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聖人—孔子

孔子出生之前,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孔子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死後,影響以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孔子生前不是聖人,死後才成為聖人。孔子自己曾說過:活著的人裡已經找不出聖人,聖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像堯舜禹。但他的弟子們在百家爭鳴的時候為了光大學派為孔子塑造金身,給孔子添上了聖人的帽子。為了讓孔子的聖人名號名正言順,孟子提出了孔子是活聖人、不得勢的聖人,堯舜禹是得勢的聖人。所以孔子還被稱為素王。

孔子祖先是宋國的國君,因為政治失敗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貴族階層變成了士階層。孔子三歲喪父,十七喪母。為了生存也做過一些粗活。所以孔子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通過學習六藝,成為了儒。當時的人學習六藝是為了能在貴族家混口飯吃。而孔子不僅是抱著飽飯的需要,還懷著復興周禮的目標。

孔子對六藝中的禮特別注重,認為這不僅是周公制定的一套繁瑣儀式,而且還是一套社會秩序。什麼階級的人在什麼場合應該做什麼事。當時出現子殺父,臣弒君的事情讓孔子嘆息到禮崩樂壞。所以也有了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也特別注重禮,因為六藝中射、御、書、數的實用,當時的人也都忽視禮、樂的教學,懂禮的人越來越少,孔子認為這也是禮崩樂壞的一個原因。

孔子在禮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仁,克己復禮為仁,體現在具體的方面則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摘掉聖人帽子的孔子是十分人性化的。他主張因材施教,七十二個優秀的弟子性格各不相同,只要在大的道理下,任憑他們成為想成為的人。像子路想當官治理國家,他沒有反對;顏回一心求學,他也特別喜歡。顏回可以說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衣缽傳人。可惜比孔子還早兩年去世,給孔子帶來了極大的打擊。

孔子曾經說過自己述而不作,他所述的是周公的理念主張,但世人記住的卻是孔子,這與他的弟子是分不開的。孔子死後,儒家分化為八大流派,為世人所熟知的有幾位。子夏提出了“學而優則仕”,據說《論語》一半的內容是他編撰的,而他的弟子也非常有名,高中歷史課本中學過的變法的李悝,吳起。曾子是孔子晚年比較優秀的學生,孔子的孫子子思就跟在他身邊,而且子思還是孟子的老師,因為曾子有遺留下來的著作,後世儒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這一脈。還有一位就是和孔子沒有直接師承關係的荀子,一直被認為儒家的集大成者,後來法家的李斯和韓非也是他的弟子。孔子的學生分佈在春秋戰國各個國家裡,他的學說也一直被傳承下去。值得一提的是《論語》並不是一本系統闡述儒家思想的書籍,但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個鮮活的孔子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