鋒芒畢露的類型。可以說整個曹魏陣營當中,最瞭解曹操心裡活動的就是司馬懿和楊修。

曹操對司馬懿從一開始就提防著,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屈居人下之輩,但是曹操有信心壓制司馬懿。而司馬懿顯然也十分清楚曹操的厲害。所以司馬懿對於曹操一直都是低眉順眼的。做事認認真真,不該管不該做的事一點都不敢碰。就連曹操立世子的時候曹操問司馬懿的意見,司馬懿也不敢發表意見。司馬懿也一直對曹操裝瘋賣傻。曹操對於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心知肚明。但曹操為人就是喜歡人才,而且曹操也有信心反手之間滅掉司馬懿,所以就一直留著司馬懿。



而曹操對楊修則不一樣。曹操對於楊修那真真的喜歡他的才華。但隨著慢慢的深入瞭解之後,曹操發現楊修竟然能看穿他的心思。而曹操此人是什麼性格我們也都瞭解,疑心很強。對於所有人都不是完全信任。除了曹家和夏侯家的本人家。其他人曹操都不是十分信任。真正讓曹操決心殺掉楊修的原因不是因為楊修恃才傲物,而是他能看透曹操的內心。看透沒關係,到處顯擺的話那就是找死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顯然楊修的嘴害了他自己。


曾經通過三個事件讓曹操真正對楊修下了殺心。

一、闊字謎

楊修在曹操時期做主薄的時候有一次陪曹操去看新蓋好的府邸。曹操在看過府邸大門之後,便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然後便離開了。其他人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唯獨楊修對眾人說,門中有個“活”字。那就是闊氣的闊字了。曹操是嫌大門太闊氣太大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曹操聽說這件事後才開始注意楊修。



二、合字謎

有人進貢給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之後便放下了奶酪,而且在放奶酪的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互相看看。大臣們都是一頭霧水,不明白是什麼意思。然後奶酪傳到了楊修那裡。楊修便揭開蓋子吃了一口奶酪,然後對眾人說,主公是叫我們每人吃一口。曹操聽完哈哈大笑。但心底裡對楊修已經起了殺意。

三、雞肋由來


曹操還是擔任丞相的時候,楊修因為聰明又好學頗受曹操喜愛。曹操就命他當了隨軍主薄。但楊修不知道收斂,在曹操手下辦事依舊我行我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當時曹操正在討伐劉備,因為軍事進展不順利曹操就想撤退,但是又捨不得現在的成果。正在這個時候士兵問曹操當晚的口號是什麼,曹操脫口而出說了個“雞肋”。楊修聽了這個口號後就開始收拾行李,別人看見了問楊修為什麼收拾行李。楊修就說,雞肋雞肋,吃的話沒多少肉,丟掉又很可惜。主公這是準備要撤退了。所以大傢伙都開始收拾行李。曹操聽見外面一片吵鬧還以為士兵做亂了,忙詢問是怎麼回事。最後才知道是因為楊修的原因。曹操心裡對楊修就更加的忌殫,殺意也更弄了。最後楊修果然被曹操所殺。



曹操之所以沒有殺掉司馬懿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曹丕。因為司馬懿很早之前就看出了曹丕的野心,但是曹丕沒有和野心相匹配的智謀,所以司馬懿私底下給曹丕出了很多主義。而曹丕靠著司馬懿出謀劃策也確實很討曹操歡心。而且曹丕也越來越依賴倚重司馬懿。曹操原本是打算殺掉司馬懿的。但一方面架不住曹丕的請求,另一方面司馬懿也足夠的低調,低調的迷惑了曹操。再加上還有東吳和蜀漢這兩個外敵的存在。曹操走了之後他也明白曹丕需要智謀之士輔佐。所以就沒殺司馬懿。但是卻告誡了曹丕等曹家人。司馬懿野心很大,如果發現此人不穩馬上除掉他。但很可惜曹丕太過信任司馬懿沒把曹操的話當一回事。結果導致司馬懿掌握兵權之後,連曹家的江山都拱手讓人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因為以司馬家的地位來看,在當時威脅不大,而殺楊修除了因為楊修參合到帝王家事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為了提防弘農楊氏,如果東漢末年時,弘農楊氏出個袁紹那樣的人物,天下得主究竟是誰也不一定。我們看到了西晉時,弘農楊氏就已再度上位,司馬家攔都攔不住。

而河內司馬氏,談得上世家,但高門就遠談不上了,而和司馬懿聯姻的張春華,其父親只是個縣令,其姻親趙威孫,更是名不見經傳。與之有姻親關係的山濤被司馬師評價“卿小族”。司馬氏在漢朝以及曹魏時代,根本就不算什麼高門望族,只是普普通通的世家中的一員。

要說司馬家族唯一做的正確選擇,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經舉薦曹操當官,藉此,司馬家得以與曹魏建立了較為密切的關係,然後憑藉司馬懿及其兄弟子侄的努力奮鬥,黨同伐異等一系列波雲詭譎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得司馬家族成為當時煊赫無比的第一流政治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