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過是達到這三個標準

一、老者安之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父母健在時,我們最好不要遠赴他鄉。如果真的迫不得已,我們最好能有個確切的地方,或者明確的方向。因為這樣,他們就能站在家門口,向著確切的方向為我們禱告,為我們祈福。也許只有這樣,他們的心裡才會得到些許的安慰。

宋仁宗天聖五年,包拯由大理寺評事遷任建昌知縣。但是,年邁的父母親不願意跟著兒子離鄉。包拯毫不猶豫地辭去了官職,回家孝順雙親。幾年後,父母相繼離世,他才重新回到官場。

官職可以重新獲取,只要自己有心,機會總是會有的。但是,父母親,此生此世只一回。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親附,人情所願也。”

對於父母而言,最好的孝順,莫過於讓他們在晚年時,能夠兒孫繞膝,盡享天倫,骨肉相親。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可以,說又願意離開家鄉,離開父母呢?

古人云:“老者養之以安”。如果你真的不得不離開雙親,但要“遊必有方”。惟有這樣,才能讓那脊背佝僂,滿臉皺紋,雙眼渾濁的父母親安心。

“老者安之”,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最好的孝順。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過是達到這三個標準

二、朋友信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起,我們就有了已知的,必然的親情,那是血緣帶給我們的恩典與賞賜。但朋友卻是未知的,偶然的。我們與誰交友,交到什麼樣的朋友,都是個未知數。

無論我們教什麼樣的朋友,最好的友誼莫過於“朋友與之以信。”

中國歷史上最被人稱道的友誼,除卻高山流水的鐘子期與俞伯牙,就是管仲和鮑叔牙了。

管鮑二人曾經合夥做生意,年底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多分一點給自己。外人看著都氣不過,但是鮑叔牙卻相信管仲的人品。他相信管仲一定不是一個貪圖小利的人,他是因為家裡窮,不得已才這麼做的。

管仲曾經三次入仕,但是也被人辭退三次。有人在鮑叔牙耳邊嘀咕:“看來管仲是個庸人嘛,不然怎麼會三次都被人辭退了呢?”鮑叔牙卻不這麼認為,他相信自己的朋友有經天緯地之才幹,只不過是因為他還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罷了。

管仲曾經三次被拉去當兵,但是他三次都逃跑了。有人說管仲是個膽小怕事的人,而鮑叔牙卻相信自己的朋友絕對不是這樣的小人。他之所以逃跑,是因為他還有雙親在世,需要他去照顧。

無論別人怎麼詆譭管仲,鮑叔牙都給以堅定的信任。

莎士比亞說:“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鮑叔牙做到了。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過是達到這三個標準

公元前686年,在鮑叔牙的幫助下,公子小白打敗了公子糾,順利成為齊國的國君,齊國的政局也終於穩定下來。正逢百廢待興之際,齊桓公希望鮑叔牙能任齊相,但是鮑叔牙拒絕了。鮑叔牙向他舉薦了一個差點要了他的性命的人——管仲。他相信,管仲有這個能力,也只有管仲才能讓齊國稱霸諸侯。

果然,在管仲輔佐下,齊桓公成為了真正的一代霸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在病逝前,桓公握著管仲的手:“仲父,您走後,何人能擔相位?”

“孫隰朋。”

“仲父為何不舉薦鮑子?”桓公不解。

“鮑叔牙善惡過於分明,夫好善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

也許有人會說:“管仲真不夠朋友,鮑叔牙從不和他計較任何事情,還舉薦他做齊國的國相,那麼信任他,他竟然不相信鮑叔牙。”

正是因為鮑叔牙對他堅信不移,正是因為他視鮑叔牙為莫逆之交,正是因為出於朋友的誠信,所以管子才沒有舉薦鮑子。而鮑叔牙也深知管仲之心意,不作任何言辭。

如果明知道自己的好友不能做那件事,卻因為一己之私而至他於危難之中,這才是塑料花的友情。

列夫•托爾斯泰說:“要做真正的知己,就必須互相信任。”

真正的知己是不需要太過的解釋的,確認過眼神,對方就明白了一切。鮑叔牙做到了,管仲也做到了。

孔子:最理想的人生,不過是達到這三個標準

三、少者懷之

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當我們佇立夕陽,回看過去的一切,最令我們欣慰的莫過於“少者懷之以恩。”

公元267年,晉武帝司馬炎冊立太子。他想徵召曾經的漢中太守李密作為太子洗馬。“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但是,李密卻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

“臣欲奉召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李密我也很想當官,但是撫養我長大的祖母此時病重,是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們怎麼可以棄她不顧呢?

因為懂得感恩,所以才會知道孝順。

李密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他感念“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之恩。

於李密而言,他是幸運的,遇見了如此疼愛他的祖母;於祖母劉氏而言,她是欣慰的,養育了一個有感恩之心的孫子。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說:“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信任,年青一代懷念。這就是我的志向,是我最想要的理想人生。”最理想的人生,不過是達到這三個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