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聽話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都是因爲父母沒有讀懂這句話!

《論語》中告訴我們:“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這句話可謂是明悟了世間,知進退、懂節制,這是孔子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同樣,這個智慧也非常適用於今天對孩子的教育。

鞠躬盡瘁未必真英雄,量力而行方為大智慧。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被自己強大的意念、飽滿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所矇蔽。尤其是在面對如何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有一種迫切的願望,希望把自己所知傾囊教給孩子,然而,往往事與願違。

孔子:不聽話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都是因為父母沒有讀懂這句話!

有一位武術大師隱居山林。人們都不遠千里,慕名找他學藝,可當人們到達深山,卻發現大師正在山谷裡挑水。他挑的不多,兩隻水桶都沒有裝滿水。

按人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於是大家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更加迷惑。

大師讓其中一人重新從山谷打滿滿兩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眾人問。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裡畫有一條線。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看那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是這條線告訴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孔子:不聽話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都是因為父母沒有讀懂這句話!

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既有所取,又有所舍,這不僅僅是我們一生中應該謹記的兩個原則,也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候也要牢記的原則,這是教育的高超智慧。

既懂得育人成才的責任,又懂得因材施教的變通。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時,不妨坦然一點,鞠躬盡瘁未必英雄,量力而行亦非“懦夫”。懂得取捨,對得起內心,盡人事,更知天命。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這句話,不是無奈之下的選擇和妥協,而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和變通。

孔子:不聽話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都是因為父母沒有讀懂這句話!

一些道理,我們盡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告知孩子,孩子若接受更好,我們通過教育讓孩子變成了更優秀的人;孩子若“不聽”,也不必糾結,也許時機未到,或我們說的方式不對,或者孩子有更好的選擇……

對孩子教育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兩情相悅。如此我們的孩子才願意“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