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瓦爾登湖》描寫28歲的盧梭,一個人來到瓦爾登湖生活兩年的所見所聞。在這裡,盧梭與自然相處過著簡單快樂的生活,他丟下生活中的苦惱,全然享受這裡的寧靜,一邊種地享受生活,一邊寫作,將自己融入到自然界當中。

在這段時間,盧梭將自己的所見以及思考寫成18篇散文,記錄他這段時間的愜意生活。盧梭在離開瓦爾登湖之後,他又對於文章進行一次次的修改,最終完成《瓦爾登湖》這部作品,這也成為了一部自傳散文集。

這部作品不僅記錄出盧梭在與自然界相處的和諧生活,也能體現出盧梭安靜的內心以及他對於生命哲學美學的思考,盧梭遠離煩躁社會為我們提供內心的和平與安。如果你也厭煩了繁雜的城市生活,不妨一起細細品讀這本《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一)不要抱怨生活壓力,重重煩惱不過是人們自我戴上的枷鎖

《瓦爾登湖》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28歲的梭羅捨棄周遭的一切,他願意放棄繁華的生活,毅然投身於自然。與此同時,很多人即使心中嚮往寧靜,但卻無法捨棄喧鬧的社會、便利的生活以及對物質的追求,因此只能一邊抱怨著生活,一邊繼續在這樣的苦惱中掙扎下去。

梭羅卻真正的做到心無雜念,放棄對於物質的追求以及攀比、虛榮等雜念,投身於自然界的懷抱中,快樂地在瓦爾登湖自給自足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人們證明:只要擁有斧頭、刀等工具,一個人也能安靜生活。在喧鬧的城市中,這些被人拋棄的工具絕不能滿足我們日常的人們日常生活所需,但梭羅卻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倡導人們放棄對於物質的追求,享受真正的生活。生活在瓦爾登湖的梭羅,計算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他能夠精確的算出每一筆開銷,用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與大自然同為一體,他的生活讓很多人嚮往。

現今社會已亦是如此,我們常常聽到周圍人在抱怨生活壓力太大,工作太繁重,繁雜的社會讓我們少了一些人情味。然而抱怨歸抱怨,更多人選擇繼續在城市中生活下去。由此可見,周圍的這些枷鎖都是我們甘心情願的為自己加上去的,既然選擇了生活,就不要再抱怨。如果你真正的想減輕煩惱為自己減壓,可以選擇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 梭羅無疑是一個自由的人,他知道如何為自己減壓,破除生活當中的壓力,一個人迴歸到田野間,讓生活變得更好,這種如釋重負讓很多人為之嚮往。

《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二)梭羅的提示: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不要再“手足相殘”

古往今來,“善良”無疑是一種優良品質。但何為善良?我們沒有具體的解釋。然而在《瓦爾登湖》當中,我們卻能感受到梭羅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雖然他在瓦爾登湖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他熱愛身邊的花花草草和各種小動物,便是梭羅善良的體現。

生活在瓦爾登湖的盧梭,每一天都與周圍的小生命們打交道:小螞蟻、小老鼠、花花草草等都是梭羅的鄰居。在書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幕:生活在瓦爾登湖的一隻小野鼠,經常會出現在梭羅家裡。梭羅看到結束之後,沒有將小野鼠去趕出門,反而還和它互動。久而久之,小野鼠習慣了與梭羅之間的互動,反而還會調皮的與梭羅打鬧,例如爬到梭羅的衣服上,或是和他藏貓貓,為梭羅孤單的生活添加了樂趣,也是梭羅童心未泯的體現。

梭羅還在書屋中呼籲人們保護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其中刻意描寫了“雛鳥早熟的眼睛”。其實雛鳥剛生下來也同其他動物一樣非常可愛,然而獵人經常會捕殺它們,讓雛鳥慢慢形成了戒備之心,導致它的眼神中出現了敵意和早熟。在梭羅的這段描寫中,我們看到雛鳥受到驚嚇之後,只能拿堅硬的外殼來抵禦自己。喚醒讀者對於雛鳥的同情,也能感受到獵人對於野生動物們的傷害。

《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其實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心對待這些小動物。人與大自然本就是一體,傷害這些野生小動物的同時,無疑是“手足相殘”的過程。因此梭羅在瓦爾登湖這段時間,看到野生動物之後沒有傷害它們,反而處處與它們作伴,並呼籲大家不要再捕殺野生動物。在梭羅的描寫當中,我們看到一顆純潔善良的內心,在瓦爾登湖居住的梭羅沒有功利之心,卻處處宣揚和平與愛。

在瓦爾登湖這段時間,梭羅過的很純粹,他就像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一樣,在探索大自然帶給自己的美好。他在瓦爾登湖過著原始的生活,喜怒哀樂源於自己內心,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暖懷抱。梭羅享受這裡的一草一木,梭羅告訴大家:人與自然要用一種和諧的方式相處。

從歷史的源頭中來看,人與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同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都是地球的兒自然界的兒女。自然帶給了我們生命,帶給了我們山川河流以及一草一木,我們祖先也都是從動物演變而來的,因此我們沒有權利去傷害其他動物,也沒有權利去破壞美好的自然界。只有達到這樣,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生活。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實當中,人們為了獲得更多金錢卻肆意砍伐樹木,破壞生態平衡。

這次的疫情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了該如何與自然界、與野生動物們相處。我們應該像梭羅一樣,對所有的生靈抱以愛心和敬畏。人人平等,人與生命也是平等的,我們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不能肆意的殺害無辜生命。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愛包容對待周圍的一切,是梭羅帶給我們的提示。

《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三)自然這麼美,值得去看看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開始向工業轉型,就如同英國的工業革命一樣,社會改變雖然給經濟帶來極大發展,但是卻也出現諸多問題:工業刺激著消費,以及人們對於物質的追求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很多人都在貪婪的享受物質生活,佔用著大自然的原有資資源,梭羅在這時毅然來到瓦爾登湖,正是對這種現象的反抗。

當時的人們在不斷追求金,錢財富成為他們生活的目標,但是梭羅卻在自然界中,用“獨處”的方式向世人證明:這枯燥乏味的生活看似與世界格格不入,卻也十分幸福。美麗的瓦爾登湖,四季變遷的過程中十分美麗。湖面微風吹動著湖面,上升的太陽以及雨後的彩虹,這些都是最美的景象。梭羅不用花錢,便可以享受到這樣的名美景,這正是生活當中難能可貴的財富。

在這樣的極簡生活中,看似與世隔絕,得十分心酸,但是寧靜的湖畔美好的自然與梭羅做伴,讓他十分享受這種孤獨與愜意。瓦爾登湖也能完美的詮釋梭羅對於“生活美學理念”的理解:奢侈豪華而過於舒適的生活完全沒有必要,這不僅是對人類進步的阻礙,更是對人類心靈世界的褻瀆。當人們眼中只有金錢,那麼就會被金錢所侷限,而梭羅恰恰不在意物質的多寡,所以他的內心世界未曾被物質享樂所矇蔽。

《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梭羅曾經這樣說過:我在我內心發現,我有一種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說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還有一種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這並不是梭羅消極的想法,而是在一次次試驗當中,他享受到迴歸自然,簡單生活帶給自己的美好。

在瓦爾登湖的盧梭雖然沒有物質與金錢,但他擁有的那份恬靜與自然美卻難能可貴,這種恬靜直到現在也是人們缺乏的財富。如今你是否也感覺到生活中的疲憊以及繁重的壓力呢?翻開《瓦爾登湖》便能體會到突面撲面而來的恬靜與愜意。當你正為生活中的煩惱與壓力痛苦苦惱時,不妨放下這一切,出去走一走:自然這麼美,想去看看嗎?

(四)梭羅對於生命的思考: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瓦爾登湖》中記錄了梭羅與自然界的美好生活,同樣也是他對於哲學的探索。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物質和金錢,讓大讓很多人誤以為金錢越多物質越豐富,人生就越幸福。不過盧梭羅認為:這種人生像陀螺一樣,不停的讓自己旋轉,但卻不值得一擊。人類真正的幸福是內心的平靜與物質無關,反而當金錢物質越多,人類的貪婪也會隨之上漲,誰也無法滿足貪婪這個無窮無盡的黑洞,因此貪婪只會消耗掉我們的耐心和幸福。

《瓦爾登湖》:人類不是自然界主宰,迴歸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就這樣,梭羅願意一個人來到瓦爾登湖,搭建一座屬於自己的小木屋,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在。這裡生活之後,他更加認為人類應該自由快樂的遵循自然規律而活,這也是梭羅對生活的渴望。最終梭羅得出了結論:人們應該選擇樸素毫無掩飾的生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真實的感受生活。然而在盧梭生活的年代,美國正在高速的發展,工業發展為大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人人都在追求物質發展。梭羅這樣的想法,無疑是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當頭一棒”,《瓦爾登湖》也在批判當時人們的虛榮與妄想。物質不斷的刺激人們的貪慾,人們卻無法滿足自身的貪婪,這樣的生活只會拖累掉自己。

梭羅認為這樣的物質只能帶給人虛幻的快樂,真實的生活應該是與世界自然接觸,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過著快樂生活。用心的享受生活,才不會淪為金錢的奴隸。《瓦爾登湖》中處處彰顯梭羅對於生命哲學的這種思考,迴歸於真實才是生命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