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九月,匈奴围困汉朝的韩王信于马邑,韩王信投降匈奴,十月,汉高祖亲率 32 万大军击韩王信于铜鞮,韩王信逃亡匈奴。

汉高祖一路乘胜往北方追击,却在白登山遭遇匈奴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围困七日,史称“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可以说是两国史称最高领袖的直接交锋,其结果是:汉高祖用陈平秘计突围,得以保全而退,冒顿单于诱敌成功,最后听取阏氏的建议,解除围攻并获得和亲政策的优势。

不论史评孰胜孰负,这一次危机中都体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用兵最高境界。


西汉时期处于冷兵器的时代,战力的比较,多以主将及士卒为主。这里我们依据史料,将对战双方主将及兵力作分析、比较。

双方主将

  •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很大因素是其能够知人善任,其中就有张良、萧何及韩信这样的能臣,反观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善用,败给刘邦理所应当,可以说刘邦选择人才颇有智慧与独到的眼光。

根据史书记载,其实刘邦不仅知人善任,自己也善用兵法: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史记.留侯世家》

正因为刘邦能知人善任,又能够善用兵法策略,使得其自陷“白登之围”后又能安全脱身。

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 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身为王位继承人,却受到后母的私心所逼迫,从小就被父王派到强敌月氏当人质,因此养成其独立、坚忍的性格,他认为亲情也不可信赖,这与刘邦刚好相反。冒顿从月氏逃回后,首先就是立威,练兵极为严格,甚至六亲不认。以鸣镝箭所射之处,命左右皆射之,不从者则斩。连自己的父王、爱妻、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无一幸免于难,性格亦异于常人。

其治兵强硬,士兵绝对服从,在东胡战役中,采用示弱骄敌、突袭的策略,对敌刘邦也采用同样策略,示弱骄敌,尤其深入后围之,这些都体现出了冒顿具有非常高明的军事技能和谋略。

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双方兵力

冒顿单于此次“白登之围”派出兵员人数,依《史记.匈奴列传》所记︰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

而《汉书.匈奴列传》则著录:

冒顿纵精兵三十狍万骑围高帝于白登

《史记》与《汉书》记载的匈奴总兵员数,差了近十万之数,但后世多认为《史记》更为可靠,《资治通鉴》也取40万的数字。

反观汉军,因多年来疲于对抗项羽,造成经济生产建设停滞、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此次的远征是楚汉相争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此外汉军以步兵最多,总兵力约 32 万人。

综上所述,匈奴多是严格训练的精锐骑兵,其人数约有 40 万,汉兵虽有 32 万人,但进入包围圈时,步兵未全到,即已被包围,内外不能互相救援。

以作战经验而论,匈奴陆续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南吞娄烦、白羊河南王,收复秦所夺匈奴之地,具备与不同类型敌人交锋的作战的经验,汉兵虽有平定内乱及少数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经验,但当下所面临的敌军,则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中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匈奴,因此从人数、战力、作战经验等因素相比较,汉军皆不如匈奴。


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战争过程

  • 匈奴诱汉军入围

冒顿单于先在前面的几次战役中不断地佯装战败逃走,诱使汉军追击,表面示弱,汉高祖误判情势,甚至惩处提出正确判断的刘敬。

到了平城,匈奴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包围汉高祖于白登山。一连七日,军粮无法获得补给。《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当时匈奴的诱敌之策︰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更有如下记述:

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逦马,南方尽騂马。

这种以东、南、西、北,配合青、赤、白、黑的顺序排列而成的阵势,可能是采用中国五行思想的概念,足可见匈奴善兵及精心准备的有多充分。

自此,养精蓄锐的四十万匈奴大军将刘邦死死围在了白登山。

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 解围与突围

冒顿单于包围汉高祖部分兵力让汉军无法内外支应,依兵法原则,当时如果做困兽之斗不计生死而突围,汉高祖是有成功可能的。兵法言︰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围地,吾将塞其阕;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如果前进无路,后退无门,且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不如尽全力作殊死战,因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

但此时刘邦已贵为九五至尊,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因此深陷其中的汉高祖不得已,只得令陈平出计谋,派遣使者去找阏氏解围,而不做死伤惨重的突围。

计划中,冒顿本想同部将王黄、赵利按约定共同攻打汉军,但黄、利之兵并未赴约,冒顿疑其与汉有串通阴谋,便放弃了与之约定共击汉军的计划,而取用阏氏之建言,解围一角。

撤兵时汉高祖令士兵皆拉满弓、箭上弦向外,从解角直出,最后与外围的汉军会合,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归,派遣刘敬结和亲之约。

后世疑云

关于陈平奇计的具体内容为何,两汉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后世有学者认为“早在白登之围时,陈平就已提出嫁公主和亲的事宜,后来娄敬的和亲建议不过是白登之围的继续。

对于这个历史疑云,我们在此不做深究,但可以肯定,刘邦一定给了冒顿极大的利益允诺,否则以冒顿果决的风格,绝无可能自解一角。

在刘邦许诺的利益基础上,恰逢雨雪天气,骑兵仰攻不易,包围圈之外又有大量汉军来援,于是冒顿刚好以阏氏进言之名,放走刘邦,引兵而去。


复盘“白登之围”,刘邦与冒顿对决,用兵有何不同


战争结论

  •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汉朝农业民族的物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指挥下,已经能够成功得到汉朝纳贡和亲之约,再无必要与汉军死拼。
  • “白登之围”将美梦中飘起的刘邦惊醒,让刘邦明白,以汉初积弱已久的情况,只能以纳贡、和亲与匈奴缔结盟约,维护汉初的和平与安全,通过修养生息,慢慢积攒力量,等待大汉厚积薄发以后的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