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最美的自然散文,最有批判性的社會思考

梭羅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他不喜歡熱鬧的人群,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待著。“總體而言,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後來,大作家愛默生在瓦爾登湖區買了一塊地,位置還算幽靜。於是梭羅就徵得愛默生的同意,住到了湖邊。從春天開始籌備起蓋屋的事。

梭羅的家境並不富裕,因此蓋房子所需的工具,很多都是借的。建造的工作相當辛苦,他每天中午只能吃自帶的牛油麵包,順便讀讀包裹麵包的報紙。“因為手上有厚厚的樹脂,青松枝的芳香也染到了麵包上。”

七月四日,梭羅正式住了進去。這一天,是美國的獨立日;而對梭羅來說,則是他開始獨立於傳統的社會規則的日子。


《瓦爾登湖》:最美的自然散文,最有批判性的社會思考


為了掙錢,梭羅種了一小塊豆田,上午鋤地、游泳;下午則主要用來閱讀和思考,隔三差五也會散步到村裡裡跟大家閒聊。黃昏時,梭羅會泛舟湖面,吹起笛子,看鱸魚在周圍游泳。夜晚森林裡一片漆黑,梭羅就用手和腳和摸索熟悉的樹木和道路,以此辨別方向,回到小屋中。

秋天,獵人和潛水鳥在湖面對弈。十月,梭羅去河岸採葡萄,滿載而歸。冬天,梭羅開始泥牆。等到湖面開始結冰,他會愜意地躺在冰上,像水上的小蟲子。

梭羅說:“一個人住在林子裡,我一點也不寂寞。我不比一隻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孤獨。因為我們有大自然的鼓舞,我們有太陽、風雨、夏天和冬天。”


《瓦爾登湖》:最美的自然散文,最有批判性的社會思考


梭羅最永恆的伴侶,就是那片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的得名,源自於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因為褻瀆了神靈,在慶典時受到了懲罰,山嶽震撼,大地沉降,只有一名女子倖免於難,於是這片新形成的湖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做瓦爾登。

這些細緻、有趣,又充滿了深情的自然描寫,構成了《瓦爾登湖》的肌膚。但是,在這樣美麗溫柔的肌膚之下,隱藏著一副傲然的骨骼,那就是梭羅對社會的思考和批判。

梭羅看來,勞動是罪惡,空閒才是美德。所以才會在日記中說:“逍遙是一門了不得的藝術。”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若是永遠追逐慾望,那何時才是個頭。

梭羅的這種觀點,與後來的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盧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論不謀而合。所謂物化,是指人的勞動成果反過來成為統治人的力量。梭羅說:“我們全都是窮困的,雖然有奢侈品包圍著我們,倒不及野蠻人有一千種安逸。”

那麼,怎樣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呢?梭羅的答案,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簡樸。


《瓦爾登湖》:最美的自然散文,最有批判性的社會思考


梭羅說,世上的東西只分兩類,一類是奢侈品,一類是必需品。他提倡,把慾望只控制在必需品的範圍內,這樣極少的勞動就可以滿足,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豐富我們的心靈,完善我們的道德了。

梭羅一直很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瓦爾登湖》中應常引用論語。孔子評價顏回的的這一段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應該也是梭羅理想的生活狀態吧。

不過更重要的是,擺脫外界物質的束縛,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堅持下去。這是梭羅在書中明明白白、認認真真提出的對每個人的希望。

本書的第二章,題目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在這一章中,梭羅是這樣說的: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能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湖畔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思考場所。梭羅說:“當我們被迫生活得這樣周到和認真時,以為生活就只能如此;但其實,從圓心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來,生活就有多少種可能。”


《瓦爾登湖》:最美的自然散文,最有批判性的社會思考


至此,梭羅的思考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他在《瓦爾登湖》的結尾寫道:“我離開森林,就跟我進入森林,有同樣的好理由……我再也不願坐在房艙裡了,我寧肯站在世界的桅杆前與甲板上,因為從那裡我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

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比梭羅晚生半個世紀,是美國20世紀最受歡迎的詩人。他寫過一首充滿了自然意象和人生哲理的小詩,名字叫《未選擇的路》:“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大概也是梭羅的選擇吧。

我是江小少,期待與你一起分享對這個世界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