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影响中国上千年历史的一战--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指发生在西汉初年时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进攻北方外族匈奴而被匈奴伏击包围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马铺山)的事件。白登之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事件,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古代皇帝攻打北方外族而差点被外族包围俘虏的战例。白登之围是一场特别非常值得重视的战役,亦是一场非同凡响的战役。

首先我们来看这场战争的两大主角,一位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位是匈奴王冒顿,这两人可以说都是当世之杰。汉高祖刘邦,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是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农民起义有七百多次,大浪淘沙,在这浩如烟海的农民起义中最后能功成名就、青史留名的最终就才出了两个,一个就是我们的这场战役的主人公汉高祖刘邦,另一个就是后来的大明王朝开创者朱元璋,所以可想而知刘邦是多有能耐的一个人,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强者如林的秦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走到最后。在说说当时刘邦遇到的对手可是被司马迁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被后人称为一世之雄,有中国历史第一枭雄的美誉,刘邦和项羽鏖战四年,虽然期间数次被项羽打的丢盔卸甲,狼狈不堪,但却最终釜底抽薪,一战定乾坤,在亥下之战打败了贵族出身的项羽,逼得他乌江自刎,由此更可体现出刘邦的厉害。其实我本人一直把刘邦比喻为战国遗烈,认为他和项羽那一批人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不可多得的人物,包括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曹参、范增、季布、钟离眛... ...这批人是经过春秋时期百家齐放各钟思想兼并包容,和战国七雄混战厮杀的铁血意志打造,最终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精华一烈。

再说说刘邦的主要对手匈奴。匈奴,本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其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匈奴从战国初期到西汉末年一直都活跃在中国北方的舞台上,其首领被称为单于。当时的匈奴首领为冒顿单于,冒顿原本为匈奴首领头曼单于的大儿子,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所宠爱的瘀氏(妃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头曼单于就想废除大儿子冒顿的太子之位而改立小儿子。头曼单于为了掩人耳目,使用借刀杀人之计,故意派冒顿到另一部落月氏当人质,然后又派兵攻打月氏,欲借月氏之手除去冒顿。危急时刻,冒顿过人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冒顿机警过人,及时察觉了月氏的意图,抢先打晕了看守偷了月氏的良马逃回了匈奴。

头曼单于看见儿子冒顿居然完好无损的逃了回来,大吃一惊,认为儿子冒顿很勇敢机智,对他刮目相看,就暂时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并还拨给他一万骑兵统领。冒顿得到部队后,就制造了一种响箭来训练他的部下,他规定说:“凡是我响箭射到哪里,你们就必须跟射到哪里,凡不射者一律斩首。“冒顿首先用响箭射向自己的坐骑,不射者,杀之;接着冒顿又用响箭射向自己的妃子,不射者,杀之;最后冒顿用响箭射向自己父亲的战马,这时众部将早已养成了惯性,一齐射之,于是冒顿知道部下都可以用了。在一次跟随父亲头曼单于打猎的过程中,冒顿用响箭射向了头曼单于,左右之人也都跟着射去,头曼单于当场被乱箭射死。头曼单于死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处死,自立为单于。

而冒顿统一草原消灭其他部族的策略,与其夺取王位时的手法如出一辙。冒顿当了匈奴单于后,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东胡部族最为强大兴盛,为了麻痹东胡,冒顿对其予取予求。第一次东胡索要冒顿的千里马,冒顿弃之;第二次东胡索要冒顿的爱妃,冒顿弃之;经过前两次的试探,东胡开始越发对冒顿轻视。第三次,东胡向冒顿索要土地,冒顿立即整兵沥马,趁东胡麻痹大意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途奔袭东胡。东胡因为轻视匈奴,没做防备,一战即败,兴盛一时的东胡部落至此被消灭。此后冒顿又乘胜发兵,向西驱走月氏,向南吞并楼烦, 向北征服了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诸小部落,还趁秦末中原战乱之机占领了被秦国大将蒙恬收复的河套地区(今黄河内蒙古一带),并进一步深入内地。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北方各族无不臣服匈奴,至此,冒顿一统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雄踞大漠南北,直接威胁虎视中原,匈奴由此进入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直到此刻,匈奴的贵族、大臣们都对冒顿心悦诚服,认为冒顿单于是个很有才能的人。

如果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生的皇帝,那么冒顿单于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蒙古高原的人,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代霸主。本人一直把冒顿、成吉思汗以及后来的努尔哈赤这三人并称为北方高原上的三大超级枭雄,他们三人都是军事天才,同时又兼具极强的政治才华,都是极有手段和能耐的三个人。而冒顿可以说是三人之首,他所建立的匈奴帝国,是蒙古草原上崛起的第一个超级帝国,冒顿是他们三人里唯一差点包围俘虏中国皇帝的人。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千多年后的铁木真西征路线就是完全按照冒顿当年的西进路线展开的,铁木真在此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比他更深入,更持久。

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枭雄项羽、刚刚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面对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位霸主冒顿,情况又会怎样呢?现在我们来看看二人交手的经过。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彻底打败项羽后,正式登基称帝,大封诸侯,其中有七个是异姓王。为了抵挡匈奴对汉朝边境的骚扰,刘邦把原本获封在中原地区的韩王信迁移到太原郡(今山西北部),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以防备匈奴。不久,韩王信上奏说,晋阳离边境太远,不利于守御,请求将都城迁到更北方的马邑(今山西朔州),刘邦于是同意其请求。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发重兵攻打韩王信,将马邑重重包围。情况危急,韩王信一面派使者飞速求救汉中央朝廷,一面派人和匈奴假意和谈,拖延时间。刘邦听闻马邑被围后,正准备发兵救援马邑,却有手下人报告说韩王信私通匈奴,刘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猜疑韩王信频繁派使者私会匈奴是有倒戈之心,就派使者去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因为自己是异姓王,而另外几名异姓王燕王臧荼、楚王韩信的下场他都看到了,于是心生恐惧,便举城投降了匈奴。马邑一降,使得北方太原地区门户洞开,匈奴兵犹如潮水般涌了进来,局势一下变得严重起来。匈奴军队向南越过句注山,以韩王信的军队为向导和前军,深入内地,直逼晋阳。面对如此危局,刚刚打败项羽腾出手来的刘邦,便举倾国之兵,率领32万大军准备一举扫平匈奴。

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率军抵达代地(今山西北部),在铜靼(今山西沁县南)大败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败走匈奴。韩王信逃走之后,其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人收馈残兵,立原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与匈奴合谋攻击汉军。冒顿派左贤王、右贤王各自率领一万骑兵,与王、曼的军队在广武(今山西代县)会和,汉军与匈奴、韩军在晋阳交战,匈、韩联军被汉军打败,匈奴军逃至离石,又被汉军击败。匈奴军且败且走,在楼烦(今山西宁武)收拢败兵,汉兵趁胜追击,再次败之。

当时,刘邦自己驻扎在晋阳指挥部队,见汉军连连得胜,于是心里不免对匈奴 起了轻视之心,他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今山西代山),就想亲自带兵去追击,来一个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扫平匈奴。但刘邦毕竟征战沙场几十年,再怎么说还是有一定的作战经验的,他为了保险起见,决定先派人去侦察匈奴的虚实。面对刘邦此举,心思缜密的冒顿早就看出了刘邦的意图,为了引诱这条大鱼上钩,冒顿故意把精壮的士兵和肥硕的牛马都隐藏了起来,刘邦派来的汉使来到匈奴的营地后看到的都只是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牛马。刘邦先后派出了十多批使者,每一批回来的人都报告说匈奴实力虚弱,可以进攻,而唯一的例外就是最后一名使者刘敬。刘敬从匈奴回来后对刘邦报告说:"两国开战,匈奴应该炫耀武力,以显示它的长处,现在下臣来到匈奴,看见的只有老弱残兵和饥牛瘦马,这肯定是匈奴故意在暴露它的短处,以此欺骗我们来达到目的,所以匈奴不可以攻打。”刘敬因为是最后一名使臣,等他回来报告的时候汉朝的军队早已做好了进攻态势,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加上前面十多批使者皆言匈奴可击和之前的汉军连败匈奴,刘敬的话使得刘邦大为恼火,大骂刘敬动摇军心,并把刘敬抓了起来拘禁在广武。

其实刘敬说对了,冒顿确实就是在示弱,冒顿的计策就是通过不断的败退,把汉军吸引过来,然后围而歼之,刘邦果然中了圈套。他嫌大部队行动太慢,于是决定甩开大部队,亲自率领精兵追袭匈奴。刘邦率领部队刚刚抵达平城(今山西大同)时,冒顿埋伏的40万匈奴骑兵突然四面八方的向刘邦包围上来,但刘邦毕竟带兵打仗多年,发现被围之后,刘邦立即率汉军向附近的白登山撤去,利用地形和战车组成阵式,阻挡匈奴军队的攻击,虽然冒顿包围了刘邦,但也一时三刻吃不了他。刘邦被围不久,后续的大部队也陆续赶来,而刘邦突围不出去,外面的大部队也无法打开包围圈。就这样,整整七天的时间,汉朝的军队里外不能相救,也不能接济给养,形势十分危急。

在谋士陈平的建议下,刘邦派使者秘密地送给冒顿的宠妃很多礼物,然后妃子就对冒顿说:“古人有云,两国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大王得到汉朝的土地,也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朝的皇帝也有神明的护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冒顿当时和韩王信的将军王黄、曼丘臣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王、曼的军队却爽约没来,冒顿疑心他们同汉军有勾结,于是便采纳了阏氏的建议,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放了刘邦和军队出来。当然了,阏氏的那番话未必能完全说得动冒顿,刘邦能够突围应该是另有原因的,应该讲冒顿虽然把刘邦包了饺子,但却一时三刻吞不掉,冒顿围了整整七天也没有攻下白登山,换句话说,刘邦的抵抗能力过硬,超过了冒顿的预期程度,而同时汉军外围的主力全面逼近,有三十万众之多,虽然冒顿将他们内外隔绝,但同时他自己也被反包围,而如果不能够预期消灭刘邦的内围部队,那他的处境也会变的非常不妙。然后就是带路党王黄、赵利不知晃到哪里去了,没有按时前来会师,冒顿害怕他们反戈一击,还有就是天气因素,当时天寒地冻,天降大雾,不利于匈奴交战。

刘邦从包围圈逃出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广武,赦免了刘敬,封刘敬为关内侯,食邑二千户,然后再把前面那些说可以出击的十几批使者全部治罪。人杰刘邦与枭雄冒顿的这次汉朝与匈奴的大对决,最终以刘邦的狼狈被围收场,这场战争带给刘邦的直观感觉就是直接把刘邦给打怕了,刘邦从白登之围逃出来以后,心有余悸,后怕不已,终此一生都不在轻言对匈奴用兵。

白登之围这场战争的意义巨大,原因就在于白登之围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从白登之围扩展开来,白登之围可以将它看作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北方外族关系的一个缩影。纵观中国的古代封建王朝历史,几乎所有的外部威胁全都来自北方:比如说西周时期的犬戎,公元前771年,北方部族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直接导致西周灭亡;比如说东周春秋时期的北狄,公元前661年,北方部族狄人侵犯邢国(今河北邢台)和卫国(今河南淇县),攻破了二国的国都,邢、卫在依靠齐桓公的帮助下才得以复国,史称“迁邢存卫”;比如说秦汉时期的匈奴,尤其是西汉初年的这次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匈奴差点让他有去无回,还有汉恒帝时期,匈奴两次大规模入侵汉朝,第一次深入关中腹地烧毁了汉朝的回中宫(今陕西省陇县西北),第二次烽火甚至一度传到了甘泉和长安城;比如说隋唐时期的突厥,公元615年,隋炀帝北巡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10万骑兵包围,差点像汉高祖一样被突厥生擒活捉,最后靠着萧皇后的计策才脱险,还有唐太宗时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京师长安仅40里的径阳(今陕西径阳),长安震动,当时长安守兵不过数万,幸好唐太宗故设疑兵之计,与突厥商定渭水之盟,突厥才罢兵退去;比如说两宋时期,宋朝就不必说了,自建朝起就一直被北方外族压着打,先是契丹,后是女真,然后是蒙古,北宋时期更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还比如说明朝时期,公元1449年,明英宗亲率20万大军出征北方外族瓦剌(蒙古分支),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瓦剌设伏,明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被生擒俘虏,之后瓦剌进围北京城,京师告急,最后靠着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才幸免于难,史称“土木堡之变”,还有明朝末年,东北后金女真政权崛起,努尔哈赤率领女真八旗大军横扫辽东,攻开源,破铁领,夺清河,陷抚顺,取广宁,下辽阳,占沈阳,不断蚕食大明辽东土地。更可直观看出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七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就有两个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而到了近代,北方外族全部没落了,雄不起来了,无力抗衡中国,不在成为中国的外部威胁了,却又崛起了北方的沙俄和东北的日本,沙俄在历史上曾经割占了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本则曾经多次入侵中国,数次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转向,可以说这两个国家在近代历史上都曾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回到现在,日本以二战投降为标志,俄国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两国先后都沉寂了,而后却又来了美国,美国驻军韩国和日本,如今的东北朝鲜半岛,又成为中美直接对抗的最前沿阵地。从古至今,北方威胁似乎成为中国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与中国相始相成,只能说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