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在美國康科德鎮外的森林裡,安睡著一片明淨的湖泊。這便是瓦爾登湖。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的世界級名著《瓦爾登湖》,就講述了他在此地隱居時的生命體驗和日常生活。

1845年,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的世界,他獨居兩年,與瓦爾登湖以及周遭的自然萬物朝夕相處。在這裡,他過著最簡樸的生活,把所有與生活毫不相關的內容,全都剔除得乾淨利落。

美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E.B.懷特說過,在《瓦爾登湖》這本書中,梭羅記錄下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瓦爾登湖》不僅記錄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更體現出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生活美學,這樣三個維度的內容,而這本書的價值則在於,為我們尋找內心真正的平靜提供了方向。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一)死與復活的神話:梭羅的內心重建


19世紀上半葉,美國社會開始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社會的轉型不僅帶來經濟的迅猛發展,同時也為人們製造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蓬勃發展的工商業刺激著人們的消費,人人都將享樂主義奉為圭臬,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人們瘋狂地忙碌著,貪婪地佔用自然資源。

就在人人為物質的豐富而興高采烈時,梭羅卻以超驗主義的目光預見到這種物質文明,對自然生態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的難以挽救的破壞。他帶著憤懣、憂鬱以及對人類行為的反思,來到了瓦爾登湖畔。

瓦爾登湖為梭羅提供了異常靜謐而獨特的精神家園。他在這裡每天與自然萬物相對,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思考著心中的種種疑問。在沒有來到瓦爾登湖之前,梭羅的內心世界是瀕臨崩塌的,而在瓦爾登湖邊獨居的兩年時光中,梭羅內心曾有過的衝突與憤懣,在經過自我調整之後最終化為對未來生活的渴望。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之所以有不少評論家把《瓦爾登湖》譽為“死與復活的神話”,正是因為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實現了心靈的重建,他經由與自然對話而重新構築起自己的內心世界,重建起他的生活信念,更重要的是,他為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問題,找到了另一種可能:拋棄掉生活裡那些可有可無的內容,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清簡,內心才可能真正平靜。很顯然,梭羅正是在這種清簡的生活中,實現了內心的重建,卸下了曾經的心理負擔,排解了曾經滿心的憤懣。

但是,梭羅的這種生命體驗可以被複制嗎?我想,不是說完全不可以,而是很難。因為人人都有放不下的物質慾望,而心中積壓的過多欲望,遲早會摧毀我們的心靈世界。這就好比在搖搖欲墜的高樓上不斷地添磚加瓦,不知哪一天,這座高樓就垮掉了,——所以說,失去節制、陷入貪婪的心靈,便是我們不幸的根源。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二)與自然真實共存便是最好的體驗:梭羅的生命思考

《瓦爾登湖》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自然隨筆,也是梭羅對生命哲學的探索,更是一篇關乎生命思考的寓言。

人類煞費苦心地追求物質上的最大豐富,誤以為佔有的物質越多就越幸福。但梭羅卻指出:這種像陀螺一般為了追求多餘物質而忙碌的生活,簡直是不堪一擊。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人們佔有的物質越多,就越容易滋長貪婪,而貪慾就像一個無底洞,最終消耗掉我們所有的心力。

當年,他帶著一把斧頭隻身來到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開荒種地,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在湖邊獨自生活了兩年之後,梭羅更加堅定地認為,遵從自然規律,自由而快樂地生活下去,這才是自己渴望的人生之路。而梭羅進行生命思考的結果就是,人類應該選擇過那種毫無虛飾、單純樸素的生活,只有在這樣的生活裡,我們才能感受到真實。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就當人人都在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歡呼時,梭羅卻潑來一盆冷水,把這些批判為“虛榮的妄想”,因為,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刺激著人類的貪婪,人們拼命追求“精緻的物質生活”,最終卻被這樣的生活所拖累。

在梭羅看來,用物質堆砌起來的生活,那並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生活離不開與自然的接觸,比如,汗流滿面地在土地上勞作,經由勞作維持生活,而不是淪為勞動的奴隸。

對於梭羅來說,最美好的生命體驗就是與自然真實共存。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三)美好的生活不在於物質的多寡:梭羅的生活美學

梭羅所處的那個時代,人們無限制地追逐著財富和金錢,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聚斂財富。

而梭羅卻選擇了一種與當時非常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在大自然中獨自居住,儘可能地減少物質需求。

在別人看來,梭羅這種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枯燥而乏味,但通過《瓦爾登湖》一書我們卻能見出,到底誰才是那個真正過得幸福的人。

不論是瓦爾登湖四季的變遷,還是湖面上吹動的微風,亦或是原野上方升起的彩虹,這些自然景象不必花費一分錢,卻能給人們的內心帶來無限安寧,而這正是那些盲目追求物質生活的人所難以享受到的財富。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梭羅的生活美學理念,那便是:奢侈豪華而過於舒適的生活完全沒有必要,這不僅是對人類進步的阻礙,更是對人類心靈世界的褻瀆。當人們眼中只有金錢,那麼就會被金錢所侷限,而梭羅恰恰不在意物質的多寡,所以他的內心世界未曾被物質享樂所矇蔽。

世人習慣為生活做加法,而梭羅則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就要過一種極簡的人生。日升月落,四季往復,梭羅在這種“與世隔絕”的日子裡,與寧靜廣大的瓦爾登湖作伴,與湖畔零星居住的村民為伍,他由衷地享受著這種“孤獨”,在自己內心的田地裡耕耘著,而這耕耘的結果便是將自然萬物與超驗主義理想融為一體的《瓦爾登湖》,而這部書,實在可以說是梭羅的生活美學觀念的集中體現。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結語】

張愛玲在《梭羅的生平和著作》一文中這樣說道:

“就好像我們中國古時的文人畫家一樣,梭羅並不是一個以工筆見勝的畫匠,可是他胸中自有山水,寥寥幾筆,隨手畫來,便有一種掃清俗氣的風度。技術上雖未必完美,可是格調卻是高的。”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想來在一百多年前,那位像大自然一般保持靜默的梭羅,他神情篤定而安然,划著一隻獨木舟緩緩趨向沉靜的湖中。他不曾擁有什麼物質財富,可他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卻無比可貴。

如今,“瓦爾登湖”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成為人們的心靈地標,而梭羅花費大半生時間去觀察並思考的集大成作品《瓦爾登湖》,則以恬靜清新的氣息,撫平了人們內心的疲累與焦慮。


從《瓦爾登湖》淺析梭羅的內心重建、生命思考以及生活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