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前言

在中國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處於鬥爭的狀態,相安無事的階段基本上比較少見,一般來講,只存在漢民族同化遊牧民族,或者是遊牧民族統治漢民族,比如說元朝和清朝就是如此。

很多皇帝在登基以後,都會與遊牧民族發生衝突,比如,漢高祖劉邦,劉邦在即位之初就與北方的匈奴幹過一架,但是意想不到是居然幹輸了,最後還是讓自己孫子輩的漢武帝替自己找回了面子。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上皇帝位,考慮到有幾個人大臣的軍事勢力比較大,所以就封他們為諸侯,在這些諸侯裡面,劉邦除了擔心韓信以外,也很擔心韓王信,於是就把韓王信的封地遷移到了太原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區。

與匈奴接壤,其目的就是為了坐山觀虎鬥,消磨韓王信的軍事實力,但是,劉邦也沒有想到此舉給他帶來了一場災難。


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劉邦“白登之圍”的經過

劉邦與韓王信這一批人都是經歷過楚漢相爭的,能夠存活下來走到最後的,都不是一般角色,所以韓王信對劉邦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並且對劉邦這樣的做法也是心有怨恨。

在面對匈奴進攻的時候,韓王信起初並沒有認真的組織對抗,想的是做足樣子就可以了,但是沒想到的是自己壓根都不是匈奴的對手,所以這個時候,韓王信可以說是前有匈奴壓境,後有劉邦虎視眈眈,進退兩難。

面臨這種情況,韓王信就幹了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果斷地投降匈奴,與匈奴一起合作反攻劉邦。沒多久就打到了太原境內的晉陽城下,太原在秦漢時期的時候,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屏障,所以劉邦這一下子就急眼了,選擇了御駕親征。


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剛開始的時候,劉邦交手的軍隊是韓王信的部隊,但是沒多久,韓王信就開始撤軍,隨後交手的就是匈奴冒頓的部隊了,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劉邦的漢軍真的是戰鬥力很強,畢竟經歷了滅秦戰爭,楚漢相爭等多場戰役。

之前也是韓信這種“兵仙”級別人物統領,所以草原上的匈奴真不是對手。劉邦逐漸也產生了驕傲的心態,就與後來三國中劉備八百里連營一樣,產生了盲目自大的心理,於是就加速了行軍,妄圖一口吃掉冒頓的兵馬。

之後,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由於天降大雪,劉邦的軍隊又難以適應這種寒冷天氣,所以戰鬥力開始下降,匈奴也不好受,於是就雙雙屯兵,劉邦屯兵晉陽,冒頓屯兵在代谷,也就是今天的大同。

考慮到長期拖著對士氣有影響,所以劉邦就率軍進攻冒頓,而且劉邦還當了先鋒官,先行打進了代谷,沒想到中了匈奴的埋伏,冒頓用了四十萬騎兵將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圍的水洩不通,劉邦無奈之下只有登上了白登上,利用地形與冒頓周旋,史稱“白登之圍”。

劉邦平安無事,並得以逃脫的原因

劉邦雖然被圍困在白登山上,但是後來卻平安無事,而且還與匈奴單于冒頓簽訂了條約,可以說是十分的戲劇化了,那麼救劉邦於水火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第一:表面原因

從史書中瞭解,這一切從表面上看都是因為劉邦手下有一個智慧過人的陳平,陳平這個時候讓隨軍的畫工畫了一幅美女的畫像,自己帶著很貴重的禮物去找冒頓的妻子閼氏,對閼氏一番吹捧以後,就說漢朝皇帝在戰敗以後,會送一位這樣美麗的女子給冒頓作為妾室。

而閼氏作為女人,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丈夫的軍事勝利,而是自己的地位,如果真的有這麼一位美女的話,也許自己就會失寵,在封建時期,後宮女性一旦失寵將面臨滅頂之災。所以閼氏就不斷地給冒頓吹風,主要目的就是讓冒頓放了劉邦。而冒頓也很聽從自己妻子閼氏的枕邊話,就放了劉邦,因此,劉邦平安無事。

第二:深層次原因

我們理性的想一下,就算是在後世漢元帝時期,王昭君出塞嫁給了匈奴呼韓邪單于,但是等呼韓邪單于死了以後,王昭君不得不嫁給自己的兒子,因為這是匈奴的風俗,可想而知匈奴其實對女性並不是十分的尊重,那麼作為女人的閼氏能對冒頓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嗎?

這就好比,在商朝時期,商紂王昏庸無道,但是後世卻說是妲己的罪過一樣。其實,劉邦之所以能平安逃脫,這與閼氏的關係不大,有三個深層次的原因影響了單于冒頓。

Part1:漢高祖劉邦帶領的漢軍戰力頗強。

雖然劉邦這個人不會打仗,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大戰役是靠劉邦的指揮打贏的,連韓信都說劉邦帶兵不能超過10萬,而自己多多益善,道理就在這。

但是劉邦欠缺軍事指揮能力,並不代表漢軍就弱小,要知道漢朝剛剛建國,劉邦手下的將軍和士兵都是經歷過戰火的洗禮,所以漢軍的戰鬥能力一點都不差,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匈奴真的幹不過漢軍而節節敗退。


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Part1:匈奴周圍存在不可小視的軍事勢力。

漢朝剛建國的時候,周圍有不少的異族勢力,對於匈奴也是一樣的,冒頓單于出生公元前209年,他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可以說在匈奴人眼裡,冒頓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在劉邦與項羽逐鹿中原的時候,冒頓也帶領自己的軍隊南征北戰,先後征服了月氏、樓煩、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一些小國。

但是這些國家就如同秦滅了六國,但是六國貴族心中不服一樣,如果在白登之圍戰役中,漢軍與冒頓死磕起來,匈奴一樣會損失慘重,這個時候被冒頓征服的國家貴族肯定會興兵作亂,那麼對於冒頓而言,稱霸草原就是一場夢了。


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劉邦在白登之圍中的表現

首先,劉邦在白登之圍之前,也就是率軍進攻冒頓的時候,在這個階段,我們不難看出劉邦這個人是一個膽大心細的角色,因為,劉邦擔心冒頓故意兵敗而誘惑自己孤軍深入,所以,劉邦先後派遣了十幾批使者去匈奴那邊打探,試一試虛實,最後還不放心,就派了劉敬去打探消息,無奈劉敬回來的比較晚,大軍已經開拔了,所以沒辦法停下,這其實能反映劉邦為人還是很謹慎的。

其次,在白登之圍過程中,劉邦被冒頓大軍團團圍困的時候,並沒有慌亂,而是迅速制定了駐軍白登山上,等待援軍到來的正確策略,這樣裡應外合,反而給冒頓增加了不少的壓力,如果漢軍來援的比較快的話,劉邦從中間殺出去,也許結果真的不一樣了,畢竟對匈奴而言是腹背受敵。

最後,白登之圍結束以後,劉邦能夠與冒頓簽訂合約,並且採取“和親”政策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回去以後還獎賞了劉敬,可以發現劉邦為人是識大體、顧大局,能夠忍受短暫的屈辱,及時的總結自己的不足,並且賞罰分明。這些也是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沒有能做到的,但是劉邦都做的很好。


劉邦“白登之圍”,為何安然無恙?陳平用計是其次


劉邦“白登之圍”的現實意義

讀史是為了明智,劉邦在“白登之圍”中的表現及事情的解決可以為我們現在很多公司職員提供很好的借鑑價值。

Part1:分析原因

我們在公司上班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一件事情背後的原因,比如人事調整、薪資變化等,因為,每一件看似偶然的事情都有著必然的原因,這種必然的原因就是深層次的邏輯,看懂了這些才會明白公司需要什麼我們做什麼以及自己的努力方向。

Part2:遇事不要慌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自己要鎮定,不能慌更不能亂,尤其是在比較關鍵的時期,劉邦如果在被匈奴圍困後十分的慌亂,也許根本就撐不到冒頓放他走的時候,我們在公司也許會遇見挫折和困難,但是在這種時刻更要穩定心神,以不變應萬變。

Part3:切莫意氣用事

少講點意氣用事,多講點實際問題,我們有時候會遇見別人刻意的針對,有的時候會遇見工作的不順,也許有的人會火冒三丈,但是劉邦的“白登之圍”告訴我們不要意氣用事,皇帝被困可以說是莫大的侮辱了,但是劉邦依舊能採取“和親”的辦法維護邊界穩定,換取了漢朝來之不易的休養生息,最終武帝打敗了匈奴,封狼居胥。

所以,我們面對他人惡意的羞辱挑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視而不見,安心做自己的工作,等工作有了成績後,自然會有人替我們主持公道,因為,公司不是江湖,講的是績效不是意氣用事。

結語:

劉邦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出“白登之圍”,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正因為劉邦擁有項羽沒有的品質,才可以籠絡初漢三傑為他效力,最終坐擁大漢江山,我們作為現代人,更應該學習劉邦的品質,不斷錘鍊自己,走向更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