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九月,匈奴圍困漢朝的韓王信於馬邑,韓王信投降匈奴,十月,漢高祖親率 32 萬大軍擊韓王信於銅鞮,韓王信逃亡匈奴。

漢高祖一路乘勝往北方追擊,卻在白登山遭遇匈奴冒頓單于的四十萬騎兵圍困七日,史稱“白登之圍”。“白登之圍”可以說是兩國史稱最高領袖的直接交鋒,其結果是:漢高祖用陳平秘計突圍,得以保全而退,冒頓單于誘敵成功,最後聽取閼氏的建議,解除圍攻並獲得和親政策的優勢。

不論史評孰勝孰負,這一次危機中都體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用兵最高境界。


西漢時期處於冷兵器的時代,戰力的比較,多以主將及士卒為主。這裡我們依據史料,將對戰雙方主將及兵力作分析、比較。

雙方主將

  •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能得天下,很大因素是其能夠知人善任,其中就有張良、蕭何及韓信這樣的能臣,反觀項羽,有一個范增卻不能善用,敗給劉邦理所應當,可以說劉邦選擇人才頗有智慧與獨到的眼光。

根據史書記載,其實劉邦不僅知人善任,自己也善用兵法:

“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史記.留侯世家》

正因為劉邦能知人善任,又能夠善用兵法策略,使得其自陷“白登之圍”後又能安全脫身。

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 冒頓單于

冒頓單于身為王位繼承人,卻受到後母的私心所逼迫,從小就被父王派到強敵月氏當人質,因此養成其獨立、堅忍的性格,他認為親情也不可信賴,這與劉邦剛好相反。冒頓從月氏逃回後,首先就是立威,練兵極為嚴格,甚至六親不認。以鳴鏑箭所射之處,命左右皆射之,不從者則斬。連自己的父王、愛妻、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無一倖免於難,性格亦異於常人。

其治兵強硬,士兵絕對服從,在東胡戰役中,採用示弱驕敵、突襲的策略,對敵劉邦也採用同樣策略,示弱驕敵,尤其深入後圍之,這些都體現出了冒頓具有非常高明的軍事技能和謀略。

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雙方兵力

冒頓單于此次“白登之圍”派出兵員人數,依《史記.匈奴列傳》所記︰

冒頓縱精兵四十萬圍高帝於白登

而《漢書.匈奴列傳》則著錄:

冒頓縱精兵三十狍萬騎圍高帝於白登

《史記》與《漢書》記載的匈奴總兵員數,差了近十萬之數,但後世多認為《史記》更為可靠,《資治通鑑》也取40萬的數字。

反觀漢軍,因多年來疲於對抗項羽,造成經濟生產建設停滯、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此次的遠征是楚漢相爭之後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此外漢軍以步兵最多,總兵力約 32 萬人。

綜上所述,匈奴多是嚴格訓練的精銳騎兵,其人數約有 40 萬,漢兵雖有 32 萬人,但進入包圍圈時,步兵未全到,即已被包圍,內外不能互相救援。

以作戰經驗而論,匈奴陸續東滅東胡、西擊月氏、南吞婁煩、白羊河南王,收復秦所奪匈奴之地,具備與不同類型敵人交鋒的作戰的經驗,漢兵雖有平定內亂及少數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經驗,但當下所面臨的敵軍,則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中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匈奴,因此從人數、戰力、作戰經驗等因素相比較,漢軍皆不如匈奴。


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戰爭過程

  • 匈奴誘漢軍入圍

冒頓單于先在前面的幾次戰役中不斷地佯裝戰敗逃走,誘使漢軍追擊,表面示弱,漢高祖誤判情勢,甚至懲處提出正確判斷的劉敬。

到了平城,匈奴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包圍漢高祖於白登山。一連七日,軍糧無法獲得補給。《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當時匈奴的誘敵之策︰

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

更有如下記述:

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馬,北方盡烏邐馬,南方盡騂馬。

這種以東、南、西、北,配合青、赤、白、黑的順序排列而成的陣勢,可能是採用中國五行思想的概念,足可見匈奴善兵及精心準備的有多充分。

自此,養精蓄銳的四十萬匈奴大軍將劉邦死死圍在了白登山。

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 解圍與突圍

冒頓單于包圍漢高祖部分兵力讓漢軍無法內外支應,依兵法原則,當時如果做困獸之鬥不計生死而突圍,漢高祖是有成功可能的。兵法言︰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圍地,吾將塞其闋;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如果前進無路,後退無門,且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不如盡全力作殊死戰,因為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

但此時劉邦已貴為九五至尊,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風險,因此深陷其中的漢高祖不得已,只得令陳平出計謀,派遣使者去找閼氏解圍,而不做死傷慘重的突圍。

計劃中,冒頓本想同部將王黃、趙利按約定共同攻打漢軍,但黃、利之兵並未赴約,冒頓疑其與漢有串通陰謀,便放棄了與之約定共擊漢軍的計劃,而取用閼氏之建言,解圍一角。

撤兵時漢高祖令士兵皆拉滿弓、箭上弦向外,從解角直出,最後與外圍的漢軍會合,冒頓遂引兵而去,漢亦引兵而歸,派遣劉敬結和親之約。

後世疑雲

關於陳平奇計的具體內容為何,兩漢史書都沒有詳細記載。後世有學者認為“早在白登之圍時,陳平就已提出嫁公主和親的事宜,後來婁敬的和親建議不過是白登之圍的繼續。

對於這個歷史疑雲,我們在此不做深究,但可以肯定,劉邦一定給了冒頓極大的利益允諾,否則以冒頓果決的風格,絕無可能自解一角。

在劉邦許諾的利益基礎上,恰逢雨雪天氣,騎兵仰攻不易,包圍圈之外又有大量漢軍來援,於是冒頓剛好以閼氏進言之名,放走劉邦,引兵而去。


覆盤“白登之圍”,劉邦與冒頓對決,用兵有何不同


戰爭結論

  • 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獲得漢朝農業民族的物資,匈奴在冒頓單于的指揮下,已經能夠成功得到漢朝納貢和親之約,再無必要與漢軍死拼。
  • “白登之圍”將美夢中飄起的劉邦驚醒,讓劉邦明白,以漢初積弱已久的情況,只能以納貢、和親與匈奴締結盟約,維護漢初的和平與安全,通過修養生息,慢慢積攢力量,等待大漢厚積薄發以後的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