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止戈為武,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之由表及裡

在東亞的版圖上一直存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二者往往是水火不相容。每當中原王朝衰敗時,遊牧民族進入強盛期,當中原王朝一統時,遊牧政權在博弈中往往會失去曾經的光輝。當然這一過程是漫長的。

在中原大地誕生第二個封建王朝時,恰好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強盛期。於是結束統一戰爭的劉邦與匈奴的帶頭人進行了一次碰撞——白登之圍,這次戰爭在表面直接影響新的漢王朝對於北方鄰居的政策態度,然後這一態度並不僅僅是因為這次碰撞。


白登之圍:止戈為武,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之由表及裡

匈奴


◎一封情書的回想

公元前一九五年,北方草原霸主冒頓單于給西漢的實際控制人呂后寄來一封"情書":

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

此次冒頓單于之所以敢在言語不敬,完全是因為實力的膨脹。而呂后在震怒之後要攻打匈奴,但在武臣提出一件事後繼續採取了和親政策。呂后冷靜下來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的丈夫劉邦曾經在冒頓單于那裡吃了大虧。

這個大虧就是白登之圍,白登之圍可以說是劉邦在統一天下後遭遇的一次滑鐵盧。劉邦及其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差點被團滅,可見當時的兇險。

說白登之圍,先來了解一下劉邦被困的地理位置。

白登按照記載推測應在今山西大同附近,這一位置在秦末漢初時期屬於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的交界處,簡單意思就是雙方在關係緊張時都可以在這一代活動。

劉邦此次征討匈奴直接原因是剪除異姓王的連帶行動,在漢初封為異姓王的都是劉邦所不放心的人,"異姓"一詞足可以道明,畢竟古代社會是個宗法為紐帶的宗族集合體。

劉邦之所以有白登之圍,完全是因為對於異姓王的不放心,以及匈奴的不安分。特別是當這種不放心與不安分合流後,那麼對於劉邦這位開國皇帝來說就是一種挑釁,是必須要鎮壓的,不然面子沒辦法安放。

一場大戰即將在新王朝北部掀起,戰爭的雙方一邊是剛剛統一天下的劉邦,另一邊是整頓好內部的冒頓單于。

戰爭開始時,漢朝方面似乎是處於主場地位,一切進行的比較順利,但實際上不久勝利的天平就傾向匈奴一方。

連續的勝利,使得劉邦以及他的小夥伴們都失去了準確的判斷,於是一隻針對劉邦布好口袋早已準備好。

冒頓單于指揮著四十萬人的軍隊將劉邦圍在了白登這個地方,劉邦所部暫時與外圍失去聯繫,處於匈奴軍隊的層層包圍之中。


白登之圍:止戈為武,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之由表及裡

白登之圍


◎白登之後的和親

眾所知周,解劉邦的白登之圍是謀士陳平,也就是後來的陳丞相。陳平通過建議走冒頓單于老婆的後門,從而解除劉邦的尷尬局面。

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

都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冒頓單于老婆閼氏這方面做得特別到位,收過錢的閼氏對冒頓單于說道:

"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其實冒頓單于本身對於聯合異姓王韓王信就存在疑慮,或者說不信任。此時加上自己老婆一吹枕頭風,生怕自己被騙,於是從包圍圈中打開一個缺口,使得漢軍撤退。

此次白登之圍對於劉邦來說衝擊力最大,若用一個人來測試劉邦被圍前後的態度,那麼劉敬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劉敬是反對劉邦攻打匈奴的。

被圍前,劉邦對於劉敬:

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

被圍後,劉邦對於劉敬:

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劉邦之所以對於劉敬前後態度差別如此之大,完全是因為他在白登吃了大虧,上一次讓他吃虧的還是老對手項羽。其實說白了,對於劉敬的態度,是劉邦自己在找臺階下,證明暫時不宜攻打匈奴。

既然現階段不宜攻打匈奴,那麼對於這個兇狠的鄰居總要有安撫的辦法吧。關鍵時刻又是劉敬站了出來,他給劉邦的建議是"和親"。

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其實和親這一辦法並不是劉敬首創,在中國的古代社會很早就有這種政治聯姻。但劉敬在此時提出和親政策無疑是最符合劉邦心理的,因為他也不想去打仗。

可以說西漢的和親就是由劉敬提供的一套解決與少數民族處理關係模板,只不過劉邦沒有采用劉敬的全部建議,那就是由真正長公主改為宗室女,這也是劉邦怕老婆所以才改了。其實這樣也無可厚非,畢竟那時的信息傳遞在達到一定距離後,基本算是堵塞了,換句話說就不是長公主,匈奴也不會知道。


白登之圍:止戈為武,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之由表及裡

和親


◎和親的表和裡

和親說白了就是一種政治聯姻,根本目的是要達到一種政治目的,和親是手段而已。如果把白登之圍看做是漢初和親政策的表層原因的話,那麼其深層次原因有必要再一次囉嗦一下。

和親的表層原因在若干年以後成為漢朝大臣勸呂后面對冒頓單于"情書"冷靜的理由,但呂后之所以能這麼快冷靜下來,並不是因為此表層原因。

深層原因一,成本小效果好

首先,不管和親政策好與壞,若將它與戰爭相比,它無疑是處理與別國關係成本較小的一種,而且效果立竿見影。

其次,從皇帝的角度看,他只需要從皇家中的女性出一個名額就可以了,這個名額甚至可以是毫無輕重的侍女。無論對於朝廷還是皇族來說損失最小,特別是相較於戰爭來說。

在白登之圍中,漢朝可以出動了幾十萬人的部隊,此項軍費消耗對於新建的朝廷來說確實有點吃不消。

深層原因二,家底薄

漢朝建立之初,可以說是百廢待興,秦末農民戰爭,四年的楚漢戰爭,多年的經濟基礎被消耗一空。按照現在來說,劉邦及其團隊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保證農業的穩定,顯然戰爭不能做到這一切。

漢初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休養生息,現實的經濟狀態導致漢初無為之治思想盛行,成為帝國行政的指導思想。

漢初在剪除異姓王的戰爭中已經消耗本來就孱弱的國力,再與匈奴進行動輒幾十萬軍隊參加的戰爭,對於王朝的穩定來說是致命的。

深層原因三,缺乏成熟的騎兵部隊

戰國七雄的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都知道,可以很少人知道漢初時馬匹的短缺。

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國家大臣那時坐的基本都是牛車,可想而知所謂的騎兵部隊基本不成形,而騎兵部隊是對付匈奴的主力兵種。

匈奴在冒頓單于時已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簡單的來說,那時匈奴就是三十多萬的騎兵部隊,而這一點卻是漢初所不能比擬的。這樣的情況一直經過文景之治才有所改變,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有大規模變化。

深層原因四,新生漢朝遇到強盛匈奴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可以說匈奴到了冒頓單于時,是此前實力最為強勁,也就是匈奴的強盛期。而漢朝與其對比,算是一個新生的朝代,其發展還需要時間,而這樣的時間是寶貴的,不能被耽誤,也就是被戰爭耽誤,所以和親是最好的辦法。


白登之圍:止戈為武,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之由表及裡

匈奴騎兵


◎劉邦被圍是恰當的時間

劉邦在白登被圍,直接導致漢朝對匈奴政策的變化,並且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甚至對後世王朝具有重大影響。

而劉邦的被圍對於新生的漢朝來說是在恰當的時間給漢朝提了一個醒,或者說直接確定了漢朝對於匈奴的政策。

面對匈奴的政策,一開始漢初的朝堂中就有兩種聲音,一方主攻,一方主和,主攻的估計是想重現秦始皇時對匈奴的戰績——"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而主和的人估計認識到漢初與秦時的不同,也認識到彼時的匈奴與此時的匈奴所不一樣。

套用政治話語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劉邦不一定沒有看到,只是才開創的王朝,必須要有戰場去安放那些武將躁動的心,當失敗後,那就是王朝休養生息的最好時機。

白登之圍對於劉邦個人來說是一次挫折,當對於新生的漢王朝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提醒,這次提醒不僅是給劉邦的,更是給整個漢朝上下所有人,或者說給新生的統治階級一個提醒,那就是必須休養生息,否則從沛縣開始的起義會淪為曇花一現。

這種讓人具有深刻記憶的提醒在劉邦死後依舊刻寫在那些大臣的腦海中,這也是當呂后動怒後,大臣們搬出白登之圍使得呂后息怒的重要原因,因為休養生息的時間還在繼續。

漢朝的發展時期不能錯過,那麼唯有和親。"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摔盤子歸摔盤子,但該忍地方還需要隱忍。

和親是漢初統治者對與匈奴實力之間的一種預判,更是對於王朝穩定所採取代價最小的方式,也是為發展贏得先機。

漢朝從劉邦開始的和親,直到漢武帝第七次和親,並不是弱的表現,而是為了更強,這一階段的每次和親似乎都在提醒漢家帝王多年前的白登之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