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忠臣還是反賊?

納蘭談史


魏延當時應該沒有起反心,不過他的行為和造反也沒什麼區別了。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時,自知時日不久,於是開始著手安排後事。諸葛亮擔心的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自己死了以後誰來接管北伐的蜀軍;二是魏軍可能追擊,需要安排好撤退事宜;三是大將魏延脾氣桀驁不馴,除了自己之外無人可制,自己死後由其他人接管蜀軍難以節制魏延。

其中這第一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本來此時蜀軍軍中武將中以魏延官職最高,如果直接由他接管蜀軍的話,那麼也不用擔心接管者能不能節制魏延了。然而魏延雖然驍勇,可是脾氣急躁,性格又高傲,和同僚關係極差,甚至能在開軍務會議時公然拔劍相向,這麼一個人顯然並不適合獨掌軍權。

所以諸葛亮最終決定由長史楊儀接管部隊,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協助他領軍,魏延則負責斷後,姜維次之。考慮到魏延可能抗命,諸葛亮還交代必要的話大軍自行撤退,魏延就讓他自己行事。

諸葛亮這個安排可以說煞費苦心,這樣即使魏延拒絕服從楊儀的命令,那麼也不至於被人當做造反,事後還有挽回餘地。

不過出乎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僅抗命,而且還打算奪取兵權。在奪取兵權失敗以後,魏延又率軍攻打楊儀,想殺死楊儀。魏延此舉純粹是肌肉快過大腦的本能反應,並非真的想謀反。

問題是他的舉動在任何一個朝代裡,不管他本意如何都是屬於典型的造反行為。此時的魏延是否有反意其實已經沒有區別了。

所以在劉禪收到楊儀和魏延互相彈劾對方的表章後,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意見時,董允和蔣琬都支持楊儀。劉禪命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配合楊儀攻打魏延。魏延的命運在他起兵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就註定了。


不沉的經遠


魏延,忠臣,不二。

什麼叫後腦長有反骨?!那是因出生時老是睡一側,以致頭睡偏,這乃科學正解。又因魏延此人性格高傲孤僻,雖魏延功績地位甚高,人緣卻不甚好,也虧的諸葛亮在世時從中調解,但因做事常有冒進之心,與諸葛丞相一生謹慎作風時有衝突,怎麼說呢,不受待見,但是先帝劉備在世時,對魏延卻甚是器重!我們熟知,劉備留關羽駐守荊州後,漢中防衛提上日程,作為西蜀咽喉之地,漢中戰略位置也極其重要,眾人皆認為此不二人選必為張飛時,劉備卻指定魏延擔此重任,足見劉備對魏延器重!


劉備死前,諸葛亮與魏延相交不多,劉備死後,軍權無疑被諸葛亮掌控,同為劉備重要將領,第一次北伐又走漢中,魏延漢中部隊併入北伐,二人開始相交,再加諸葛亮北伐時,未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導致魏延心生不滿,“延長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是儘管此方案被否,魏延並未鬧情緒,一心一意隨諸葛亮北伐。壞就壞在為諸葛亮籌措糧餉的楊儀身上,同樣是諸葛亮身邊得力大將,楊儀、魏延兩人卻積怨極深,反正每次吵架,魏延氣憤至極時甚至想一刀剁了楊儀,諸葛亮雖然鬧氣這事,卻又不忍有所偏心。再加費禕從中調和,才不至於二人矛盾進一步激化。


諸葛亮生前對部下這種矛盾調和本就欠缺,死後在人事安排上更是激化二者矛盾,楊儀本就“儀性狷狹”,諸葛亮卻讓其臨時統帥,讓魏延斷後,這直接觸發魏延錯亂神經,魏延、楊儀二人開始公開對立,而作為保守派的其他人物,則選擇站邊楊儀,如劉禪、蔣琬、董允。

最終魏延落得被馬岱追殺於漢中虎頭橋,但魏延絕非叛逃,因魏延為南返截擊,而後再北逃,注意這裡北逃只是回漢中老家,而並非降魏,最後被冠以叛逃,只是在小說中藝術體現,而《三國志》中,則完全與之不同。



魏延自隨劉備以來,為報答知遇之恩,忠心效力劉家,反觀楊儀,在魏延被殺後,踩其頭顱痛罵並誅其三族,可見其豺狼之心,而後在自己沒被重用後,居然對費禕說後悔當年沒有在丞相死後率大軍投降北魏,實在是個十足的小人!


蘭陵不算黑


魏延既非忠臣又非反賊,乃君子也。

在三國中,魏延算得上是一員大將。他為人辨事非,殺昏官,救黃忠,開城門放劉備進城,欲救劉備與眾多百姓之水火之苦。後隨劉備,多有廝殺斬得,立功無數,官拜漢中太守。

只可惜,魏延不得善終,喪身於自相殘殺之手,令人嘆息不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