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祕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大同白登山,早已是白雪皚皚,漢軍營帳內,柴禾在火盆裡嘎吱作響,光影在一個老人面前跳動變化,這位老人只是跪坐在席子上一動也不動,思緒在他腦中翻滾。


他,劉邦,從一個地方小吏亭長,到征戰十數載,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所見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大,從始皇帝、項羽、韓信...但諷刺的是,今日可能會葬送在一個蠻夷手中——冒頓單于。


不過令劉邦沒想到的還在後頭,漢軍被圍七日後,匈奴大軍已消失在莽莽雪原之中。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這似乎成為一樁謎案,雖然有各家史料補充:因陳平使計,用金銀財寶收買了冒頓單于的愛妻閼氏,讓她向冒頓求情,才有匈奴大軍撤退一事。還有另外一版本:主角依舊是陳平跟閼氏,只不過。是陳平先用美女圖譏她,故意讓閼氏吃醋,說什麼漢王室多的是美女,若讓冒頓一統漢王室,將來後宮粉黛,將沒有閼氏的一席之地。編這野史的作家,估計平時也兼職寫職場狗血劇!


這些都不可信,說到底,他們都忽略了一個人的能力,冒頓單于。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冒頓單于,冒頓譯作“Mortur”,經過國外學者考證,冒頓來源於蒙古語,有“猛勇”的意思。冒頓單于自然對得起這個稱號,因為他不僅“猛勇”還足智多謀。


冒頓雖說是頭曼單于的太子,但後期因為另有所愛,反而有另立少子的決心。於是頭曼單于將長子送到西邊強敵月氏那作人質,期間還派兵故意挑釁月氏。這無疑是想借月氏的手,殺掉長子。


冒頓來不及控訴父親的無情,他聽到守衛風聲,夜裡偷取了一匹馬,潛回故里。可能因為得人緣,等其成年後,身邊已有“萬騎”。有天,他做了一個實驗,專門用來測試,哪些人是忠誠的衛士,哪些是要拋棄的對象。

“冒頓乃作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

冒頓單于先後將這支鳴鏑,射向鳥獸,駿馬,妻妾,但凡沒有完成任務,沒有殺掉鳴鏑所指目標,那麼迎接他的就是人頭落地。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冒頓最後以這樣的方式殺掉其父頭曼單于,弟弟、不聽話的大臣們,這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玩味,就是冒頓居然殺掉他的後母,要知道按以前匈奴習慣“父死妻母,兄死妻嫂”。不難看出:冒頓有意向漢文化靠攏,如有可能還想入主中原。


當漢王朝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冒頓單于已在它的北邊建立起一個東至興安嶺、西達北海、南近燕,國土面積遠超西漢初期。作為統治片疆域的君主,冒頓單于又怎會因為一個愛妾的話,而將唾手可得的勝利拱手送人,一定有其它原因讓他不得不放掉劉邦!


原因就藏在那時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

“兒能騎羊,引馬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

——《史記.匈奴列傳》

從中不難看出,射獵本身就是匈奴等一些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正因有此,也直接影響他們作戰的形式。

“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到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儀”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裡,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

——《史記.匈奴列傳》

遊牧民族的傳統戰術是“騎射”而非衝擊肉搏,這主要因為生活習俗、戰術習慣、以及草原遊牧缺乏中央集權有直接關係。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物質層面,制約他們不敢衝鋒肉搏打近戰,那會還沒有馬鞍,若冒然用這種方式傷亡率只怕高不低。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西漢初期,軍隊主要有騎兵、材官(步兵)、戰車兵這三個主要兵種,騎兵戰法主要受到趙武靈王的影響,讓各國逐漸認識到騎射戰術的優越性,於是成為當時各諸侯國的標配之一。


但騎兵並不是主力部隊,它主要負責偵察、騷擾、破襲敵軍糧道等後方輔助性任務。戰場上真正的主力還是步兵。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在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冒頓單于用四十萬騎兵困住漢軍主力。漢軍的應對方式,則是用步兵紮營,構建壁壘來對付前方的敵人。

由於匈奴騎兵只在遠方射箭,無法近戰突擊,去攻破漢軍的防禦體系。這就讓這場圍殲戰成為一場持久戰。加之漢軍步兵已在趕來的路上,與其相持不下,消耗自身薄弱的補給,還不如成人之美。將劉邦放了,當然也不是白放,日後漢王朝開始實施羞辱的“和親”政策,無不跟此有關


直到漢武帝時,漢帝國終於有能力跟匈奴說不。除了自身經濟、文化能力變強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們發現對付騎兵辦法——肉搏突擊。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近身肉搏突擊,並不是衛青、霍去病這兩員大將所獨創,其實早在劉邦還未一統全國,對戰項羽。項羽就曾率領手下騎兵突圍南逃,最後僅餘二十八騎追隨左右,時漢軍有五千騎兵緊隨其後。項羽是打算作“魚死網破”才來這麼一壯舉。


之後,則是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灌夫決心為戰死的父親報仇,與數十名家奴騎兵。

“被甲持戟...馳入吳軍,至吳將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其前”,復馳還,走入漢壁,皆亡其奴,獨與一騎歸。” ——《史記.魏其武安候列傳》


既然騎兵用近身肉搏突擊,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為什麼要等到漢武帝時才將其作為對付匈奴的主要方式?

劉邦之後,則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由於漢王朝早年連年征戰,造成經濟凋敝。於是便有“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對匈奴時能和則和,哪敢去主動挑事。

雖然如此,朝廷裡免不了有大臣就對付匈奴一事,獻計獻策。著名的如大臣晁錯,他就認為單純比騎兵射箭能力,漢軍不如匈奴,但在平原地區,可以用戰車來衝擊騎兵。雖然想法很好,但實戰中收效甚微,因為說到底匈奴始終不給你正面交戰的機會。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到漢武帝時,才將前人對付騎兵的方法,發揮出來。一則經過“文景之治”,大漢變強了;二則漢武帝自十六歲登基的時候,就琢磨著如何對付匈奴。

起初武帝讓熟悉匈奴戰術的韓嫣、名將李廣調入皇宮作為禁衛軍,李廣的簡歷不用說了,多年戍邊,跟匈奴作戰豐富,他的三個兒子自然也隨李廣調入長安為郎。

另外還與“西北地良家子能射者期諸殿門”,一起打獵。這可不是簡單的遊玩,在這過程中,武帝發現步兵、戰車難以對付機動性強的騎兵,要對付他們只能開純騎兵主動進攻。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當戰勝匈奴的責任落到衛青、霍去病這兩員猛將,主要是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秘密。

因為單純想要靠肉身衝刺,敵軍未必給你機會,故取勝之道在於:用奇襲切斷匈奴軍後路,縮小敵軍馳騁戰場的範圍,讓他們騎射的優勢難以發揮,從而迫使他們只得跟漢軍肉搏。


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衛青帶領三萬騎兵成功繞過匈奴人的前哨,趁夜合圍匈奴右賢王所部,從而迫使匈奴人將擅長的騎射變成了與漢軍短斌相接,右賢王雖帶數百騎逃走,其餘“右賢稗王十餘人,眾男女萬五千餘人,畜數千百萬”都被漢軍俘獲,這是漢軍以騎兵衝擊戰術對匈奴主力的首次勝利,衛青也因此授予“大將軍”頭銜。


“白登之圍”匈奴撤退的秘密 正是武帝后來打敗他們的原因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四年(前119年)、政和三年(前90年)...


因為司馬遷的原因,導致衛青、霍去病的評價不高,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該記住這兩員大將的功績,不因某個史學家的喜好,而忘記他們本來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