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影響中國上千年曆史的一戰--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指發生在西漢初年時期(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進攻北方外族匈奴而被匈奴伏擊包圍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馬鋪山)的事件。白登之圍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事件,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古代皇帝攻打北方外族而差點被外族包圍俘虜的戰例。白登之圍是一場特別非常值得重視的戰役,亦是一場非同凡響的戰役。

首先我們來看這場戰爭的兩大主角,一位是漢高祖劉邦,另一位是匈奴王冒頓,這兩人可以說都是當世之傑。漢高祖劉邦,這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是大漢帝國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生的皇帝。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農民起義有七百多次,大浪淘沙,在這浩如煙海的農民起義中最後能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最終就才出了兩個,一個就是我們的這場戰役的主人公漢高祖劉邦,另一個就是後來的大明王朝開創者朱元璋,所以可想而知劉邦是多有能耐的一個人,否則他也不可能在強者如林的秦末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走到最後。在說說當時劉邦遇到的對手可是被司馬遷譽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項羽被後人稱為一世之雄,有中國歷史第一梟雄的美譽,劉邦和項羽鏖戰四年,雖然期間數次被項羽打的丟盔卸甲,狼狽不堪,但卻最終釜底抽薪,一戰定乾坤,在亥下之戰打敗了貴族出身的項羽,逼得他烏江自刎,由此更可體現出劉邦的厲害。其實我本人一直把劉邦比喻為戰國遺烈,認為他和項羽那一批人是中國歷史上千年不可多得的人物,包括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曹參、范增、季布、鍾離眛... ...這批人是經過春秋時期百家齊放各鍾思想兼併包容,和戰國七雄混戰廝殺的鐵血意志打造,最終大浪淘沙沉澱下來的精華一烈。

再說說劉邦的主要對手匈奴。匈奴,本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一支,其歷史可追溯到東周時期的春秋戰國,匈奴從戰國初期到西漢末年一直都活躍在中國北方的舞臺上,其首領被稱為單于。當時的匈奴首領為冒頓單于,冒頓原本為匈奴首領頭曼單于的大兒子,也就是所謂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所寵愛的瘀氏(妃子)又生了一個兒子,於是頭曼單于就想廢除大兒子冒頓的太子之位而改立小兒子。頭曼單于為了掩人耳目,使用借刀殺人之計,故意派冒頓到另一部落月氏當人質,然後又派兵攻打月氏,欲借月氏之手除去冒頓。危急時刻,冒頓過人的一面展現了出來,冒頓機警過人,及時察覺了月氏的意圖,搶先打暈了看守偷了月氏的良馬逃回了匈奴。

頭曼單于看見兒子冒頓居然完好無損的逃了回來,大吃一驚,認為兒子冒頓很勇敢機智,對他刮目相看,就暫時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並還撥給他一萬騎兵統領。冒頓得到部隊後,就製造了一種響箭來訓練他的部下,他規定說:“凡是我響箭射到哪裡,你們就必須跟射到哪裡,凡不射者一律斬首。“冒頓首先用響箭射向自己的坐騎,不射者,殺之;接著冒頓又用響箭射向自己的妃子,不射者,殺之;最後冒頓用響箭射向自己父親的戰馬,這時眾部將早已養成了慣性,一齊射之,於是冒頓知道部下都可以用了。在一次跟隨父親頭曼單于打獵的過程中,冒頓用響箭射向了頭曼單于,左右之人也都跟著射去,頭曼單于當場被亂箭射死。頭曼單于死後,冒頓又把他的後母和弟弟以及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處死,自立為單于。

而冒頓統一草原消滅其他部族的策略,與其奪取王位時的手法如出一轍。冒頓當了匈奴單于後,當時蒙古草原上的東胡部族最為強大興盛,為了麻痺東胡,冒頓對其予取予求。第一次東胡索要冒頓的千里馬,冒頓棄之;第二次東胡索要冒頓的愛妃,冒頓棄之;經過前兩次的試探,東胡開始越發對冒頓輕視。第三次,東胡向冒頓索要土地,冒頓立即整兵瀝馬,趁東胡麻痺大意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長途奔襲東胡。東胡因為輕視匈奴,沒做防備,一戰即敗,興盛一時的東胡部落至此被消滅。此後冒頓又乘勝發兵,向西驅走月氏,向南吞併樓煩, 向北征服了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諸小部落,還趁秦末中原戰亂之機佔領了被秦國大將蒙恬收復的河套地區(今黃河內蒙古一帶),並進一步深入內地。經過一系列的征伐,北方各族無不臣服匈奴,至此,冒頓一統蒙古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雄踞大漠南北,直接威脅虎視中原,匈奴由此進入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直到此刻,匈奴的貴族、大臣們都對冒頓心悅誠服,認為冒頓單于是個很有才能的人。

如果說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生的皇帝,那麼冒頓單于就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蒙古高原的人,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代霸主。本人一直把冒頓、成吉思汗以及後來的努爾哈赤這三人並稱為北方高原上的三大超級梟雄,他們三人都是軍事天才,同時又兼具極強的政治才華,都是極有手段和能耐的三個人。而冒頓可以說是三人之首,他所建立的匈奴帝國,是蒙古草原上崛起的第一個超級帝國,冒頓是他們三人裡唯一差點包圍俘虜中國皇帝的人。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千多年後的鐵木真西征路線就是完全按照冒頓當年的西進路線展開的,鐵木真在此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比他更深入,更持久。

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梟雄項羽、剛剛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面對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位霸主冒頓,情況又會怎樣呢?現在我們來看看二人交手的經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徹底打敗項羽後,正式登基稱帝,大封諸侯,其中有七個是異姓王。為了抵擋匈奴對漢朝邊境的騷擾,劉邦把原本獲封在中原地區的韓王信遷移到太原郡(今山西北部),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以防備匈奴。不久,韓王信上奏說,晉陽離邊境太遠,不利於守禦,請求將都城遷到更北方的馬邑(今山西朔州),劉邦於是同意其請求。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發重兵攻打韓王信,將馬邑重重包圍。情況危急,韓王信一面派使者飛速求救漢中央朝廷,一面派人和匈奴假意和談,拖延時間。劉邦聽聞馬邑被圍後,正準備發兵救援馬邑,卻有手下人報告說韓王信私通匈奴,劉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猜疑韓王信頻繁派使者私會匈奴是有倒戈之心,就派使者去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因為自己是異姓王,而另外幾名異姓王燕王臧荼、楚王韓信的下場他都看到了,於是心生恐懼,便舉城投降了匈奴。馬邑一降,使得北方太原地區門戶洞開,匈奴兵猶如潮水般湧了進來,局勢一下變得嚴重起來。匈奴軍隊向南越過句注山,以韓王信的軍隊為嚮導和前軍,深入內地,直逼晉陽。面對如此危局,剛剛打敗項羽騰出手來的劉邦,便舉傾國之兵,率領32萬大軍準備一舉掃平匈奴。

公元前200年10月,劉邦率軍抵達代地(今山西北部),在銅靼(今山西沁縣南)大敗韓王信的軍隊,韓王信敗走匈奴。韓王信逃走之後,其部將曼丘臣、王黃等人收饋殘兵,立原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與匈奴合謀攻擊漢軍。冒頓派左賢王、右賢王各自率領一萬騎兵,與王、曼的軍隊在廣武(今山西代縣)會和,漢軍與匈奴、韓軍在晉陽交戰,匈、韓聯軍被漢軍打敗,匈奴軍逃至離石,又被漢軍擊敗。匈奴軍且敗且走,在樓煩(今山西寧武)收攏敗兵,漢兵趁勝追擊,再次敗之。

當時,劉邦自己駐紮在晉陽指揮部隊,見漢軍連連得勝,於是心裡不免對匈奴 起了輕視之心,他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今山西代山),就想親自帶兵去追擊,來一個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掃平匈奴。但劉邦畢竟征戰沙場幾十年,再怎麼說還是有一定的作戰經驗的,他為了保險起見,決定先派人去偵察匈奴的虛實。面對劉邦此舉,心思縝密的冒頓早就看出了劉邦的意圖,為了引誘這條大魚上鉤,冒頓故意把精壯的士兵和肥碩的牛馬都隱藏了起來,劉邦派來的漢使來到匈奴的營地後看到的都只是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牛馬。劉邦先後派出了十多批使者,每一批迴來的人都報告說匈奴實力虛弱,可以進攻,而唯一的例外就是最後一名使者劉敬。劉敬從匈奴回來後對劉邦報告說:"兩國開戰,匈奴應該炫耀武力,以顯示它的長處,現在下臣來到匈奴,看見的只有老弱殘兵和飢牛瘦馬,這肯定是匈奴故意在暴露它的短處,以此欺騙我們來達到目的,所以匈奴不可以攻打。”劉敬因為是最後一名使臣,等他回來報告的時候漢朝的軍隊早已做好了進攻態勢,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加上前面十多批使者皆言匈奴可擊和之前的漢軍連敗匈奴,劉敬的話使得劉邦大為惱火,大罵劉敬動搖軍心,並把劉敬抓了起來拘禁在廣武。

其實劉敬說對了,冒頓確實就是在示弱,冒頓的計策就是通過不斷的敗退,把漢軍吸引過來,然後圍而殲之,劉邦果然中了圈套。他嫌大部隊行動太慢,於是決定甩開大部隊,親自率領精兵追襲匈奴。劉邦率領部隊剛剛抵達平城(今山西大同)時,冒頓埋伏的40萬匈奴騎兵突然四面八方的向劉邦包圍上來,但劉邦畢竟帶兵打仗多年,發現被圍之後,劉邦立即率漢軍向附近的白登山撤去,利用地形和戰車組成陣式,阻擋匈奴軍隊的攻擊,雖然冒頓包圍了劉邦,但也一時三刻吃不了他。劉邦被圍不久,後續的大部隊也陸續趕來,而劉邦突圍不出去,外面的大部隊也無法打開包圍圈。就這樣,整整七天的時間,漢朝的軍隊裡外不能相救,也不能接濟給養,形勢十分危急。

在謀士陳平的建議下,劉邦派使者秘密地送給冒頓的寵妃很多禮物,然後妃子就對冒頓說:“古人有云,兩國的君王不能相互圍困,現在即使大王得到漢朝的土地,也終究是不能在那裡居住的,而且漢朝的皇帝也有神明的護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這件事。”冒頓當時和韓王信的將軍王黃、曼丘臣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王、曼的軍隊卻爽約沒來,冒頓疑心他們同漢軍有勾結,於是便採納了閼氏的建議,解除了包圍圈的一角,放了劉邦和軍隊出來。當然了,閼氏的那番話未必能完全說得動冒頓,劉邦能夠突圍應該是另有原因的,應該講冒頓雖然把劉邦包了餃子,但卻一時三刻吞不掉,冒頓圍了整整七天也沒有攻下白登山,換句話說,劉邦的抵抗能力過硬,超過了冒頓的預期程度,而同時漢軍外圍的主力全面逼近,有三十萬眾之多,雖然冒頓將他們內外隔絕,但同時他自己也被反包圍,而如果不能夠預期消滅劉邦的內圍部隊,那他的處境也會變的非常不妙。然後就是帶路黨王黃、趙利不知晃到哪裡去了,沒有按時前來會師,冒頓害怕他們反戈一擊,還有就是天氣因素,當時天寒地凍,天降大霧,不利於匈奴交戰。

劉邦從包圍圈逃出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廣武,赦免了劉敬,封劉敬為關內侯,食邑二千戶,然後再把前面那些說可以出擊的十幾批使者全部治罪。人傑劉邦與梟雄冒頓的這次漢朝與匈奴的大對決,最終以劉邦的狼狽被圍收場,這場戰爭帶給劉邦的直觀感覺就是直接把劉邦給打怕了,劉邦從白登之圍逃出來以後,心有餘悸,後怕不已,終此一生都不在輕言對匈奴用兵。

白登之圍這場戰爭的意義巨大,原因就在於白登之圍對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從白登之圍擴展開來,白登之圍可以將它看作是中國封建王朝與北方外族關係的一個縮影。縱觀中國的古代封建王朝歷史,幾乎所有的外部威脅全都來自北方:比如說西周時期的犬戎,公元前771年,北方部族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直接導致西周滅亡;比如說東周春秋時期的北狄,公元前661年,北方部族狄人侵犯邢國(今河北邢臺)和衛國(今河南淇縣),攻破了二國的國都,邢、衛在依靠齊桓公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史稱“遷邢存衛”;比如說秦漢時期的匈奴,尤其是西漢初年的這次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匈奴差點讓他有去無回,還有漢恆帝時期,匈奴兩次大規模入侵漢朝,第一次深入關中腹地燒燬了漢朝的回中宮(今陝西省隴縣西北),第二次烽火甚至一度傳到了甘泉和長安城;比如說隋唐時期的突厥,公元615年,隋煬帝北巡雁門(今山西代縣),被突厥10萬騎兵包圍,差點像漢高祖一樣被突厥生擒活捉,最後靠著蕭皇后的計策才脫險,還有唐太宗時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京師長安僅40裡的徑陽(今陝西徑陽),長安震動,當時長安守兵不過數萬,幸好唐太宗故設疑兵之計,與突厥商定渭水之盟,突厥才罷兵退去;比如說兩宋時期,宋朝就不必說了,自建朝起就一直被北方外族壓著打,先是契丹,後是女真,然後是蒙古,北宋時期更是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還比如說明朝時期,公元1449年,明英宗親率20萬大軍出征北方外族瓦剌(蒙古分支),卻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設伏,明朝20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也被生擒俘虜,之後瓦剌進圍北京城,京師告急,最後靠著兵部尚書于謙力挽狂瀾才倖免於難,史稱“土木堡之變”,還有明朝末年,東北後金女真政權崛起,努爾哈赤率領女真八旗大軍橫掃遼東,攻開源,破鐵領,奪清河,陷撫順,取廣寧,下遼陽,佔瀋陽,不斷蠶食大明遼東土地。更可直觀看出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七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中,就有兩個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而到了近代,北方外族全部沒落了,雄不起來了,無力抗衡中國,不在成為中國的外部威脅了,卻又崛起了北方的沙俄和東北的日本,沙俄在歷史上曾經割佔了中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則曾經多次入侵中國,數次打斷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轉向,可以說這兩個國家在近代歷史上都曾經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回到現在,日本以二戰投降為標誌,俄國以蘇聯解體為標誌,兩國先後都沉寂了,而後卻又來了美國,美國駐軍韓國和日本,如今的東北朝鮮半島,又成為中美直接對抗的最前沿陣地。從古至今,北方威脅似乎成為中國永遠解不開的死結,與中國相始相成,只能說這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