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讀|《瓦爾登湖》:紛雜的心靈如何皈依自然?

本期渭讀,讓我們一起走近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透過文字,去品味它的思想,思考關於生命、關於財富、關於傳統與現代、關於啟蒙、關於精神、關於人生價值的種種。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曾任職土地勘測員。《瓦爾登湖》其實講的就是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以及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很多人其實會覺得瓦爾登湖只與自然有關,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但其實它涉及了很多層面的思考,包含自然之美與哲思韻味。

所思所悟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學者葦岸有言:“只要你天性能夠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顆未因年齡增長而泯滅承受啟示的心,你就應當經常到大自然中走走。”

是了,當機械轟鳴之音蓋過鳥語蟬聲,當漫天紛飛的信息使人類的雙目漸漸迷離空洞時,作者梭羅毅然逆向而行,轉而將視野移向了生活的另一個層面——寧靜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梭羅先生隱居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在那“唯一能對抗燈紅酒綠、人心浮躁的現代都市”的仙境桃源。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而這片桃源並非對社會的退避,而是以自身之實踐,喚醒那些在物質生活中變得麻木呆滯的人,喚醒他們去追尋生命的真正意義,將“神的一滴”,滋養人類乾涸的心田。

每一次閱讀,我都在不斷追問:梭羅所尋求的那一種精神生活究竟是怎樣的。至於我的答案,還並不完整,但是我想,應該包括這兩個詞彙:純淨、寂寞。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先說純淨。湖水,是《瓦爾登湖》一書中不可避免要談及的一個意象。梭羅先生一度盛讚水之純澈深邃:“民族來去更迭都無損於它……任何風暴,任何塵土都不能使它那常新的鏡面黯然失色……這是光的拭塵布。”由此可以看出,湖水的魅力不止在於它本身的純淨,更在於一種不惹塵埃、淨化汙垢的力量。

無怪乎梭羅要將它稱作為“十全十美的明鏡”,如果可以將它擬人化的話,那它必將有一個高貴而純淨的靈魂,更可以憑藉自己的純澈淨化他人的心靈。而社會中人缺失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純淨,人們不明目的地追求所謂的文明與繁榮,麻木、勢利、虛榮、荒誕……人們忘記了精神的明亮。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呼喚自我覺醒也罷,淨化純淨靈魂也罷,它們都需要一種甘於寂寞的生命狀態。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獨居,回絕了那些紛擾的信息,轟鳴的機械,以最簡單最樸素的方式生活著,便是一種甘於寂寞。而這樣的一份寂寞,並非凡常的那種無著落無安頓的感覺,它是一個永恆的定在,一個絕對的著落,它帶給人絕對的平和。

因此,雖然湖畔的獨居空空落落,卻不需要物質的安慰來填補,不需要豐富的信息來充塞生活。簡單的生活環境成就了一份寂寞的空間,寂寞的空間也將成就一個純淨的精神疆域。當人類面對廣博而無盡的自然時,內心安頓而豐盈的人,他們的對話的對象已然超越了時空的侷限,空谷無人,水流花開,他們在可以隨心所欲地和自我、和自然神交,創造出一種永恆的心靈體驗。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而面對紛雜浮躁的社會,梭羅曾在書中這樣描寫:一邊喝咖啡吃麵包卷時閱讀新聞,知道了當天早上瓦奇託河上有一個人的眼睛被挖掉了,而他自己卻正生活在世上深不可測的大黑洞中,雙目早已退化。

梭羅對於社會中人的這一預言可以說是時至今日依然應驗,而甘於“安居”在一片神湖之畔的人卻越發寥寥無幾。世界的純淨與寂寞將無處安放。猶記波茲曼疑惑著童年的消逝,赫胥黎警告著科技的勝利,我想,我們應該去守護心靈的寧靜與美好,我們應該去皈依一片純澈心湖。

渭读|《瓦尔登湖》:纷杂的心灵如何皈依自然?

此番皈依,不在於向外求索一片桃源仙境,不在於孑然出走、斷絕與世界的聯繫,而是懂得敬畏那一片自然的純淨、堅守一片心中的瓦爾登湖,讓璀璨陽光永遠得以照耀著波光粼粼的湖面,讓夏蟲的鳴聲永遠得以和諧成韻,讓“溪花與禪意,相對亦相望”。而這,就是梭羅渴望喚醒的那一個新的世界。

遠行與讀書,人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尋訪一片桃源,或是翻開一頁書香,

人應該去承受啟迪,

感受天地山河的睿智,

使思想深邃如湖水,使生命燦爛如陽光。

近期熱文回顧:

圖片源自網絡

文字:衛馨陽

審核:羽 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