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他的善意和同情並不表現為順從別人,他的堅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別人的順從。他要自己絕對自主,也要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可是一個人仍然可以在這種意義上成為和他一樣的人:即成為一個與任何其他人(當然也包括梭羅)不同的人,成為一個可以說這一句話的人—— 我是我自己。

——何懷宏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據說,在看不下去的名著裡面,瓦爾登湖絕對能排前十。我認為,這倒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經典作品,尤其是前半部分,是梭羅思想的精髓所在。

1845年,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超驗主義(崇尚直覺和感受,熱愛自然,尊崇個性,號召行動和創造)代表人物——梭羅隻身前往瓦爾登湖,身上只帶了少許現金,少許衣物和書本。

用他的話說:“我去瓦爾登湖不是為了過便宜日子,也不是為了過昂貴的生活,而是在最少障礙的情況下處理一些個人事務;阻止我因為缺乏一點常識、一點進取心和經營才能,而做出與其說看來是悲慘不如說是愚蠢的事情來。

《瓦爾登湖》是梭羅在此期間寫的散文,因為這種文體沒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常常是作者想到什麼寫到什麼,這就讓我們得以在字裡行間窺見梭羅熠熠生輝的思想。

他對於政治、經濟、生活、個人成長、旅行等等都有特別的見解。19世紀中期美國的經濟開始蓬勃發展,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成為主流。梭羅是站在沉迷紙醉金迷的人們後面的智者,他看透了物質享受的本質,所以自發地開啟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用現在很流行的話說,梭羅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做到了真正的斷舍離。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他只有一間自己蓋的小木屋,少許金錢,一些作物,幾件穿著舒適的普通衣物,幾本書,幾樣簡單傢俱,他擁有極少的物質,但有著自由的心靈和富有洞察力的智慧頭腦。

我知道,你可能忙得都沒有空抬頭看看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寫字樓,辦公室,學校,工作,家庭,孩子,房子車子,90後已經開始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我們好似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來。我們羨慕那些精緻的男孩女孩,俊男靚女,羨慕別人開豪車住別墅,羨慕別人的起點只是我們的終點,商家們笑嘻嘻地給人們販賣各種焦慮。

為了一個手機,有人可以賣腎。為了一個lv,有人可以賣身體。為了滿足慾望,有人掉進借貸的大坑。

當今天我們被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被精緻奢侈的生活方式洗腦,為了那一點點不斷膨脹的虛榮心而漸漸掉進物慾的夢幻深淵中。《瓦爾登湖》應該重新被記起。

一、物質極簡化的可能性

人穿得簡單些,能夠在黑暗中摸得到自己,並且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很簡潔,有備無患,這樣,如果敵人佔領城鎮,他就能夠像古代的哲學家那樣了無牽掛地空手走出城門,這才是可取的。——梭羅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你的衣櫃裡有多少衣服呢。不知道在購物節的時候各種打折衣服是不是總讓你心癢癢,忍不住剁手。每次出門,如果要去很久,你是不是會發現小行李箱已經塞不下你想帶走的衣服呢。如果讓你把衣物精簡到只剩下十件,你會怎麼取捨,五件呢?

在媒體、商家、明星、網紅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好像接受了一套理論,就是認為我們需要很多很多的衣服,換季最好要換當季的衣服才是潮流才跟得上時尚。有些人認為穿的太樸素或者太簡單,好像走在路上就會低人一等。

梭羅對於衣物的精簡化放在今天很多人都是難以接受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已經把衣服當做了安全感的來源,一旦少了就會覺得生命中缺失了什麼的人。我們最常出現的情況就是,衣服很多,卻總是覺得沒衣服穿。

在梭羅看來穿衣服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持身體的熱量。他認為許多人不是真正需要某些衣服,而是為了趕時髦和迎合他人的看法。從梭羅的角度,他更在乎衣服下面那個人的品質,而不是他穿的衣服有多麼華麗。他亦認為過多的衣物既費錢又累贅,很難做到“輕裝上路”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如果在衣服上做精簡很多人可以勉強做到,但是說到吃,那可是我們的人生大事。因為管不住貪吃的嘴,很多人遲遲沒辦法告別肥胖;因為想嚐遍山珍海味,有人把每年的薪水幾乎花在了食物上。

梭羅住在瓦爾登湖邊,自己勞作,種豆子、土豆、玉米等等,回到了原始的農耕社會。他對於吃,也是簡單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對他來說,一些馬齒筧加鹽或者一根玉米棒加點鹽就是一頓滿意的午餐。他認為食物是為了滿足健康而不是胃口。

說到物質的斷舍離,很少人能想到精簡自己的伙食,儘管有的人確實吃得太多,並且攝入了過量的垃圾食品。不過從今天起,你也可以試試為了健康而吃飯,而不是為了胃口而吃飯。

二、打破關於住房的執念

多數人似乎從來沒有考慮過房子是什麼,他們實際上毫無必要地窮了一輩子,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必須和鄰居擁有這麼個東西。——梭羅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中國人似乎對房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念,好像在有生之年擁有一套寫著自己名字的房子才有安全感。所以不管是婚戀市場、教育,一套房子的重要性在日趨顯現。

近年來,有一些年輕人認為買房不如租房,一來省錢,二來不用為了還房貸成為房奴。買房派則認為租房不穩定之類的。

梭羅花了28美元建造了一棟小木屋供自己居住。他認為野蠻人的居所符合房屋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好的遮身之所。多餘的裝飾在他眼裡都是累贅,大部分的建築在梭羅眼裡並不是真正美的建築,他始終堅持人只是大自然的過客,對於美好事物的品味是經由戶外才培養起來的而非戶內。他慢慢地、認真地蓋起他的房子,他不著急,只想把事情做好。

現在,我們自然沒有梭羅這個條件,可以在湖邊自己蓋房子住,就算可以,你也要先買地皮,成本絕不可能這麼便宜。

不過我們或許可以稍微打破一下過去對於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這種執念,想一想我們不過是這個世界的過客,終究要離開這個世界,是否真的有必要往身上不斷增加負擔呢。

三、三把椅子的社交和享受孤獨的能力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梭羅的屋子裡放著三把椅子,一張用來獨坐,兩張用來交友,三張用來社交。你是不是以為就三把椅子代表平常很少有客人來訪,恰恰相反,常常有很多人來拜訪梭羅,最多的時候有30個人同時在小木屋裡,也就是說,只有三個人可以坐著,大部分人都站著,但這並不影響彼此靈魂的交談。因為家裡糧食有限,如果來的人超過兩個人大家都會自動忘記吃東西這回事,只交談而不會期待主人用食物招待。

像梭羅這樣真實的人是不會為了這些表面的禮儀而大做文章的,來的客人都瞭解,瞭解自己來拜訪是為了尋求精神的糧食,而不是填飽肚子。

過多的社交在他看來毫無益處,人們要為了禮貌和禮儀去強迫自己和別人社交,太頻繁的交往,而彼此沒有更新的進步的思想,那就是在空耗時光。

在梭羅眼裡,最享受的還是獨自一人的時光。他表示從未感到寂寞或者壓抑。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因為大自然都在與他作伴,不知道諸位有沒有在下雨天獨自坐在屋內,什麼都不做就靜靜地聽屋外的雨聲,自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湧上心頭,用梭羅的話來說大概就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善意。

現代人不缺社交,缺的更多是享受孤獨的能力。有的人甚至走在路上都得戴著耳機聽歌,一離開手機就心慌得不得了,更別提欣賞風景,感知周遭的一切了。

四、徒步旅行的快樂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上次去朋友家做客,提到我經常帶孩子走將近兩公里的路去另一個地方玩。她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因為交通的便利,我們大部分人已經很少步行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了,要麼公交地鐵、要麼私家車滴滴,我們覺得自己的時間太寶貴了,一分一秒都不肯浪費。

不過梭羅可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步行是最“快”的旅行方式。一來,是因為170年前的交通工具還沒有現在這麼快,二來,梭羅強調的是徒步旅行那種不可替代的體驗和快樂;三來,徒步旅行的話就不用提前存很久的車費,而是可以說走就走。

小時候有一首歌叫,我想去桂林。有錢的時候沒時間,有時間的時候沒有錢。大部分人都辛苦工作幾十年,然後晚年的時候才開始旅行,四處走走,但是身體已不如年輕時候強壯,心態也不一樣。

梭羅就這個問題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無疑,他們最終會掙夠車費,就是說,如果他們能夠活那麼久的話,但是到那個時候,也許他們已經失去了愉快的心情和旅行的願望。用大半生最美好的時間掙錢,為了在生命最沒有價值的部分去享受靠不住的自由。

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適當地去旅行,否則時光一過,再有錢,也沒有那個心情和體力了。

五、放下即是擁有

因為一個人能夠放得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梭羅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梭羅曾經買下一個農場,但是農場主人的妻子臨時變了卦,他不僅同意賣給原農場主人,又將那10美元一併送給了農場主。而他並不覺得自己損失了什麼,

他認為他已經將農場的美景帶走了,這就是對他來說最有意義的事。

就世俗的眼光看來,梭羅放棄了很多東西,他甚至不願自己多擁有一點物質,除了精神上的無限渴求,物質上他可謂是放下了可以放下的一切,只保留夠自己生活的部分。

很少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但是學習放棄,是人生的必修功課。

《少有人走的路》裡就講到了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有小規模的放棄,比如放棄發怒、放棄一時的快感,還有大規模的放棄,比如打破原本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從某種程度講,梭羅近乎苦行僧的生活儘管放在今天過分苛刻了點。畢竟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之一,經濟的發展可以養活很多人,提供很多就業機會。

只是目前的情況是大家對於物質的執著有點過度了,那麼梭羅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給物質生活做減法,給思想做乘法,讓你的生命多點餘地,多點自由。

《瓦爾登湖》跟170年前的梭羅學習,如何給有限生命留下更多餘地

只有我們醒著的時候,黎明才會到來。會有更多的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梭羅

(本書還有很多精華,由於篇幅有限,只能止筆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