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剿滅韓王信的叛亂,自度非劉邦對手的韓信於是與匈奴相勾結,企圖攻打山西太原一帶。而在建國之後首次獨立領軍作戰的劉邦在連戰皆捷的背景下,一路追擊,中了匈奴人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圍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上。而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但在七天之後,軍士數量數十倍於漢軍的冒頓單于卻“網開一面”主動“撤圍而去”。而關於這場攸關國運氣數、天下存亡的大包圍為何就此草率收場的原因,在目前所能接觸到的史料中只能依稀找到“美人計”的影子。而在太史公所著的“當代史”《史記》中也只留下了

“陳平行其秘計,世莫得聞”寥寥數字而已。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話說,在權謀的世界裡,哪有溫情側身其中的餘地?無論是血腥上位的冒頓,還是崛起壟畝的劉邦,毫無疑問兩人都是當世並舉的梟雄政客。在血淋淋的權力追逐戰中,鳴鏑弒父、殺母除弟的冒頓單于又豈會是如此心慈手軟、宅心仁厚之人?所以,我始終覺得,冒頓絕不可能因為閼氏寥寥數語而主動撤軍,在這所謂的“美人計”背後,必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促使他不得不在唾手可得之際縱馬離去。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一:血雨腥風的崛起之路——鳴鏑弒父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冒頓是匈奴單于頭曼的太子,後來由於頭曼所愛閼氏生下小兒子,導致“愛屋及烏”的頭曼一心想著廢長立幼。於是便將冒頓送往大月氏做人質,隨後又馬上起兵攻打大月氏,希望能借大月氏之手鏟除冒頓,進而也免去自己無故殺子的惡名。但生性機狡的冒頓不僅沒被殺掉,反而趁隙逃回了匈奴本部。

一心想著對他殺之而後快的頭曼彷彿全然忘了要剷除冒頓的事情,竟然出於對其“勇氣”的激賞而將一支萬人之眾的騎兵交由冒頓統領。心懷怨憤卻面貌如常、恭順依舊的冒頓為了能順利登上單于寶座。開始“作鳴鏑以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士卒頗習其令”時。心狠手辣的冒頓就把自己的妻子當做獵物。鳴鏑示眾,所有因為恐懼、疑慮而沒能萬箭齊發的軍士皆被他殘忍殺害,一時間,全軍震動。再無敢違命者。不久,在一次會獵之時,冒頓鳴鏑射頭曼,而所將步卒亦萬箭俱發。迫於冒頓的兇悍和殘忍,匈奴所部大小貴人氏族只能掩抑心內的恐懼而不滿,裝出一副甘心情願、主動歸附的姿態,共同推奉智計出群且野心勃勃的冒頓為匈奴單于,統帥匈奴本部。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當此之際,後來雄強天下的匈奴還只是草原上任人壓榨的小弟,這使剛毅果敢、驍勇剽悍的冒頓深以為恥,於是,在他苦心孤詣的籌謀策劃下,匈奴先後擊滅東胡、大月氏、樓煩、白羊河南王等少數民族政權,將匈奴的勢力延展至整個廣袤無垠的草原大地,而趁著中原疲於用兵的契機,冒頓又趁勢南侵,悉數收復曾為蒙恬所佔的匈奴故地。至此,匈奴已儼然為北方第一大國,正虎視眈眈的窺視者中原大地。

(冒頓)遂東襲擊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侵燕代)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

試問,就這樣一個心狠手辣、殺妻弒父、心如鐵石而又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的人,又怎麼會在形勢大好、唾手可得的檔口,因為區區所謂“閼氏之言”而輕易縱虎歸山、解圍而去呢?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二:激烈殘酷的“白登之圍”主戰場

就史書記載來看,名聲赫赫的“白登之圍”更像是一場遭遇戰,並不是後人所想象的是匈奴人有備而來的結果。不然,事情的發展必然不至於如此戲劇化。根據太史公的記載,是役,劉邦的戰略目的在於剿滅“已經叛變”的韓王韓信,而冒頓的戰略目的則在於接應有心歸降的韓王韓信。並在此基礎上與韓信來一次裡應外合的突襲戰,以此擄掠部分物資來填補軍需的不足。所以說,劉邦被圍平城實屬突然事件,是漢朝和匈奴都沒有預料到的。

但即便如此,在面對已經到口的肥肉時,誰又願意就此撒手呢?為此,冒頓組織了多次強有力的進攻,甚至還創造性的發明了“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騂馬”這種張揚武力、震懾敵軍,試圖從心理上瓦解敵方士氣的作戰方法。但很顯然,對於有著長時間扼守孤城的豐富經驗和教訓的劉邦而言,冒頓的戰略無非是多了些觀賞性而已。並不能對久經沙場的漢軍形式實質性的打擊。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就這樣,在你來我往,你攻我守的拉鋸戰中,匈奴軍隊始終沒能突破漢軍防線,一舉拿下白登。再加上彼時正值隆冬季節,朔風凜冽、氣候嚴寒。這對坐困愁城的漢軍和勞師遠征、糧草難以為繼的匈奴軍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驗和嚴峻的威脅。更何況,原本越好協同作戰的韓王信的王黃、趙利期又遲遲沒能趕到。當此之際,蠢蠢欲動想要吃掉劉邦的冒頓自然也就悔意漸生。可迫於單于的臉面尊嚴和僥倖的心理,冒頓又遲遲不能下定退兵的決心。

而此時正坐困愁城的劉邦在發現匈奴軍正由猛烈的進攻而轉變為圍而不攻時,也就對冒頓的心思有了些許明悟,再加上他也對漢匈雙方的軍事實力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深知如此下去,一旦冒頓“王八吃秤砣——鐵了心”的話,漢軍終究不是匈奴的對手。再加上此時正式漢室初建,百廢待興的時候,決不是大興兵戈、征戰天下的檔口。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更何況,此時宗室子弟又大多幼弱、功臣良將有多驕悍,而且以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首的異姓諸侯王又皆是實力強勁、剽悍難治之輩,終究是江山社稷的巨大隱患。所謂

“智者審時度勢,然後有所舉措”。時勢如此,無論從什麼角度而言,與匈奴大舉興兵終究不是明智之舉。

而就在這種雙方都有和談之意,卻又誰都不願主動張嘴的檔口(畢竟堂堂帝王至尊,誰也不願落了下乘)。心思機警、善於察言觀色的陳平焉能無所察覺?所以,在他提出以寶貨玉帛賄賂閼氏以求和談之際,無論是劉邦還是冒頓,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順水推舟。而像陳平這種主動為主背鍋的仗義行為,自然是不能被記錄在史冊之中的,不然,背鍋的意義何在?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三:來自戰場外的較量——漢匈的自身問題

“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就閼氏說服冒頓的言辭來看,這絕不是雄才大略的冒頓輕易放棄劉邦這塊大肥肉的關鍵。但如果我們仔細考究當時的具體情形的話,我們或許能夠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冒頓之所以放棄劉邦,除了上述蒼白無力的原因之外,大概還有以下因素: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一)匈奴方面

1、自冒頓弒父篡位以來,匈奴本部一直不甚安靖,雖然在他有意識的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的戰略下有所緩解。但因為匈奴王朝獨特的類似於“聯邦構成形式”的組建模式,使其始終不能像漢朝一樣完成“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轉變,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匈奴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的根本所在。雖說自冒頓統一匈奴各部之後,仿照秦朝官制體系創立來更加適合匈奴的朝廷建制。但終究還是沒能實現“盡奪其尊長,收納其百姓”的戰略目標,而這也就成了匈奴王朝的天然缺陷,並直接導致在冒頓去世之後,匈奴隨即陷入分崩離析的可悲境地。

所以說,是役之中,冒頓本人絕不能有任何閃失,不然貌似強大的匈奴將隨之灰飛煙滅,一反而重新回到那個時大時小、別三分離、任人欺凌宰割的悲慘時代。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2、冒頓雖然號稱40萬大軍合圍平城,困劉邦於白登之上。但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40萬大軍應該已經是匈奴兵力的極限了,抑或者說,這已經是冒頓所能動員、指揮的兵力極限了,一旦這40萬之眾折損太過,勢必會導致自身實力的削弱,進而影響到匈奴內的勢力平衡,此消彼長之下,他又憑什麼來威懾蠢蠢欲動的匈奴各部?更何況,大戰之餘、百葉凋敝的中原相比於水草豐美的草原,不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的雞肋而已。素來精明的冒頓豈能犯下這種低級的錯誤?再說,習慣了縱橫馳騁、翱翔天際的草原健兒,又哪裡受得了溝壑縱橫、規規矩矩的中原生活?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3、除此之外,能在諸侯林立的秦末強勢崛起,憑藉區區布衣之身問鼎中原,坐擁四海的劉邦又豈是易與之輩?根據史料記載,此次討伐韓王信,劉邦也是帶了32萬軍隊來的。雖然此時被困平城的只有萬餘人,但就在左近的三十萬人難道是泥塑的木偶?面對堂堂大漢天子被圍、性命垂危的奇恥大辱。同樣身經百戰的樊噲、灌嬰、曹參等人豈能坐視不理?所以,在屢次強攻皆告失敗後,冒頓就已失去來最佳的時機,之所以還圍而不走,無非就是還想弄點錢花花兒。再說,三十萬漢軍,在劉邦看來,不過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一旦整個大漢朝的國家機器運作起來,十個百個三十萬也是輕而易舉的,而一旦到了那時,驍悍如冒頓怕也得吃不了兜著走吧。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二)漢朝方面

1、對於劉邦而言,當年的“滎陽之圍”遠比眼下的“平城之圍”更加兇險。在我看來,“白登之圍”雖然兇險異常,但卻還不足以使他“憂慮焦躁、寢食難安”。最讓他輾轉反側、難以釋懷的應該是在失去自己的壓制後,異姓諸侯王們會趁機作亂的可能性。自從天下大定之後,一心想著做秦始皇的劉邦就開始有意識的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就是為何他在“垓下之戰”剛剛結束就迫不及待的將齊王韓信遷離地勢險要、繁華富庶的三齊之地,置之於地勢平曠、俗稱蠻荊的楚地的原因。也是他為何始終不願讓韓信、彭越等人負責平叛的原因;更是他一意孤行要親率大軍剿滅韓王韓信的原因。所謂“殺雞儆猴”,他要藉此立威,向天下人彰顯他劉某人的實力和能力。由此亦可看出他對異姓諸侯王的忌憚和猜疑已經到了什麼地步。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2、“攘外必先安內”,即便劉邦確信只要自己能夠再堅守下去,必然會等到附近的三十萬大軍的馳援,甚至於來自遙遠的長安城的勤王軍的馳援,但出於對內部結構的不穩定性的懷疑,劉邦和冒頓一樣,並沒有勇氣去冒險一拼。因為稍有不慎,整個劉氏家族都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滅頂之災中。所以,在他了然冒頓的心意之後,自然也就希望能夠儘快和談,一次來換取時間上的優勢,畢竟國內的諸侯王們才是他的心腹之患。而事實也正如此,在漢匈何談結束當日,劉邦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也恰好趕到來。由此也就更加能夠證明,持續不斷的漢匈戰爭並不是此時此刻的劉邦所希望見到的。

“權”“利”的博弈之——被誤讀千年的“白登之圍”

綜上,出於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因素,要說冒頓是因為閼氏的幾句話就撤圍而去,那未免也太小瞧一世豪雄的冒頓了。古來爭天下者不顧家,倘若冒頓真是這樣一個溫柔可人、情意綿綿的多情男子,怕是早就死在“只講拳頭,不講情誼”的草原大地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