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爲武」與「羊大爲美」

我們知道,漢字的造字法傳統上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種。

六書中的會意,就是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意部件,會集各部件的意義,造出新字。比如“取”字,表示以手(“又”即手形)拿著耳朵(耳),古代俘獲獵物或俘虜,往往取下耳朵作為論功的證據。再比如“相”字,表示以眼睛(目)察看樹木(木),“相”的本義就是察看(今天我們也還使用著“相”的本義,比如在“相面”這個詞裡,“相”就是察看的意思)。會意是比較容易理解和解說的造字方法。

但是,根據會意來解說文字也最容易發生誤讀和曲解,一方面隨著文字的發展或訛變,一些字的形體會改變最初造字時的面貌;另一方面,後人理解的會意很可能與造字者的本意不同。而且還有很多情況,是解字者按照自己特定的需求或目的有意為之,創造出符合自己意願的解說。《左傳》裡最著名的一個關於會意字的解說就是“止戈為武”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我們今天的楷書“武”字除了左下角的“止”字外,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戈”字,而在古文字和《說文》篆體中則均為“戈”字(見附圖 1)。“武”在《說文》中解釋是:“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楚莊王的話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

當時楚晉相爭,互相脅迫中間的鄭國。一次楚莊王率師圍鄭,鄭人束手稱臣,楚莊王與鄭人結盟後還師,沒有滅掉鄭國。晉國知道消息後出兵救鄭,已經晚了,晉將決定追擊楚師。兩軍交兵,晉師大敗,屍橫遍野。楚國大夫潘黨建議楚莊王把晉人的屍體推起來,封土築一個高臺(京觀),以昭示後代子孫不忘楚王的武功。楚莊王不同意,他說:“你不明白啊,從文字上來看,是止戈為武!”他引用了當年武王克商後所作的頌詩(“載戢干戈,載櫜弓矢”等,就是收起干戈,包好弓箭的意思),總結說:“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德有七個方面:消除強暴、停止戰爭、保持強大、建立功勳、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這七個方面我一個都不具備,有什麼面目昭示子孫呢?”楚國在春秋時期地處蠻荒,楚君不尊崇周天子的地位,自號為王,與周天子同級。但《春秋》的記載中並不承認楚王的地位,稱其為僭越,凡楚王都稱作楚子。這樣一個被中原鄙視的沒有禮法的國家也會出明君,楚莊王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可見其賢德,不是一般中原諸侯能比。而且,從引詩說字也可看出,地處蠻荒的楚國也已經頗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而“止戈為武”這個說法也未必就是楚莊王所獨創,或許已是當時常用的熟語。止戈為武,就是說化解干戈才是真正的武功,作為一個頗有反思意味的追求和平的正面宣言,此後一直被中國文化所推崇和宣揚。

但其實,這樣的解說未必符合造字者的本意。現代學界關於“武”字的本義,最通行的說法是下面的“止”表示人腳,整個字形表示人揹著戈行進,就是去行軍打仗了。也有人根據“武”、“舞”同音,推斷“武”的本義是人揹著戈所跳的一種舞蹈,引申為征戰。也有最新的成果,說“戈”表示神(古文字裡有證明),“武”字的本義是神的足跡。這在傳世文獻中也有證據:《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講了姜嫄踩了上帝的足跡,心有所感,懷胎生下后稷的故事。裡面的“帝武”就是上帝足跡的意思。不管怎樣,“止戈為武”的說法晚於造字之後,是社會文明更加進步的產物,應是符合情理的。一個字在造字之初本沒有那麼高明的考慮,但其字形恰恰迎合了後人的理念,或者說是啟發了後人的思考,就誕生出了這麼精彩而富有哲理的言論,這正是漢字為文化發展提供的另一種可能性。說完“止戈為武”,我們再說一個古代著名的關於會意字的解說——羊大為美。相比於“止戈為武”的高明,“羊大為美”只能是堪稱樸實了。《說文》中“美”字的解釋是:“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善同義。”許慎認為美的本義是指味美,而不是貌美。因為“美”是由上面的“羊”和下面的“大”兩個字組合起來的會意字,羊大則味道甘美。今天美學界常拿“羊大為美”這句話說事,說這代表了中國古代的一種功利化的美學觀,說古人的生活質樸,連對美的最初理解都來源於飲食,甚至有人會討論到美與經濟實踐的關係。

其實,許慎的說解很可能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也就是努力把可見的字形與字義搭上關係,既然和“羊”、“大”都和貌美聯繫不上,就只能聯繫到味美了。甚至,許慎因為“羊在六畜主給膳”,就把“美”跟“善(膳)”也聯繫了起來,這就顯得頗有些牽強附會了。“美”字的本義很可能跟羊大沒有什麼關係,根據古文字的研究,人們普遍接受的是“美”字下面的“大”表示人(可能指男人),上面的“羊”則是頭飾(一般說是羽毛,也可能真是羊角形的頭飾),戴著頭飾的人很漂亮,就是“美”。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每”字,“每”的本義也是漂亮,下面的“母”字表示女人,上面則是女人的頭飾,戴著頭飾的女人很漂亮,就是“每”了。後來,“每”字被假借表示其他的意義,就只剩下“美”字表示漂亮了,也就不分男女了。“羊大為美”也可能並非許慎的首創,而是當時比較流行的說解,是當時的人們面對字形的困惑從不同角度的對美的生髮。可以說,這種說法也代表了古人對美的某一層面理解和認識,孟子講“充實之謂美”,與此不是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嗎?這些對美的闡發也正體現了美的主觀、豐富和生動。

“止戈為武”與“羊大為美”

“止戈為武”與“羊大為美”

“止戈為武”與“羊大為美”

“止戈為武”與“羊大為美”

“止戈為武”與“羊大為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