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西漢的孱弱和匈奴的強盛。西漢王朝是經過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洶湧浪潮,又經過連續四年激烈而殘酷的楚漢相爭後,在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長期的戰亂不僅使西漢初期的社會經濟千瘡百孔,更使當時的社會生產遭受了嚴重破壞。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匈奴

政治方面,為了聯合各種力量攻滅項羽,劉邦曾經封立了七位異姓王。所以,西漢初年,劉邦所面臨的經濟局面和政治形勢都非常窘困。天子都找不到相同顏色的馬來拉車,而將相則只能坐牛車了。這就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以後,西漢朝廷的經濟狀況。由於受這種殘破到極點的經濟條件的制約,漢景帝及其以前的西漢朝廷,完全沒有能力與匈奴抗爭。 從平城之役至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的六十多年之間,儘管匈奴經常南下入塞擄掠騷擾,但西漢軍隊只是在塞內防禦,重點是守衛都城長安,不敢走出塞外作戰,也沒有能力走出塞外去攻擊匈奴。例如公元前201年,匈奴南下圍攻馬邑,逼迫韓王信投降,於是引發了平城之役。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西漢七國之亂

白登之圍,西漢朝廷遭受了巨大而慘重的軍事、政治、經濟損失。在冒頓撤圍之後,漢朝君臣只能收兵,而不敢再與匈奴爭鬥。 劉邦死後,漢惠帝、呂后時期,匈奴方面雖很不老實,但卻看不到當時漢朝方面進行過哪些重大反抗。冒頓單于甚至寫信向呂后求婚,呂太后認為單于侮辱了她,震怒異常。但因當時軍資國力十分有限,漢廷不敢出擊,朝臣們大都認為若與匈奴征戰,會動搖西漢政權的統治根基,只能忍著。

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攻入北地郡,漢文帝因此避往甘泉宮。他指責匈奴違背契約,同時發兵八萬五千人到高奴,命丞相灌嬰率領,抗擊匈奴。後來漢文帝本人還從甘泉經高奴北上太原,想要御駕親征。但仍限於西漢力量微弱,又因當時濟北王劉興居反叛而被迫罷兵。 公元前166年,單于率眾攻入西漢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一直攻到彭陽,又派奇兵火燒宮殿,進至雍州雲陽西北八十里的甘泉宮。漢文帝急忙派遣三員漢將,分別率兵加強隴西、北地、上郡的防守,同時命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率領十餘萬兵馬屯駐渭北。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時匈奴已經進到可以望見西漢都城長安的地方,而漢軍卻只能駐守在長安附近,作防守之態。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甘泉宮遺址

雖然這次漢文帝又表現出要親自率軍抗擊匈奴的意願,不過因為受到群臣尤其是皇太后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停止,但還是命令張相如、欒布等人為將軍,率兵在塞內抗擊,匈奴單于在塞內停留了一個多月才離去。隨著匈奴退走,漢朝也馬上收兵。繼公元前177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之後,匈奴單于再一次進入塞內,漢朝也只能把他們趕出去了事,卻不能進行追擊。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六萬餘騎分別攻入上郡、雲中等地。漢廷又被迫遣將率兵去加強飛狐、句注、北地等地區的防守,同時又任命三員大將,分別在都城長安附近的細柳、渭北棘門、霸上佈防,防止匈奴入境。幾個月之後,匈奴撤走,漢朝也就收兵了。

事實證明,雖然西漢的經濟發展到此時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國力軍資,仍然不足以戰勝匈奴政權,所以此時漢廷對匈奴的政策仍沒有改變。

西漢匈奴的兄弟之約。馬邑之謀以前,匈奴政權不僅經常揮師南下,攻入西漢邊塞,甚至幾次兵臨西漢都城長安附近。右賢王曾入居河南地,單于也曾留居塞內一月有餘。對於匈奴政權的這種入塞騷擾擄掠行為,西漢朝廷採取的政策是:好說好商量地請求和親,繳納貢賦並且開放關市,以爭取單于對其部下的約束,從而避免更大規模的戰爭以及騷擾掠奪。其實質是不惜用大量的物資金錢及美女去換取時間和空間,儘可能求得一個穩定安寧的社會環境,便於自己發展經濟,壯大武裝,最後戰勝匈奴。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西漢疆域圖

一方面,西漢皇帝與匈奴單于約為兄弟。白登之圍以後不久,劉邦派遣劉敬出使匈奴,締結和親之約時,西漢皇帝即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以和親。公元前177年,漢文帝在詔書中還曾重申:漢與匈奴是兄弟關係。公元前162年,漢文帝在詔書中又說已經與匈奴單于結兄弟之義。另一方面,雙方約定,以秦朝修築的長城為界,長城以北是匈奴的地盤,長城以南是漢朝的天下。從而設定了當時西漢朝廷與匈奴政權進行交涉的基礎。

公元前177年,對於匈奴的入塞搶掠行為,漢文帝就是根據與匈奴的協議,譴責單于入邊搶掠是違約行為。公元前166年,匈奴政權大規模擄掠西漢北部郡縣、老上單于入居塞內並且逗留一月有餘,匈奴一天比一天驕橫,每年都要越過長城南下,殺掠大量的人民畜產,雲中、遼東受害最為嚴重。西漢朝廷對此也只是採取派遣使臣與匈奴政權交涉的方法,到最後還是得以送人送錢的和親了事。漢文帝則是根據雙方已經結成的事實契約,要求匈奴單于不要食言而已。就連曾經輔佐高祖定天下、在劉邦死後實際掌握西漢朝廷統治大權的呂太后,接到冒頓單于的婚書時,在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異常憤怒之後,也只能遣使致書匈奴說自己年老色衰,發齒墜落,行步失度,實在是配不上單于,並且送給冒頓單于御車二輛、馬二匹以奉常駕。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呂后

此外,還應該看到,西漢方面把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的活動,絕大部分也都是在馬邑之謀以前進行的。例如,平城之役結束後不久,當時有很多漢朝將領投降了匈奴,因此匈奴常常到中原來掠奪,這給漢朝造成了很大的禍患。漢高祖劉邦於是命劉敬為特使,把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單于為妻。呂太后當政的時候也奉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孝文帝剛剛即位的時候也是如此。即使到了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仍然實行和親政策,給予豐厚的賞賜,通關市。但是,自馬邑之圍後,就很少見漢匈和親的記載了。

新時期的政策。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漢朝經過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家無事,如果不遇到水旱之災,人民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了,倉庫已經裝滿,政府也有了餘財。此時的西漢國富民強,攻打匈奴所必需的軍資國力已經十分雄厚。 於是,劉徹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上,改變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的對匈奴政策。劉徹執行的新的對匈奴政策是:把匈奴趕出漠南、趕出河西,甚至趕出漠北、趕出西域,徹底消滅匈奴。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漢武帝

馬邑之謀是西漢朝廷對匈奴政策的重要轉折點。公元前133年以前,西漢朝廷放下身段向匈奴政權請求和親。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組織並且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匈戰爭,漢廷開始不理睬匈奴單于反覆多次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心將匈奴政權徹底消滅。

西漢朝廷的對匈奴政策,無論是納貢和親,還是武力反擊,都是由當時西漢的經濟狀況,匈奴的經濟狀況,以及漢匈雙方綜合力量的對比決定的。經濟條件是政策實施的基礎,如果沒有當時盈實雄厚的經濟基礎,漢武帝劉徹決心再大,也無力去攻擊匈奴。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從平城之役到馬邑之謀發生以前,西漢朝廷正是在匈奴政權的強大壓力之下,才制定並且實施了注重發展經濟的政策,並且出現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在匈奴造成的壓力下,為了報仇雪恥,西漢統治集團上下團結,發展生產,注重農桑,增加人口,使倉庫充實,國力隨之增強。但另一方面,卻始終在執行著以物資、金錢、美女向匈奴政權求請和親的政策。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漢文帝

漢與匈奴和親是在匈奴強而漢弱的形勢下無可奈何的選擇。這對於緩和匈奴南下騷擾,保證邊境地區的安寧,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脅。雙方雖有匈奴不進入長城以南、西漢不出長城以北之約,但匈奴卻常常違反這個約定,而且每隔幾年就會違約一次,以致漢朝西北邊境不得安寧。尤其是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萬大軍進入朝那、蕭關,殺死北地都尉,擄掠大量人口畜產,甚至直接威脅長安。漢朝雖調集大軍反擊,也只是將掠奪之後的匈奴逐出關外而已。面對西漢的息事寧人,匈奴卻是肆無忌憚,入關次數更加的頻繁。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拒絕和親,進入上郡、雲中,兵鋒直逼長安。為此,賈誼上書漢文帝,反對與匈奴和親。他認為和親就是向匈奴進貢,是以皇帝之尊而向匈奴稱臣。以漢朝這樣廣大的疆域反而被匈奴欺負是一件丟人的事。不過,在與匈奴和親的同時,漢朝也在積極採取措施,加強邊防,抓緊練兵,以加強邊塞防禦力量。

但是,匈奴騎兵南下行動迅速,漢朝如果發兵太少,起不了什麼作用,想多發兵,就得調集其他鎮守地方的軍隊,沒等軍隊調到,匈奴已經搶完跑了。如果在邊境長期駐紮大量軍隊,又花費太大;不設兵力,匈奴又會再來,進退兩難。漢文帝於是聽從賈誼、晁錯等人的建議,招募軍民實邊,如果有人遷到邊境去,或是把糧食運往邊境地區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職,如果是有罪的人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罰。同時鼓勵養馬,在西北邊郡設立了30個牧馬所,以繁殖戰馬。

國家實力決定對外關係的力度—西漢前期對匈奴政策的變化!

漢景帝

這些措施的實行,大大增強了漢朝邊塞的防禦能力,因而終景帝之世,匈奴都只是小規模的入侵,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漢武帝即位後,繼續推行漢初以來的和親政策,匈奴自單于以下都親近漢朝,在邊境地區往來不斷。但是,在這種表面的和平背後,正孕育著更大規模的武力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