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英國想租借香港百年的要求,清政府為何拼死只允99年?

Artinna-Lau


這個問題,還是不得不回到那個遍體鱗傷的老大帝國去說!

首先我們要知道是,香港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和各個離島組成的。而英國所謂的租借的是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租期為99年。

而香港島和九龍南則分別是在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割讓給英國的。

那麼為何新界的租期是99年之數呢?

這其實是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下,存在著一個弱國“可憐”的請求,一些列強可悲的默契。

最先施行99年之約的並非新界之租約,而是1897年末德國強佔膠州灣,與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因為世界上似乎有這麼個不成文的條例,但凡地區割讓超過百年,該國主權自動失效。

據稱當時的朝廷慈禧太后與李鴻章竭力要求清方談判代表把約期降低在百年之內,最終談判代表苦苦哀求,洋人才予以象徵性的施捨減免一年。

對於清廷,這似乎是一種安穩,只要不超過百年,就還有拿回來的希望,起碼在心裡可以這樣想,幻想著有一天洋人講道理,還土地給我們,到時候對列祖列宗也不至於那麼愧疚……

而對於洋人來說,只要我是大國,你是小國,我是強國,你是弱國,99年和一百年,並沒有任何區別,拳頭硬才是王道,你不服我就把你打服!

後來的列強也就延續這一“默契”,但凡租借,大都以99年為期。當時的日不落帝國多麼強大,哪裡想過關於後來也會被眼前這個落後的“雄獅”給掀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時間來到建國後,站起來的中國已經提出了一個新的外交政策,那就是另起爐灶。拒絕承認關於清政府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我們後來收回香港,提供了一個契機。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領導人認為國家實力足夠強大,收復時機已然來臨,便強勢的與英國政府進行有關收回香港的談判,嚴辭拒絕了英國政府所提出的以治權換主權的把戲。面對中國的的強硬,撒切爾夫人深感無望,在會議室外的階梯上,甚至出現了世界聞名的那一摔跤。


其實這個事實就是告訴我們,國家之間有一個亙古不變的法則,那就是弱國無外交。真正能夠決定國家命運和國家利益的,還是國家實力。歷史所表明,要想不被別人所左右和欺辱,我們唯一應該去做的,那就是自強!


歷史好奇怪


英國租借香港的新界,租期為99年,而不是整個香港。香港在歷史上分為三次割讓給英國,第一次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永久割讓給英國;第二次簽訂《北京條約》,將香港的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第三次簽訂《新條約》,將香港的新界租借給英國,租期為99年。

既然前兩次都是永久割讓給英國,英國也不傻,為何只是租借99年呢?其實他們的居心更加的可怕。

1、安撫中國

在多次割據中國的領土當中,他們已經賺取了很大的利益,也是引起了很多中國民眾的反感。清政府多次割讓領土,讓很多的愛國人士紛紛奮起反抗,衍生出的太平天國運動可是讓列強的利益受到很大的觸動。

說白了這些列強就是當了婊子還要給自己立牌坊,為了中國人的憤怒,防止中國人反抗,他們在條約上只寫了租借二字。其實他們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中國太過懦弱,就算事先寫的租借,到最後也能不認賬,整個香港都是屬於英國的。


2、國際上的慣例——100年即永久

看似100年和99年差不多,其實兩者相差甚遠。99年代表的是租借,但是100年則不是。在國際慣例上有一個規定,那就是租借出去的領土如果達到了100年及以上,那麼本國就會默認這塊領土不屬於自己,而殖民國將擁有永久使用這塊土地的權力。

雖然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但是為了維護更大的利益,堅持進行反抗,英國不得已才租借了99年,而事實上在他們眼中99年已經是永久,畢竟中國太過懦弱,他們也不相信中國以後有反抗的權力。


但是他們永遠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前那個主權都沒有的東亞病夫,咋個短短百年已經遠遠的的超過了他們,甚至讓他們望塵莫及。

在香港迴歸前夕,即1982年9月,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訪華,和當時的鄧小平同志商議香港的歸屬問題,撒切爾夫人態度強硬,想要爭取香港的歸屬問題,但是鄧小平同志更加的強硬。要知道從民國開始就已經不同意英國同清政府簽訂的各種協議,奈何那個時候的中國國力衰敗,根本沒有權力要回香港。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中國強大了,有權力了。


最後經過商議,中英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不光是新界,整個香港都應當屬於中國。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迴歸,失去了數百年的香港終於迴歸了母親的懷抱。在這百年當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喜悅,更是欣慰祖國母親的強大,中國站起來了,整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頭屹立在東方的雄獅傲然挺立。

打字不易,感謝您的觀看。如果感覺本人寫的還不錯的話,輕輕點一下關注。如果有什麼意見,大家可以多多評論,我們一起來討論問題。謝謝!


歷史清單


想象一個很有畫面感的場景:

李鴻章代表清廷和英國公使進行談判。

英國人說:“香港這塊地,我看上了,借用100年怎麼樣?”

李鴻章臉紅脖子粗,義正辭嚴道“不行!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英國人說:“那就繼續打仗吧。”

李鴻章離開軟了“都是朋友,何必傷了和氣。這樣,減一年,99年怎麼樣?”

於是,英國和清廷簽訂條約,割讓期限99年。到期後怎麼樣?不知道!


100年搞價到99年,哪裡有外交技巧?這不叫做“抵死不認”,只能說是“piapia打臉”!

“面對英國租借香港100年的要求,清政府抵死只認99年,因為一旦對某地實際佔領100年,這地方就成了他國土地。”

這件事我上中學時歷史老師就是這樣講的,現在我成了一名教師,也在網上給別人講歷史故事,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謠言。

某國對某地佔領100年以上,就成為該國固有領土,這種說法只適用於無主土地,像這種租借地絕對不能算的。

說的好像那些喪權辱國的晚清外交官很懂國際規則一樣的。


其實,設立租借地,租借期限只有99年,這其實來自於一次中德不平等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名字也很有特色《膠澳租界條約》,說白了這個條約就是來租地方的。1895年,德國和俄羅斯、法國一起組織了“三國干涉還遼”,不要以為德國是慈善家,德國的真實想法是割讓膠州灣的青島港,作為自己在遠東的軍事基地。

慈禧一開始是拒絕的,可是當1898年德國軍艦開過來時,也只好同意了。談判代表是甲午戰爭中身敗名裂的李鴻章和風頭正盛的翁同龢,在談判中,德國駐華公使海靜提出租借100年,經過反覆磋商,最終搞到了99年,不能說翁同龢和李鴻章沒有外交才能,形勢使然,弱國無外交。

早在中英《南京條約》、中法《望廈條約》中美《黃埔條約》中,就已經規定,英國、法國、德國、都是日本的最惠國,享受“利益均沾”原則。於是在德國的示範效應下,英、美、法、日、俄等國都在中國找地方租借。也正是因為是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所以不用打仗就能作出。

相比中德的《膠澳租界條約》,清末其他不平等條約都是戰敗求和,不存在和平磋商的租借,直接就是割讓。具體來說:

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割讓!永久性割讓!

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給英國。割讓!永久性割讓!

璦琿條約,割讓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凡公里土地給俄國。割讓!永久性割讓!

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割讓。永久性割讓!<strong>

從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後,大多數條約開始強調:租借而非割讓了。這時期的各個租借條約,幾乎都只是武力威脅,並沒有發生戰爭。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援引《膠澳租界條約》慣例,九龍半島大部租借99年,這次是租借了。

《旅大租地條約》《旅大租地續約》旅順和大連租給了俄羅斯,俄羅斯甚至把租借地改為“關東省”。

《廣州灣租界條約》,將廣州灣劃為法國租界,租期99年。

最搞笑的是意大利,1899年想要租借浙江的三門灣,軍艦來了看到福建海軍嚴陣以待,頓時嚇尿,放棄了租借要求,灰溜溜的走了。




那麼有同學要問了,設立在各大城市的租界,和這些租借地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基本一樣,但是要注意一點,與“瓜分狂潮”中的大塊租借地不同,沿海沿江個城市的租界,實際上很多是地方官稀裡糊塗讓出去的。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國際法!

甚至,1842年割讓香港島時,清政府從皇帝到欽差大臣再到外交隨員,幾乎一致驚呼“英國人好厚道,這樣的條件對我們大清很有利!”的確,僅僅海關一項,就挽救了嘉慶以來的財政危機,賠款簡直毛毛雨,割地,香港島窮鄉僻壤本來也不想要!

新中國成立後,力量今非昔比,抗美援朝中能夠怒懟17國聯合軍隊,列強再也不敢主張什麼在華特權。所以,建國初期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就順理成章的解決了。

九龍北1898年割讓,1997迴歸,這是一個巧合,也正是鋼鐵公司的外交技巧和鐵娘子的無奈。


歷史知事




看到“租借”、“拼死”、“99年”時,我腦中出現一個談判的畫面:

英國人:把香港的“新界”租借給我們大英帝國怎麼樣?

李鴻章:這個嘛,是可以的,不知道貴國打算借多少年?

英國人:先借一百年吧!

李鴻章懇求著說道:太多了,請問能不能少借幾年?

英國人斜著眼睛說道:少借幾年?哼,跑來跟我們談判了。算了,給你個面子,就少借一年吧!99年。

李鴻章很無奈地說:好吧!謝謝!代我向女王問候……

英國欺凌大清軟弱,先後讓大清割讓了香港島、九龍半島,租借了新界




英國絕對是十九世紀欺負中國最多的一個國家,這也難怪,誰叫大清國當時羸弱不堪呢?

十七、十八世紀的中國還算強大,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下,大清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就在這個時候,因為閉關鎖國,中國停滯不前,而歐洲的工業時代卻來臨了,生產率極大提高,武器等裝備發展迅速,於是,歐洲各國加強了對外侵略的腳步。

對於當時的大清,各國早期採取的是商業滲透,特別是鴉片等貨物不斷輸入大清,大批金銀被歐洲各國帶回,這些國家中,英國絕對算是一個大佬。

十九世紀初,英國大量的鴉片充斥著中國市場。眼看中國被“溫水煮青蛙”,這時道光帝看出了威脅,林則徐也在“睜著眼睛”看世界,君臣二人的共識就是鴉片誤國。於是,轟轟烈烈的禁菸行動在林則徐的手下展開了。



說實話,“禁菸行動”效果不錯,但是也惹惱了英國人。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沒有打贏這場戰役,因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不說賠償的金錢,也不說給予大英帝國的優惠通商政策,在這裡,只說割出去的香港島,這是無條件、永久割讓,白紙黑字。

英國人是嚐到甜頭了,他們終於知道,大清原來是一頭“黔之驢”。不久後,英國帶著法國捲土重來,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是1856年,看來英國人缺錢了。

大清一樣還是打不過,1860年,清帝咸豐都跑熱河去了,那就再籤不平等條約,於是《北京條約》就這樣簽完了。還是一樣賠錢、割地,割哪裡?永久割讓九龍半島。

永久割讓,意味著地方歸人家所有了。

1898年6月,英國又向大清租借了新界,這樣省事,不用打仗就能獲得土地。從那一刻起,香港三大地方,悉數進入了英國人的控制之中。

為什麼是租借99年



俗話說得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此話不假,各國列強隔三差五來中國侵略一番,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先後來到了中國搞侵略,賺“外快”。大清是一個也打不過。

1898年3月6日,德國向大清租借膠州灣,能不答應嗎?人家已經佔了膠州灣了。大清國當然答應了,關鍵是惹不起。德國要求租期100年,大清提出“少一點”,於是德國就減了一年,成了99年

這下,英國人眼紅了,怎麼能這樣?這中國土地得來也太容易了吧!太划算了。於是,英國也厚顏無恥地要求租借,慈禧當然不敢得罪大英帝國了。於是,英國在1898年6月9日開始起,租借了香港新界,租期也是99年。



法國一看,還是租借好,不需要打仗,就能忽悠一塊土地,於是在1899年租借了廣州灣,期限照葫蘆畫瓢,也是99年。

對於香港新界,英國採取的是租借,主要是因為省事,沒有其它。如果要繼續割地的話,必須再打一仗才能達到。因此,英國學了德國這一招:租借。到期後,如果中國繼續軟弱,那就繼續租借。

為什麼是99年?沒有其它,和德國人學的,並沒有非常複雜的原因。

大清為了將租期降到99年,到底有沒有死拼?



有一個特別像真事的傳說,說大清為了把租期降到100以下,據理力爭,奮力死拼,為什麼要死拼呢?傳說租期真要到100年了,對方可以把土地據為己有。

這是一個假得不能再假的消息,大清李鴻章他們死拼?靠什麼死拼?人家那頭提出租借,這頭沒多久就答應了,沒有打仗,沒有激烈的交鋒。租借的國家又不是英國一個,德國、法國、日本統統都有租借,清政府害怕人家的堅船利炮,在惶惶不安中,在極度無奈中,答應了英國的請求。

也許,簽完協議出了門,李鴻章等人會啐口唾沫,大聲問候人家的女王及其祖宗,但這些是毫無用處的。可以肯定,沒有死拼,也沒實力死拼。

至於租期到100年就成為了人家的國土,這是無稽之談。人家實力強了,租借個三五十年都可能轉成別人的國土。但如果自己方實力強了,不要說租出去99年的,租出去上百年的,甚至割讓出去的土地都能拿得回來。

二戰後,廣州灣、膠州灣回來了,旅大等地也回來了。



新中國建立後,鄧公和撒切爾夫人談判,發表強勢語言,九七年之前,要把英國租借的新界還回來,就連割讓出去的香港島、九龍半島也統統要還回來,因為那是逼迫簽訂的條約,新中國不認。如果不還,那就開戰。

面對鄧公的堅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不鐵了,出門因腿軟摔倒在地。她被小個子鄧公迸發出的能量折服。

1997年,香港三地回來了,被葡萄牙佔了幾百年的澳門也在1999回來了。一切,都是實力說話。



面對英國提出租借香港百年的要求,清政府沒法死拼,也沒實力死拼,只是象徵性地提出了減少租期的要求,英國答應了,參考了德國的租借時間,定為了99年時間。


藍風破曉


你去商場看看商品的價格標籤,大多數都是9.99,99.99,反正就是帶了兩個九,差一點就成整數了。清政府跟西方列強簽訂租借協議,列強們要求租期為100年,清政府就低聲下氣的乞求道,可否少一點,列強們就大方的說,那就99年吧!這跟你去商店買東西一樣,你認為貴了,要求賣家便宜一點,人家就給你少一元;當然你覺得價格還是偏貴,你可以不買;但是清政府卻無法討價還價,因為他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從晚清開始的百年屈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國弱無外交,兵疲無國防,沒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只有任人宰割。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國軍艦進入膠州灣,不到24小時德軍佔領青島;清軍將領章高元的守軍共三營一千五百人,一槍沒放被德軍趕出青島。事件發生後,清政府寄希望於通過外交途徑收回青島,畢竟中德兩國友誼深厚,邦交敦睦。在清政府看來,德國軍隊是一支兵精械利甲於歐洲的部隊:淮軍的新式操練,採用德國陸軍操典;北洋海軍的主力軍艦;也主要購自德國。在以往中德交往中,從未發生武力衝突。清政府原指望藉助外國力量迫使德軍退出膠州灣,但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德國則繼續顯示其強硬立場,決定派德皇兄弟亨利親王率領第二艦隊前往中國。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海靖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將膠州灣及南北兩岸租與德國,租期九十九年。清政府根本沒有與德軍交戰的膽量,更沒有與德國談判的籌碼。

德國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青島,使得其它西方列強紛紛效仿,這可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無本萬利的買賣。沙俄以支緩清朝擊退德軍為藉口,很快佔領了旅順、大連,並提出要租借這兩地,以便隨時支援來犯清朝的外敵;1898年3月,李鴻章與沙俄簽訂《中俄旅大租地條約》,租期為25年。沙俄佔領旅順後,英國為了對抗沙俄,提出租借中國的威海衛,當時威海衛被日本佔領,清朝支付了日本賠款後,將威海衛租借給英國,租期25年。法國見俄國與英國都在中國有租借地後,於是強迫清朝將廣州灣租給法國,租期99年。英國為了遏制法國在廣東勢力的增長,又強迫清政府將新界租給英國,租期99年。

西方列強明義上是租借清政府的領土,實際上將租借地當成它們的殖民地來統治,且沒有給清政府一分錢的“租金”。儘管租期是99年,但是租期到了後它們完全可以強佔不還給清政府,還亦或不還,全憑雙方實力講話。香港的租期在1997年到期,英國政府就沒有打算將香港歸還給中國,還提出一系列的無理問題。新中國當然不是清政府那麼軟弱可欺,鄧小平與鐵娘子談判時有理有據,剛柔並濟,且在主權問題上絲毫不讓步,最終迫使英國同意歸還香港給中國!


大秦鐵鷹劍士


香港大體上分為三個部分,港島、九龍、新界以及附近水域的離島。其中,港島和九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就已經明確永久割讓給於英國了,因此這兩個地區並不存在所謂的租借關係。只有九龍界線街以北的新界區,才是英國從清政府手上通過租借方式得到的。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條約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那麼,這裡就有兩個疑問了:

第一、為什麼港島和九龍都是永久割讓,而新界卻是租借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港島和九龍都是在戰爭之後(一、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以戰勝國的姿態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如果清政府不同意的話,英國就繼續打。反正連圓明園都一把火給燒了,英國還有不敢幹的事?

清政府當時被打怕了,咸豐皇帝帶著老婆孩子遠遁承德,他哪敢惹英國?自然是英國提什麼要求,他就答應什麼了。

但是新界不一樣,英國租借新界時,當時並沒有打仗。英國是看到德國租借膠州灣,法國租借廣州灣(廣東湛江)後,眼紅了。英國人根據“利益一體均沾”的條款規定,認為德國和法國能在中國開闢租借地,自己作為第一個侵略中國的國家,不能吃虧啊!於是就在法國強佔廣州灣後,也立即派大使勒索清政府,並且勒索成功,租借了新界。

也就是說,英國租借新界,完全就是看到別人租借了一塊地,他也要分一杯羹。假如德國和法國當時不是租借,而是割地,英國也一樣會逼清政府割地。

順便提一下,新界的租借條約,也是“民族大英雄”李鴻章親手籤的字。



第二、為什麼新界的租借期是99年,不是整整一百年?難道真的是清政府據理力爭,把一百年變成了99年?

這個疑問,大致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德國強佔膠州灣時,要求租借一百年,清政府認為租期太長了,希望時間能短一點。德國退了一步,從一百年減少成了99年。後來法國租借廣州灣、英國租借新界,也就都依照此慣例執行。

第二個說法是:根據當時的國際慣例,99年是租借的最長期限。一塊土地如果租借一百年,那麼這塊土地就不再是租借地了,而要歸租借者永久領有。清政府出於維護領土的考慮,堅決不願意租借一百年。

那麼,這兩個說法哪個是對的呢?

其實,兩個說法都不準確,尤其是第二個說法,完全就是在胡說八道。



首先,在當時那個時代,確實有99年租期的說法。但是,99年並不是一個唯一租期。英國也有租借999年或者40年的規矩。

只不過,英國並不認為需要在99年後,續約或者交還新界這塊土地給中國,所以英國也就採用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並且英國國內也有普遍認同的土地契約租期。

所謂租借期一百年,就會變成實際領有,這純粹就是胡扯。現在沒有,當年也沒有這種異想天開的規矩。

同樣的情況,德國租借膠州灣,法國租借廣州灣,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年德國和法國提出的租借期限就是99年,不存在什麼清政府通過談判,把一百年變成99年的說法。



其次,說清政府拼死力爭,維護新界的領土主權,這明顯是胡說八道。

因為就在租借新界的前幾年,清政府才剛剛把遼東半島和臺灣島割讓給日本。後來雖然遼東半島在沙俄、德國、法國的干涉下,日本放棄了割讓要求。但清政府為了收回遼東半島,還是付了三千萬兩白銀。

試問,清政府當時連關外龍興之地、自己祖宗的發源地都可以割讓,區區一個新界,清政府還有什麼不敢出賣的?

所以,租借新界的專條租期名為99年,但實際上就是永久割讓。因為當時沒有一個英國人能想到中國會在多年後強勢崛起。更沒有想到——中國人要求收回香港,新界的租期還有到期的這一說。

英國只是按照自己的國內土地租賃慣例,提出了一個租期,清政府也只是照以往被欺負的慣例,習慣性的簽約、賣國罷了。

如果英國人願意的話,別說是一百年,就算是提出租借新界999年,清政府那幫軟蛋最後也是一樣會在條約上簽字。




綜上所述,新界的租期為99年,這僅僅只是英國根據西方人租賃土地的慣例,向清政府提出的一個他們認為很正常的租期。清政府對此並無疑義,因為清政府已經習慣性賣國了,哪還敢提什麼疑義?至於有些人說,英國要求租一百年,李鴻章非常有遠見的拒絕了,堅持只租99年,這完全就是一廂情願的胡說八道。

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用公正的眼光看待歷史人物,這是好事。但是創造歷史,發明歷史,過分的吹捧某些歷史人物,這就太不應該了。


Mer86


文史頻道第57期之不平等條約

香港分為香港島,新界和九龍三個島嶼。

英國人通過3個不平等條約,佔領了整個香港。

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割讓九龍給英國。


1898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英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期限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滿。

英國人就是通過一步步蠶食鯨吞,讓整個香港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根據歷史記載,英國本來打算租借新界100年。

但李鴻章聽說國際上有個慣例,一個地區如果被佔領超過100年,那這個地區將不屬於原宗主國。

李鴻章堅決不同意新界租期100年,雙方經過商量,最終定了99年。

在李鴻章看來

99年的時間中國肯定能崛起,強加給中國的這些不平等條約,將不復存在,割讓的領土也會收回。

在英國人看來

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的條約99年和100年,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如果租借到期,清政府無力挽回敗局,那麼英國將能夠繼續佔領新界。

讓英國沒料到的是,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中國開始崛起。


1982年撒切爾訪華,中國領導人傳達了收回香港的通知。

撒切爾夫人在走出人民大會堂時,摔了一跤。

撒切爾摔倒這件事,被認為是英國人開始走向衰落的標誌。

在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了整個香港。

—End—



文史頻道


其實不僅僅是香港新界的租借期限為99年,還有給法國的廣州灣,給德國的膠州灣,期限都是99年,只是這些地方還沒到99年就被收回去了,所以也沒多少人關注。

至於為啥是99年了,有的人說9是清朝的吉祥數字,個人覺得有點瞎扯;有的人認為是雙方的談判互相退了一步,才會“租借一百年中,讓掉一年,總算99年”,貌似有道理,還是沒依據;最可信的說法還是很多人認為的按照慣例,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的土地租借時間超過100年,土地自動歸屬於佔有國。

慈禧一直被罵的很慘,她的禍國殃民是毋庸置疑的,有這麼一個主子,李鴻章也只能跟著是最窩囊的外交家了。不過在英國割讓香港島的時候,掌權的還是道光帝。後來租借新界時,掌權的是慈禧和光緒帝,清政府卻還是留有餘地,死活只同意了99年。

一,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落後就要捱打,列強對我國發起戰爭是都不需要正當理由的。

十八世紀初,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給中國輸入大量的鴉片,不僅掠奪白銀,還弄得很多國人迷戀鴉片,最後是家破人亡,民不了生。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是完全正義的行為,不過損失了利益的英國不樂意了。英國在1840年的6月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哪裡是它的對手了。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兩年,最後以兩國簽訂《南京條約》而結束。

二,多次談判後,同意期限為99年。

1842年8月29日,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璞鼎查在南京下關江面的“皋華麗號”英艦上籤下《南京條約》,又是割地又是賠款,才終結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明確規定,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之後英國又通過1860年的《北京條約》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完成了對整個香港的佔領。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道光帝幾乎是同意了英國的所有要求。不過後來在租借新界的期限上,清政府卻沒有滿足英軍100年的要求,而只同意99年。

怎麼說了,只能說英國老謀深算吧。一個說法是按照慣例,一個國家租借或者使用另外一個國家的土地過了一百年,那土地就是歸這個國家所有了。

而清朝通過和英國談判,最後應允99年。

不過很多學者都說沒有找到相關的法律依據,也許是約定俗成吧。因為英國在1941年把百慕大群島上的摩根、特克爾、聖大衛三島租借給了美國,期限也是99年。

1997年7月1日,暫緩收回多年的香港終於還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至於英國租借給美國的島嶼,期滿後會怎麼樣,就不知道了,我們拭目以待吧。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很多人不知道是從哪裡得知了一個所謂租借期滿一百年,租借地就自動成為別國的永久性領土的國際慣例。因此,列強在給清朝租借土地的時候,清政府就拼死要求只租借99年。



其實,清政府並沒有什麼拼死要求99年一說。而所謂的國際慣例也是無稽之談。英國當然是最早侵略中國的西方列強之一。一開始,英國也沒想和中國開戰,於是,派了兩撥人來和清朝談判通商,可惜都被清政府拒絕了。

面對一個諾大的市場,英國人絕對不會輕易放棄。於是,他們開始從印度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清朝大量白銀外流。基於鴉片為禍中國的情況,道光皇帝決心禁絕鴉片。因而有了林則徐的廣東禁菸。



1840年,英國人最終決定向大清開戰,兩年之後,清廷與英國人在南京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這當然是永久性割讓。1860年的《北京條約》,英國有割走了九龍半島。到了1898年,英國看到德國以租借的方式佔據了膠州灣。因此,英國人一看不用打仗就能獲得土地,於是找清政府要求租借新界。

此前,德國人找清政府租膠州灣,要求租期為100年。清政府當然是會要求德國少租幾年,於是,德國人也賣了個面子給李鴻章,少租了1年,改為99年。有了德國這個先例,列強來租借土地的租期也就都為99年。



二戰之後,中國收回了列強在中國的所有特權,其中也包括了租借土地的問題。然而,香港的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49年之後,由於西方對中國的封鎖,香港成為中國唯一和外界聯繫的地方,也就擱置了。

等到馬島戰爭之後,英國人想起來香港的租期問題,跑來找鄧公談判要求續租。結果,鄧公不僅不讓續租,反而要求收回九龍和港島,鐵娘子撒其爾夫人不僅沒佔到便宜,反而讓英國永久失去了香港。


傅斯鴻


題主的提問有些誤導人了,英國從來沒有想強租清朝的租地達到100年的意思,99年的租期也並不是清朝拼死爭來的。要知道,列強與清朝交涉的時候,如果要強佔清朝的土地,清朝一點辦法都沒有,還何談能夠在租期上面做文章租借99年,這未免太抬高清朝了?

這裡說一些香港,英國竊取香港,主要分為三部分,也是分三次完成的。第一次是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這個強佔,就是割讓,可以說是永久的;第二次是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割讓了九龍半島,也是永久的。這裡的兩次割讓,當時的清朝還有一定實力,但是並沒有因為“據理力爭”而讓英國退步。

英國第三次竊取香港,是在1898年的時候,強租了清朝的新界。注意,這一次英國的態度,並不是割讓,而是租借。而根據西方列強的租借傳統,最長租期就是99年。不僅是西方列強對於清朝,在其他地方,比如在印度、波斯、日本等地租地的最長期限,都是99年。因為這是“租”,不是“佔”。如果是“佔”的話,列強直接就強佔了,根本不會給清朝“租地”的機會。

西方列強租地的最高時長為什麼是99年?因為根據西方的傳統,如果對一地的管理超過100年,那麼這個地方就成為了該國的固有領土了,那就和強佔沒有什麼差別了。因此,當西方列強並不急於強佔這個地方,但是又不得不使用這個地方的時候,一般就會使用“租地”的形式進行處理,而這個最高時限是99年。

因此,在香港,除了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以外,新界其實就是一塊麵積較大的“租界地”。只不過,這個“租界”和其他的租界有所不同,擁有實際管轄權,且清朝不可以駐軍,這就是所謂的“租借地”。租借地是介於割讓地和租界地之間的一種方式,租界地和割讓地一樣,外國可以直接管轄;但是,租借地和租界地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租借地和租界地同樣擁有使用時長限制,最長是99年。

眾所周知,列強在清朝的土地上一共有27塊租界地,此外,還有幾塊租借地。這幾塊租借地,典型的就有新界、膠州灣、旅順等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