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子曰:"仁者,愛人也"。“仁”是一種高深境界,也是一條樸素的做人道理。仁就是愛人,真心愛人。從《論語》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豐富的內涵的,概括來說,有四種意識:人格意識、人類­意識、人為貴意識及人和意識。

做人的最低標準是“仁”,最高標準也是“仁”,正如《通書九講》中所說的那樣:“克己復禮,才能天下歸仁”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 本文轉自活法,摘自《通書九講》,馮學成 著,編輯丨小方,審校丨秋實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誠則無事矣”

“誠則無事矣”。

生活中之東西把我們的心竅給堵塞了,如果能去掉矇蔽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矇蔽我們心竅的東西,迴歸於誠的狀態,就能“誠則無事”,誠則天下太平。

古人都仰慕這樣一句話:“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堯舜坐在那裡動都不用動、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另外《道德經》說“無為而無不為”,這都是“誠則無事”的另一種表述。

老天就是誠,大道就是誠。

大道也是誠心誠意,沒有汙染的。

在大道運行中,天地萬物各安其位,不會主動去增減損益,不會因蟑螂、老鼠、臭蟲橫行而收拾掉它們,不會因為獅子、老虎吃牛羊就收拾掉它們。

大道對萬物一視同仁,都賦予了它們生存的權利,讓其自生自滅,這就叫“誠則無事矣”。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每個人都能成為仁人志士

孔夫子在《易經繫辭》中說:

“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天下大道、天地人有什麼可思慮的?都殊途同歸。

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無論社會怎麼變化,怎麼亂哄哄的,天地一樣運轉,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廣州站前路這麼繁榮,三十年來造就了那麼多億萬富翁,這和我們有什麼相干?

歐洲經濟、南美叢林、非洲草原,甚至太陽系外、銀河系外發生的事情與我們有什麼相干?

我們的關注力沒有大到覆蓋這麼遠的地方。

念也好,實踐也好,我們都要看準目標,毫不猶豫地走下去。

“果而確,無難焉。”

有些事不是不能做,就看你敢不敢去做。

我們想成為君子,想成為賢人,成為仁人志士,這個標準太高了,我們能達到嗎?

實際並不高,就按照志士仁人的標準走下去,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敢於對自己的身心性命做一番修整調校,我相信這個目標終有一天會實現。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也很有名。

顏淵問孔子:“何謂仁?”孔子就回答了這句話。

“一日”指有那麼一天我做到了克己復禮,那麼整個天下就都是太平的世界,都是仁的世界。

克己復禮是基本功,我們每天都應該留意自己的舉心動念是不是能克己。

我們每天都活在是非得失、成敗譭譽當中,都在人事的網絡中求利益。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作為自然生命需要獲取外部資糧才能養命,才能延續自己的生命;

作為社會生命也需要好的名譽、好的待遇,這些需要必然與外部環境產生衝突。

我們在這些關係網絡裡就一定要注重克己。

克己的目的是復禮,就是守規矩,遵守遊戲規則。

克已的規範就是仁義禮智信,以仁義禮智信來規範我們的心性。

在社會行為上就不能觸動社會遊戲規則,道德不能觸犯,法律更不能觸犯,大家都奉公守法、遵紀守法,那就是復禮了,就是天下太平。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奉公守法、克己利他,有奉獻精神,那麼整個社會就很祥和,整個社會就是仁治的社會,就是“天下歸仁”。

“天下歸仁”是幾千年來一個崇高的政治目標,大同社會是“天下歸仁”,天下為公也是“天下歸仁”。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人的最高境界,是恪守恪守仁義禮智信

對於自己,首先要有一套仁義禮智信的城防,一種樂趣,別覺得是把仁義禮智信當成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因此而不高興。

仁義值多少錢?仁義能不能發財,能不能升官?如果這樣來看就錯了。

真正能當好官、當大官的,肯定是恪守仁義禮智信的。

真正能發大財的肯定也是守仁義禮智信的。

設想一個百年老店,如果沒有誠信,能有百年曆史嗎?

孔子:守規矩的人,日子過得一定不會差

不仁,能發展百年嗎?

無禮,不守規矩,能有今天的祥和太平嗎?

所以無論當官、經商還是做普通百姓,都需要有仁義禮智信,這是生活工作的太平之舟、吉祥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