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漢朝皇帝的一塊心病

漢高祖馬失前蹄

漢武帝一輩子做過不少有影響的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大規模對匈奴作戰。後人對這件事,有很多讚揚,也有很多詬病。

但無論如何評價,我們總得先弄明白相關的歷史背景,漢武帝為什麼要發動這樣的戰爭,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和匈奴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

我們知道華夏民族長期以來保持著農耕社會的傳統,和北面的遊牧民族關係一直比較緊張。這個問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就存在了。戰國時候,秦國、趙國、燕國,都曾經構築長城,用來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統一以後,又加強修建長城,還在邊境派駐大量軍隊,應付北面一個非常強大也非常有代表性的遊牧民族:匈奴。

白登之圍:漢朝皇帝的一塊心病

西漢時期全圖

漢朝建立以後,匈奴對中原王朝造成的壓力依然存在。劉邦在位的第七年(BC.200),匈奴大兵壓境,攻打太原,兵鋒直指晉陽。劉邦決定親自出徵,解決這個問題。

沒想到這次出征竟惹出一場大禍:不僅沒有擊退匈奴,劉邦自己也差點回不去了。

劉邦到了晉陽以後,聽說匈奴冒頓單于帶領軍隊駐紮在代谷(在今天山西省東北部),就派人去刺探敵情。這位冒頓單于是一個很有城府、很有謀略的人,這些年匈奴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變得空前強大。他當然知道劉邦會派人來窺探軍情,於是就命令手下把精兵良馬全都隱藏起來,讓老弱病殘暴露在漢使的眼皮底下。

劉邦派了十個使者去探查情況,十個人回來都跟他說:“匈奴可擊”——匈奴沒什麼了不起的,實力並不強。劉邦就聽信了這個情報,決定主動發起進攻。

當時是大冬天,天寒地凍,劉邦率領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行軍緩慢。所以劉邦比大軍先到了平城,這個地方離今天山西省大同市不遠,是當時和匈奴作戰更前線的地方。冒頓單于一看,漢軍不僅來了,而且是劉邦脫離大部隊,單獨先期抵達,真是正中下懷——誘敵深入的計策生效了。忽然之間,四十萬匈奴精銳騎兵一下子冒了出來,把劉邦困在距離平城幾里地的白登山,密密匝匝,水洩不通。

白登之圍:漢朝皇帝的一塊心病

白登之圍(局部)時衛平繪

劉邦一看,傻眼了。打了這麼多年仗,經歷過多少風浪,這一次跟斗可栽大了。劉邦被匈奴騎兵整整困了七天,極其狼狽,眼看就要撐不住了,忽然冒頓單于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把包圍圈撤開一個角,讓劉邦突圍走了。

冒頓為什麼這麼做?直到今天,沒有人能講得清楚,它已經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根據當時的文字記載,劉邦接受謀士陳平的“秘計”,通過單于的太太——閼氏,做了單于的工作。閼氏對冒頓單于說,你把漢朝皇帝幹掉,漢朝那片土地你能吃得下來嗎?那邊不適合我們遊牧民族居住。漢主劉邦也是有神靈護佑的,你還是放了他吧。單于就按太太吹的“枕邊風”照辦了。

後來的歷史學家,一直覺得這個解釋說服力不強,事情沒這麼簡單。陳平所獻的“秘計”,一定有更勁爆的內容,只是因為當時朝廷上下對此諱莫如深,誰都不敢提,所以相關內容沒有被爆出來。

一種猜測是,冒頓肯放劉邦回來,背後一定有重大交易,除了答應和親、給予財物之外,劉邦很有可能是向匈奴稱臣了。當然這沒有直接證據,只不過從後來漢匈關係來看,不排除存在這樣的可能。

早期漢匈關係的成型

經此一役,匈奴對漢朝的戰略優勢就形成了。漢朝從呂后到漢文帝、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即位之初,這種戰略優勢一直被匈奴佔據著。漢朝主要靠和親、財物,在整體上保持著與匈奴的和平。匈奴呢,拿了你的東西還時不時到邊關來騷擾一下。

白登之圍:漢朝皇帝的一塊心病

冒頓單于

在呂后和漢文帝時期,匈奴單于給漢朝統治者寫的信,語氣都是極其狂傲,而漢朝這邊的回信,總是卑顏屈詞以求好。

單于曾經在一封寫給呂后的信裡講這樣的話:

“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這話說得很放肆——你死了丈夫,我死了老婆,我到了你們邊境上好幾次了,想到你們國家來看看玩玩,順便咱倆再湊一對——這是赤裸裸的羞辱和挑釁,意思就是說我打算帶兵打過來了。

面對這種挑釁,呂后和大臣們商量再三,決定忍耐,回信說:“敝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漢書·匈奴傳》)呂后說我們好像沒犯什麼錯,大單于您就饒過我們吧。我們這兒有兩輛車,不錯,配套的還有八匹好馬,送給您,笑納!

漢文帝時候,雙方基本上還是保持著這種關係。漢文帝給匈奴單于寫信用的簡牘是一尺一寸,臺頭寫:“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匈奴單于回信的簡牘就用一尺二寸,臺頭寫:“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處處壓你一頭。

我們看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很多重要的來往通信都沒有記載,被記載的幾封信函,也是做了大幅度的刪節。這說明在司馬遷的時候,談這些問題還是很忌諱的,比較敏感。這個問題對於班固來說就沒那麼大的忌諱了,所以《漢書·匈奴傳》對這些信件記載得就相對完整,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

直到漢武帝初年,漢朝仍繼續向匈奴納貢和親,維持著這種被動屈辱的漢匈關係。征伐匈奴、一雪前恥,成了歷史留給這位青年君主的一項重大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