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消失的古國之第三章匈奴

第三章 匈奴——征戰草原的傳奇王朝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自西周起,匈奴開始威脅中原王朝,戰國末期趙將李牧曾大敗匈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漢武帝時,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後匈奴分裂為兩部,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北匈奴逐漸西遷,從此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徙居漠北,炎黃一脈興起

原始社會時期,黃河、長江流域分屬兩大部落聯盟,一支為長江流域的九黎族聯盟,以牛為圖騰,首領就是蚩尤;另外一支則是黃河流域的華夏族聯盟,以龍為圖騰,首領是炎帝。

中國古代神話中說,神農帝就是炎帝,是炎帝部落的領袖。那時,黃帝所在的部落不過是華夏族的一支小部落而已,因為居住在最北,環境極為惡劣,人丁稀少,實力很弱。後來,黃帝成了族長,鼓勵全族習武,民風彪悍,在華夏族中逐漸強大起來。

最終,黃帝部落不再服從炎帝部落領導,並擊敗了炎帝部落,成為了華夏族的新領袖。神話傳說中的祝融、共工大戰,就是從此演化出來的。

黃帝成為華夏族的首領後,在部族內部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內部的聯合和整頓,擴大部族首領的權力,安定農業生產,擴張軍備,使華夏族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今天漢族人的先民。

華夏族得以發展後,黃帝不再安於黃河流域,開始南侵九黎部。當時,九黎雖然不如華夏族發達,但他們已經有了青銅武器。中國古代神話中多次提及說,蚩尤有八十一個銅頭鐵臂的兄弟,其實這裡的銅頭鐵臂就是說那時的九黎部已經掌握了冶煉技術。在被九黎部連續九次擊退進攻後,黃帝吸取經驗,總結了戰略戰術,最後終於擊敗了九黎,殺死蚩尤,迫使黎人南遷。

黃帝的部落此時得到的更廣闊的空間,周圍也再沒有別的民族的威脅了,便對周圍的民族採取了寬鬆的政策,不壓迫、不奴役,而且將當時小的部族都分封了國主。當時的炎帝、九黎等被擊敗的部族除了大部分被黃帝一支所融合外,剩下的部分和一些小的落後部落被分為了蠻、夷、狄、戎四部。

蠻,是黎人南遷的一部,是後來楚人和今天苗人的先族。中國神話中說黎人被擊敗後居住在地下,終日不見陽光,其實真正的黎人都遷到了南方的廣密的森林中;夷,是黎人留守故鄉的一部,就是後來的殷商部落;狄,一部可能是韃靼(dá dá)人的祖先,也有一部分白人,可能是突厥人的祖先,當時有名的中山國,就是這個部族的一支;戎,可能是一支阿拉伯半島遊牧民族的分支或其與黃種人的混血後代,也有可能是與突厥先祖同源的一支白人或混血部族。經過漫長的遊牧生活,周朝時,大部分狄戎部落遊離於中原之外,相互間不斷兼併,漸漸形成了匈奴民族。

匈奴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逸周書·王會篇》、《山海經·海內南經》、《戰國策·燕策三》。名稱由來,據說是鬼方、混夷、獯鬻(xūn yù)、葷粥、獫狁(xiǎn yǔn)、胡等的異譯。“匈奴”一詞,漢語的意思直譯為“人”、“土民”,意義為“天帝之子”。匈奴單于給西漢皇帝的書信中就自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王國維認為,“匈奴”二字快速連讀,就發“胡”字的音,而“胡”這個字在匈奴人心目中即為“天之驕子也”的意思。

匈奴的首領叫做單于(chán yǘ),相當於中原的國王。在單于之下,則有左、右二賢王,各率領一大部落。《漢書》說,單于姓攣鞮(dī),其國民稱之為“嶿(ru)黎孤塗單于”。而匈奴語把天叫做“嶿黎”,把子叫做“孤塗”,單于則是廣大的意思。由此可見,單于就是天子的意思。

匈奴族早在公元前7~8世紀時就已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生息繁衍,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了。他們最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後來逐步移居漠北。匈奴所屬的各氏族和部落,各有各的領導者,各自分散定居,彼此間並沒有永久性的盟約關係,只是根據共同的利害關係隨時聚合離散。

開始時,生活在原始氏族制度下的匈奴人,共同勞動,共同分配,共同享受,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階級,也沒有壓迫。氏族部落,既是從事畜牧、狩獵生產的組織,同時又是作戰的基本單位。每一氏族成員都是孔武有力的騎兵。他們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則都是戰士。

公元前3世紀時,匈奴進入鐵器時代,不僅能用鐵製作刀、劍、鏃等兵器,還能製作鐵鐮、鐵鏵、鐵馬嚼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並學會冶鐵和鑄鐵。鐵器的使用,使匈奴人的軍事實力得到相應加強。在公元前4世紀末期,匈奴的鐵騎經常馳驅于山西一帶,並逐步推進,將勢力擴展到“戰國七雄”中的秦、趙、燕邊境,並不時給燕、趙二國以威脅。

春秋戰國時期的匈奴人,主要居住在黃河西北的苦寒之地,南有燕、趙強國,東有月氏、東胡,西北則是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平原。月氏、東胡都是匈奴當時不能戰勝的強國,燕、趙雖不如匈奴強大,但由於匈奴曾斬殺了西周最後一個君主周幽王,北方諸國有了兔死狐悲、唇亡齒寒的觀念,全部聯合起來一起抵禦匈奴,因此,匈奴無法向中原發展。當時的匈奴,可謂是夾縫中求生存,處境艱難,過著並不風光的生活。

這個時候,匈奴族出現了一個了不起的首領——冒頓(mòdú)單于。如果沒有這個人,匈奴可能在公元前200年前後就已經被滅亡了。

冒頓的父親是匈奴人的單于,叫做頭曼。在秦國滅六國時,頭曼單于曾經趁亂攻擊中原,佔據了陝西河套一帶。後來秦朝建立,秦始皇派大將軍蒙恬出擊,打敗匈奴,匈奴國力大衰。頭曼單于行事隨意,對親情並不看重。他與後妻閼氏(yān zhī,漢代匈奴稱其君主的妻妾為閼氏)生了個小兒子。出於對後妻的寵愛,頭曼便想立幼子為下任單于。為防止發生意外,他決定除掉長子冒頓。父親無緣無故要殺兒子,肯定會招來議論,頭曼單于想到了借刀殺人的辦法、他派冒頓到強國月氏當人質,隨後立刻派兵襲擊月氏,想激怒月氏,假月氏人之手除掉兒子。

不料冒頓有勇有謀,見事情不妙,先搶了月氏人的戰馬,孤身一人逃回了匈奴。頭曼單于不僅沒害到兒子,反而得罪了強國,陪了大量的財物才平息了戰爭。這樣一來,很多人都對頭曼單于產生不滿,冒頓更是懷恨在心。

有心機的冒頓沒有立即表現自己的不滿。他發明了一種響箭,後人稱之為鳴鏑(dí),射出去時會發出尖利的聲音。冒頓自己的下屬頒下軍令說,自己用鳴鏑射哪裡,大家就必須一起向哪裡射箭,違令者斬。計劃在循序漸進地進行著。冒頓先是在狩獵時將鳴鏑射向獵物,有手下沒射,就會被砍頭;後來,冒頓又將鳴鏑射向自己的愛馬,又有手下不敢射,同樣被殺了;再後來,冒頓竟然將鳴鏑射向自己的妻子,有些手下不敢射了,又被給殺了。見識了冒頓的手段,手下只要一見鳴鏑,都不敢猶豫了。最後,冒頓將鳴鏑射向父親頭曼的坐騎,手下全部響應,把頭曼的坐騎射成了馬蜂窩。這樣,冒頓確定手下沒有問題了,便在一次同頭曼遊獵的時候,將鳴鏑射向了頭曼。理所當然地,頭曼立刻就被兒子的手下亂箭射死。冒頓除掉了父親,成為新一代單于。

冒頓成了單于後,沒有致力於戰爭,而是竭力為匈奴創造能夠發展的環境。

冒頓的妻子閼氏當時是漠北有名的美女,東胡的國王聽說後,就派使者來索要閼氏。冒頓單于問眾人:“閼氏這麼美麗,能送給東胡嗎?”手下人都說:“閼氏是單于的妻子,絕不能給。東胡人實在無禮,我們應該去攻打他們!”冒頓笑笑,說:“不過是一個女人而已,焉能因為女人而傷了兩國的和氣?送他好了!”於是,匈奴人的王后就這樣被送給了東胡。後來,東胡國王聽說冒頓有匹千里馬,又派使者來索要。眾人都說不能給,可冒頓依然送給了東胡。東胡因此對匈奴頗為輕視,而冒頓就藉著這個機會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使匈奴逐漸強大起來了。

匈奴崛起,橫行中華數百年

在冒頓的手中,匈奴的實力日益增強了。隱忍多年的冒頓開始了對東胡的反攻。

在匈奴和東胡的交界處,有一塊非常荒蕪的土地,叫做甌脫,沒人居住。東胡看上了這塊地方,又派來使者,讓冒頓單于這塊地方也送給東胡。冒頓的一些手下有了前邊的例子,以為單于懼怕東胡,又覺得那塊地方不要也罷,就討好說:“甌脫那麼荒涼,沒人願意住,東胡要送給他們好了。”冒頓大怒,把說“可以送”的手下都殺了,然後說:“女人、馬匹不足惜,土地卻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送人?!”說完,他立即發動大軍攻打東胡。此時的匈奴已經非常強大,東胡卻一直沒把匈奴放在眼裡,輕敵大意,結果被匈奴殺了個措手不及,東胡也就這樣滅亡了。消滅東胡之後,冒頓單于又率大軍西逐月氏,南並樓煩、白羊王,北降丁零、渾庾,一統大漠南北。匈奴人迅速統一了蒙古草原,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統一草原後,匈奴已經是中國大地最強大的勢力了。此時,楚、漢之爭也已經結束。剛剛從廢墟中爬出來的漢朝羸弱不堪,冒頓開始帶領匈奴人襲擊中原。他們入侵山西,圍攻首太原。漢高祖劉邦從未見識過匈奴人的厲害,不知深淺地率領大軍趕去救援,反被匈奴人圍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不得脫險。後來,多虧陳平獻上計策,劉邦派人賄賂匈奴閼氏,聲稱如果匈奴再不退兵,漢朝就要將公主嫁給冒頓為妻。匈奴閼氏怕漢朝真的嫁公主過來,動搖自己的地位,力勸冒頓退兵。劉邦這才從白登之圍的危險境地中逃脫。協議中,漢高祖給予匈奴優惠,把一位公主嫁給單于為妻,正如以後詩人們所哀嘆的:可憐的“鷓鴣”嫁給了草原的“野鳥”。迫於匈奴的壓力,不得不數次派公主和親,連漢朝人自己都覺得屈辱。

然而,事還不算完。冒頓單于自從漢高祖劉邦遣使和親,並承諾每年送大量絮、繒、酒米、食物等做禮物,倒也很滿意,沒有再為難漢朝,一連數年沒有發兵侵擾,但冒頓也因此驕傲起來,認定漢朝軟弱可欺。

不久,漢高祖病死了,漢惠帝繼位,呂后垂簾聽政,並且大肆封賞呂氏一族,弄得西漢朝廷烏煙瘴氣。

冒頓單于覺得西漢正是孤兒寡母執政之時,有機可乘,應該有所動作。但與劉邦盟誓在先,冒頓也不想被人說成背信棄義之徒。機智的他決定激怒漢朝,讓他們首先動武,然後自己在一舉擊潰對方。

於是,冒頓單于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漢朝都城長安,呈給呂后。呂后拆開一看,信中寫道:

“我現在是一個枕邊寂寞的君王,生活在北方草原這個荒涼的地方。我最擅長騎馬打仗,麾下擁有精兵猛士三十萬。現在,我來到邊境,很想深入你們中原腹地一遊。聽說你的丈夫不久前死了,想必你也是空閨難守。我們兩人,一個孤男,一個寡女,都是寂寞之人。你何不來與我相見呢?咱們結秦晉之好,魚水之歡,這一定會是讓你我都高興的事!”

身為皇太后,呂后是個母儀天下的人,身份至尊至貴,冒頓這封信,言語極盡猥褻、挑逗,是對呂后最大的侮辱。呂后大怒,召大臣商量對策。樊噲(kuài)挺身說:“臣願意率領十萬精兵,掃平這些不知深淺的蠻子。”大將季布立即表示反對,說:“當年高帝統領四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樊噲當時也隨從出征了。結果,先皇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那時候,樊噲根本沒能力解圍。當時百姓還作了歌謠,說‘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gòu)弩’。現在歌謠未絕,兵士受的傷剛剛癒合,樊噲卻吹牛說用十萬大軍就能打敗匈奴,難道忘了以前的事了嗎?我覺得,匈奴人本來就是禽獸,他對咱們說好話,不值得高興,他對咱們進行侮辱,也不值得生氣。總之,是絕不可以出兵的。”

季布說匈奴人是禽獸,聲稱他們說什麼都不必介意,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的話罷了。但他的意見是正確的。劉邦白登之圍的事上上下下都知道,連劉邦帶40萬大軍都差點全軍覆沒,現在朝廷實力不如當時,誰還能與匈奴抗衡?呂后也明白這個道理,只好忍氣吞聲,給冒頓單于回了封信。

呂后的回信,原文並未記入史冊,據說內容是這樣的:

“單于不忘我們這個小地方,賜下信件,我們舉國上下,莫不誠惶誠恐!單于雄偉,正在盛年,老妾得單于垂青,本應立即前往侍奉。可惜我年近七十,色衰神弱,牙齒頭髮都脫落了,走路也不方便了,要是讓我見了您,我自己羞慚不說,也汙了單于您的眼睛。因此,我只好違背單于的召喚了。謹獻上後宮美女三十名,錦帛十萬匹,御用精米八十萬斛,精釀宮酒百石,敬請大單于笑納。”

這個內容是不是真的,後人不得知。但是,僅憑史書中沒有記載呂后的回信這點看,就足以證明回信的內容確實是有傷國體人格了,甚至或許比人們猜測的更不堪。

一代皇太后,遭到被視為“蠻夷”之族的匈奴單于如此調戲,既不敢發兵也不敢指責,反而卑辭厚幣,曲意逢迎,足見當時匈奴的強盛了。

擊敗了強敵的匈奴人,恰好趕上了中原王朝衰弱的時期,這既是冒頓單于的功勞,也是一種幸運。在冒頓單于的手中,匈奴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公元前174年,冒頓病故了。兒子老上單于和孫子軍臣單于先後繼承了王位。這兩位單于繼續奉行冒頓單于制定的政策,仍與西漢和親;又以漢人中行說為軍師,學會中原的先進文化,因此政治、經濟仍比較穩定。但是,隨著匈奴貴族不斷對外用兵、內部權力鬥爭的加劇,以及匈、漢關係的惡化,匈奴的實力也開始逐步減弱。

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死了,他的弟弟伊稚斜單于繼位。軍臣單于的兒子逃到漢朝,被漢朝收留。伊稚斜單于對此大為惱火,屢屢發兵侵擾漢朝邊境。漢武帝派衛青等人率10餘萬大軍反擊,獲勝,次年再次出兵,戰果不凡,但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餘騎卻全軍覆沒,趙信也投降了匈奴。

趙信本來是匈奴人,後來投奔漢朝,在漢朝做官。伊稚斜單于得到趙信後,因為趙信熟悉漢軍、漢地,就對趙信著意籠絡,封他為“自次王”,還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他,企圖利用他對付漢軍。

不知進退的伊稚斜單于並沒有認識到,現在的漢朝已經不是當年“打落門牙和血吞”的漢朝了。他還以為對方是軟弱好欺負的,他還想重現當年冒頓單于的風光。錯誤的認識,讓他和匈奴付出了慘重代價。

屢戰屢敗,匈奴人遠遁他鄉(一)

西漢初期,中亞大陸是屬於匈奴的。深以被匈奴人凌辱為恥的漢武帝下定了決心,決意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匈奴人徹底擊潰。

在行動之前,他設法與當時定居在索格底亞那的月氏人聯合,企圖從後方進攻匈奴。但是,定居新樂土的月氏人已經滿足了新佔領的地域,不再懷念故土。而且,他們曾被匈奴人殺得慘敗,不敢再與對方交手了。

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漢武帝還是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

漢武帝很幸運。雖然沒有外援,他手下卻猛將如雲。大將軍衛青,足智多謀,是不可多得的帥才;驃騎將軍霍去病,是驍勇善戰的奇才,天生是匈奴人的剋星。飛將軍李廣,數十年威震匈奴;其餘的將領,也都是經驗豐富、各有所長,領兵打仗各有一套。仰仗著文景之治留下的深厚家底,依賴著猛將名臣群策群力,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懲罰開始了。

當時,匈奴正在今天的北京一帶發起習慣性的襲擊。西漢將軍衛青從山西北部地區出發,穿過戈壁,遠征至翁金河畔的龍庭,把匈奴人擊敗。公元前121年,年輕的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把匈奴從甘肅一帶趕走,原本佔據這裡的兩支匈奴小部落——渾邪部和休屠部,不再向單于稱臣,轉而歸附漢朝。公元前119年,衛青從山西北部的庫庫河屯地區出發,出奇不意地襲擊了伊稚斜單于,迫使他在猛烈的南風中逃遁,1.9萬匈奴人被消滅、俘虜;霍去病從上谷出發,深入外蒙古近1000公里,一直到達土拉河上游和鄂爾渾河上游,俘虜匈奴頭目80餘人,並在其境內的山頭上舉行了莊嚴的祭神典禮。

匈奴人剛被趕回外蒙古,漢武帝就著手在甘肅建立了一系列郡和軍府,以防匈奴捲土重來。從蘭州延伸到玉門關,有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可以觀月氏故地動靜和保證絲路的暢通。

西漢從匈奴手中奪取了對西域的控制權,匈奴人本該進行反擊。但由於被一系列內戰所削弱,他們沒能進行反抗。當時的匈奴,呼韓邪和郅支都要求得到單于稱號。為了多得統治權,呼韓邪親自到長安宮廷表示歸順,得到了漢宣帝的支持。由於西漢的保護,他戰勝了對手,以勝利者的姿態在鄂爾渾河營地住定下來。公元前33年,這位馴服的匈奴單于到長安覲見天子,得到了當時所有蠻族垂涎的最高報酬——與西漢公主聯姻。

被打敗的郅支單于,率部向西逃到今天的俄屬突厥斯坦。途中,他打敗了伊犁河畔的烏孫人,把額敏河畔的呼揭人和威海草原上的堅昆人納入他的統治之下,使他們成為匈奴的盟邦。這一支匈奴人他在楚河和怛邏斯河畔的草原上紮營,成為西方大匈奴帝國的一個胚芽。但是,西漢沒有給郅支單于鞏固地位的時間。公元前36年,西漢校尉陳湯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震驚天下的誓言,率軍在一次近乎玩命的襲擊中直抵楚河畔,襲擊了郅支單于,並砍掉他的頭。

屢戰屢敗,匈奴人遠遁他鄉(二)

在這一突發性事件之後,跟隨郅支單于遷到威海邊的匈奴人在史書中消失了。直到公元4世紀末,當他們的後裔渡過伏爾加河和頓河入侵歐洲時,匈奴人的蹤跡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匈奴人進入歐洲時,離開蒙古草原的家園已經有300多年了。這300年間,他們是如何生活的詳情沒有人知道。我們可以大致判斷,往日的不可一世使匈奴人成了落水狗。那些曾被匈奴侵略、奴役的民族在匈奴人過境時獻上了最猛烈的“歡迎”。匈奴因此不得不繼續西遷,尋找新的生存家園。其間,他們在中亞地區停留了大約200多年的時間。最後一次離開時,匈奴人把老弱留在當地,選精壯繼續西征。

匈奴人在頓河草原一帶打敗了阿蘭人,並在那裡逗留了一段時間。當時,在他們的西面,是兩個日爾曼人的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在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

公元375年,匈奴人在他們的巴蘭姆巴爾單于的帶領下,開始大舉向東哥特人的領地進攻,拉開了中古歐洲史上持續了200多年的民族大遷徒的序幕。東哥特人從沒有見過騎馬作戰的人,從沒有見過那樣迅猛的攻勢。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由於無法保住家園而引疚自盡,他的臣民向西逃竄直至多瑙河邊。這些驚恐的日爾曼人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沿途打擊所經過的西哥特人部落,把他們連根拔起,驅趕到更向西的地方。西哥特人在逃竄的同時也同樣打擊鄰近的各日爾曼部落。戰爭的恐懼迅速蔓延到了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勃艮第人、阿拉曼尼人、法蘭克人和薩克森人那裡。匈奴人的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爾曼部落都給驅動了起來。當時,羅馬帝國的歷史學家記載稱:“一種以前沒有聽說過的一種人,不知從何處,如高山上的暴風雪般地來臨,碰到他們東西都遭到搶奪破壞……”

雖然敗給了西漢,但匈奴人的軍事能力還是超過了歐洲的日爾曼蠻族和羅馬人。他們作戰時發出混亂的震天吶喊,作戰機動性異乎尋常,優良的騎射技能使得他們能夠遠距離作戰,而近距離搏鬥時,他們根本不顧及自身的安全,當敵人企圖躲他們的利劍時,他們就扔出一張網把敵人套住,使其動彈不得。

在匈奴人的驅趕下,日爾曼人瘋狂逃向羅馬帝國境內。來避難的西哥特人數量非常多,管理這些西哥特人的羅馬官員趁機肆意役使和侮辱日爾曼人,最終迫使日爾曼人奮起反抗。羅馬皇帝瓦倫斯在日爾曼人的反抗中被打死。後來,羅馬大將狄奧多西勉強鎮壓了這次起義,併成為新的羅馬皇帝。臨終前,他將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遺贈給他的兩個兒子。這樣,自公元395年開始,就有了相互獨立的東西羅馬帝國之分。西羅馬首都仍然是羅馬城,東羅馬則建都於君士坦丁堡。

日爾曼人被匈奴人驅趕出來以後,也變成了四處遊蕩的侵略者。他們在羅馬帝國境內橫衝直闖,甚至多次攻陷、洗劫著名的羅馬城。在前後只有幾十年的時間裡,許許多多的日爾曼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起來。

日爾曼人在四處點火,匈奴人卻並沒有趁火打劫。在給予歐洲人第一次沉重打擊後,他們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以大匈牙利平原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一個匈奴帝國。他們常常作為羅馬人的同盟軍出手相助,作為回報,東羅馬帝國每年要供給匈奴人一定的財物。後來,匈奴人的力量更強了,東羅馬人不得不每年交納一大筆供俸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匈奴人在故鄉戰敗,卻在異域取得了更大的輝煌。而將匈奴人帶上巔峰的,是一位簡直只能以神話來形容的人物——匈奴王阿提拉。

上帝之鞭——匈奴大帝阿提拉的傳奇一生(一)

匈奴人徹底震撼整個歐洲的崛起,是在阿提拉登基成為匈奴王之後。

公元433年,阿提拉與兄弟布來達一同從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匈奴帝國的王位。那一年,阿提拉27歲。3年之後,阿提拉謀殺了布來達,獨掌匈奴帝國大權。與歷代匈奴王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而且才智超群。他統治下的匈奴帝國,是匈奴人擁有政權歷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爾曼人喪膽,具有令歐洲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

關於阿提拉本人的記載,西方史書上有些貶損,但也能從中看到其真實的一面。

據說,阿提拉曾自稱擁有戰神之劍,所以他的部下晉見時,如若正面直視他則必須同時後退,否則自己的眼睛會被戰神之劍燒壞。阿提拉在生活上崇尚簡樸,卻能容忍部下的奢侈。他的臣民都對他非常懼怕,凡見到他必向他歡呼以示敬畏。在西方歷史傳說中,阿提拉極為殘暴兇狠,做盡了劫掠城市的惡行,身上集中了極端的邪惡,嬰兒被他看見都會死去。阿提拉的相貌也令人不敢恭維。據記載,他身材矮胖,雙肩很寬,短粗的脖子上長著一個碩大的頭顱,有粗硬的黑髮和稀疏的鬍鬚,鼻子扁平,一雙黑眼睛銳利而陰鷙。毫無疑問,鼻子扁平,黑眼睛,黑頭髮,是東方人的形象。儘管經過了300多年的遷徙,匈奴人並沒有因為與其它民族通婚而失去原來的體徵。

阿提拉當政時期,匈奴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定居的民族,不再是原來的遊牧民族。大匈牙利平原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匈奴人放牧馬群。所以,阿提拉不得不發展步兵團來彌補規模遠不如祖先的騎兵力量。他的軍事力量極為龐大,能夠實施包圍和攻城等大型軍事行動,而其它的蠻族軍隊則望塵莫及。

阿提拉稱王兩年後,就逼迫東羅馬交納更多的供俸。公元447年,阿提拉率軍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狄奧多修斯二世乞降。阿提拉不僅得到了東羅馬往年欠交的貢金,還得到了一個新的價值2100鎊黃金的年貢,同時被贈予多瑙河以南面積可觀的領土。這次戰役,使東羅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史書記載說,匈奴人所過之處,“殺戮無數,血流成河。他們搶劫教堂和修院,遍殺修士與修女……他們徹底摧毀了色雷斯,使其不可能再恢復過去的舊貌了”。獲得了對東羅馬的狂勝後,阿提拉放過了臣服的東羅馬,把目標轉向西面。西羅馬是他要征服的新獵物。

那時,西羅馬帝國因為與日爾曼民族的數十年的戰爭,實力大大減弱,而日爾曼人的實力卻在崛起。在匈奴帝國最為強大的情況下,羅馬人與日爾曼人都想拉攏匈奴人以制服對方。而阿提拉則利用西方錯綜複雜的矛盾巧妙周旋,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不過是一個前奏,徹底佔領高盧地區才是他的第一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年裡,阿提拉作了充分的準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所謂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意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3世紀始就己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後者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

爭奪高盧的決定性的戰爭發生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史稱“沙隆之戰”。這是中古歐洲史上一場著名的戰爭,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雙方投入兵員之多,傷亡之慘重,在那個時代是空前的。

上帝之鞭——匈奴大帝阿提拉的傳奇一生(二)

引發沙隆之戰的,是一樁婚姻。

公元449年,西羅馬皇帝的妹妹霍諾莉婭與宮廷侍衛的私情被發現,受到其母干涉。那宮廷侍衛被處死了,霍諾莉婭被送到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囚禁。這位公主顯然不願意這樣度過自己的餘生,而且也對心上人的慘死懷恨不已。情急之中,她派人給西哥特王西奧多里克送了一封信,稱若能被解救則寧願將自己許配給對方為妻。而充滿戲劇性的是,霍諾莉婭同時也給阿提拉送去了一枚戒指和一個口信,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西奧多里克以此為由,直殺入東羅馬,大肆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得到東羅馬的鉅額“勞軍費”後才退兵。

西哥特人走了,阿提拉的威脅還在。東羅馬皇帝令人買通阿提拉身邊的侍衛,想用行刺解決對手。阿提拉挫敗了這個了陰謀,卻仍派人給東羅馬皇帝送去重禮,並捎口信說:“你我都出身於貴族,但你的行為使你失去了繼續保持這份頭銜的資格,而我卻以我的功績保留了榮耀。我們因此可以分出高下了。”東羅馬皇帝再次屈辱地向匈奴人交納大量的黃金,想躲過浩劫。

阿提拉並未罷休,他要求霍諾莉婭的哥哥把把包括高盧在內的一半西羅馬割讓給他作為嫁妝。他率領數十萬大軍越過萊茵河,宣稱要履行婚約,迎娶霍諾莉婭。關於匈奴大軍的具體人數,各種史書記載不一,從30萬到70萬的說法都有。匈奴大軍越過萊茵河以後,迅速佔領了美茨(在今德國境內),緊接著,包括萊姆斯、美茵茲、斯特拉斯堡、科隆、沃姆斯和特里爾在內的一系列歐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搶劫和焚燬。掃清了萊茵河流域的障礙之後,阿提拉率領他的士兵們包圍了奧爾良。

匈奴人猛烈的攻勢不僅使西羅馬危在旦夕,而且更直接地威脅著那些剛剛建立起來的日爾曼國家的安全。羅馬大將阿埃丘斯受命組織了一支同樣強大的聯軍迎擊阿提拉。

阿提拉得知西羅馬聯軍逼近奧爾良後,立刻撤圍北去,同時命令在高盧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隊向香檳平原集結。阿埃丘斯率領大軍尾隨而來,兩軍在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擺開決戰的陣勢。

公元451年9月20日,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聯軍在沙隆展開決戰。雙方在這次會戰中投入的兵力超過100萬。匈奴聯軍首先發動進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護下,匈奴精騎風馳電掣般衝向西羅馬聯軍的中央,以楔形深深插入。西羅馬軍團面對如此猛烈的攻勢,立即陷入一片混亂。但匈奴大軍沒有繼續直衝,而是開始向左旋轉,包抄西哥特軍隊。阿提拉對戰局洞若觀火,他知道西羅馬軍團抵擋不住匈奴人猛烈的攻擊,但聯軍中的西哥特人兵強馬壯,是個勁敵,如果能將其殲滅,就勝券在握。局勢沒有按照阿提拉的計劃發展,強悍的西哥特人抵擋住了匈奴大軍的攻擊,他們用含不畏死的衝擊挽救了西羅馬聯軍。匈奴人被壓了回去,尤其匈奴左翼的東哥特人,因為抵擋不住西哥特鐵騎的衝擊率先敗逃。東哥特人的逃跑引起了連鎖反應,整個匈奴大軍迅速崩潰,被重整旗鼓的西羅馬聯軍殺了個人仰馬翻。沙隆會戰到此分出勝負。戰鬥雖然只持續了5個小時,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有16萬人喪生。

阿提拉被迫率領匈奴殘軍撤退。在歐洲大陸無往不利的匈奴人最終沒將羅馬納入自己的版圖。

連年的戰爭和疾病消磨了匈奴人的實力,匈奴帝國元氣大傷。公元453年的一天,匈奴王阿提拉與年輕漂亮的日爾曼少女伊爾迪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婚禮是在美酒與歡歌狂舞中度過的。當晚,醉熏熏的阿提拉帶著新娘入了洞房。次日清晨,人們卻惶恐地發現,可憐的新娘倦縮在床角發抖,阿提拉在酩酊大醉中被自己的鼻血嗆死了。

在阿提拉的葬禮上,匈奴人割斷頭髮,刺破臉頰,用鮮血悼念他們的國君。阿提拉的棺材分為3層:最外層是鐵,第二層是銀,最內層是金,以象徵他的不朽功業。為了安葬自己偉大的王,匈奴人攔住一條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遺體埋葬在乾枯的河床下,然後再開閘放水。所有參與施工的奴隸都被處死,以使後世的盜墓者得不到線索。阿提拉的墳墓在何處,至今仍是個未解的謎。

阿提拉死前並未立下傳位於哪個兒子的遺囑。他的突然死亡所造成的巨大的權力真空,令他的兒子們和黨羽迅速陷入了內訌和爭奪。

公元454年,匈奴帝國內的東哥特人和其它日爾曼部落起兵造反,阿提拉的兒子們無力對付這種局面,帝國迅即瓦解了。從此以後,東哥特人定居在潘諾尼亞,匈奴人則定居在多瑙河下游和俄羅斯南部地區,漸漸融合於其它民族。他們後來信仰了基督教,學會了農業,並作為一個勢力又繼續存在了幾百年。7世紀時,東羅馬皇帝還招募過匈奴士兵同波斯人打仗。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匈奴人西遷,將日耳曼蠻族趕出叢林,匈奴的鐵騎和日耳曼強悍的入侵引發了歐洲的巨大動盪,並使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衰弱,直至滅亡,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進程,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匈奴人,你去了哪裡

在西漢的打擊下,匈奴很快衰落,不久又陷入內亂。公元前602年,虛閭(lǘ)權單于死後,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裂和內訌,出現了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匈奴幾乎陷入絕境。最終,呼韓邪單于稽侯珊取得優勢,佔據了單于庭,並歸降漢朝以為藩臣。與呼韓邪單于對抗的郅支單于見漢朝大力支持呼韓邪單于,怕不利於自己,遂漸漸率眾西遷。

漢元帝時,應呼韓邪單于的請求,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出嫁,將已經友好的漢匈關係推向了新的高峰。一直到王莽篡漢位置,匈奴與漢朝的和平隸屬關係保持了40多年。

王莽篡漢以後,驕傲自大,採取侮辱匈奴單于的政策。中原王朝與匈奴的關係趨於緊張,一直持續到東漢初年。

公元46年,左賢王蒲奴成為新一代單于,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矛盾,導致政局不穩。同時,匈奴境內連年大旱,赤地千里,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被匈奴役使的原東胡後裔烏桓部乘機反叛,迫使匈奴部落向北遷徙。居室的混亂加劇了內部的矛盾。

公元48年,統管匈奴南八部的呼韓邪單于之孫——右日逐王自立為單于,仍以呼韓邪為號,表示效法祖宗歸附中原,衛護漢匈友好關係的意志和決心。然後,他率部南遷,歸降漢朝。東漢政府封他為南單于。從此,留在中國境內的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南單匈奴的實力比北匈奴弱,在東漢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維持。東漢極力防止南北匈奴的聯合,並支持鮮卑、西域各族為擺脫北匈奴的統治而進行的鬥爭。在多方的打擊下,北匈奴不得不全面退守漠北和西域北部一帶。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漢朝利用北匈奴內部矛盾和新遭自然災害,與南匈奴等聯兵出擊北匈奴。北單于接連大敗,率部分族人西遷,北匈奴政權全面瓦解。漠北地區被西進的鮮卑族佔據,而留在草原東部的匈奴尚有10餘萬人。他們歸順了鮮卑,以鮮卑人自稱,成為鮮卑族的一部分。

西逃的北匈奴單于先遷到烏孫駐地(伊犁河流域一帶),以後有部分繼續西遷,最終可能跟著之前西遷的匈奴人進入歐洲。還有一部分匈奴沒有繼續遷徙,留在了阿爾泰山和天山東端之間。他們經常侵襲車師后王國和山北六國,給東漢在西域的統治以及西域各國的安定帶來極大的威脅。直到公元151年,漢朝軍隊才最終消滅這支匈奴殘部。從此,匈奴在西域的活動基本消失了。還有相當多的北匈奴人歸降了漢朝和南匈奴,被安置在北方邊郡。後來有些又叛逃而去,繼續遊牧於大漠南北地區。兩晉時期,塞外仍不斷有匈奴人歸降,可見即使在北匈奴政權崩潰後,仍有不少匈奴部落分散遊牧在塞外大草原上。

原本實力弱小的南匈奴已今非昔比。由於東漢政府的扶持和不斷吸納降眾,在北匈奴破滅之後,南匈奴已擁有近24萬人口,精兵5萬。公元140年(順帝永和五年),南匈奴發生內亂,東漢政府為了避免侵擾,將河西、上郡、朔方等郡內移,塞外匈奴隨之進一步內遷,大多數定居於汾水流域一帶,這為他們由畜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化,並進一步入遷中原提供了有利環境。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爆發,各地封建割據勢力趁機而起。受本民族貴族以及漢族割據勢力驅使,匈奴人也捲入了這場逐鹿中原的混戰中。當時,袁紹、袁術、曹操和董卓等軍閥的陣營中都有匈奴人,匈奴由此進入了中原腹地。

公元202年,曹操逼降南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對南匈奴採取分而治之和限定居住範圍的政策,以便控制和削弱他們的力量。公元216年,呼廚泉單于率諸王朝見曹操,曹操趁機把單于留在鄴城,而讓右賢王回去管轄各部。隨後,曹操又把呼廚泉的部眾分為5部:左部10000餘戶,居於太原郡茲氏縣(今山西汾陽);右部6000餘戶,居於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南部3000餘戶,居於蒲子縣(今山西隰縣);北部4000餘戶,居新興(今山西忻縣);中部6000餘戶,居於大陵縣(今山西文水縣東北)。每部以貴族為領導者,並用漢人對他們實行監督。從此,單于徒有虛號,沒有實際能夠控制的地域。單于庭雖仍在平陽,單于卻被困鄴城;五部帥雖也分駐五部,卻都家住晉陽汾水之濱。匈奴的部落組織雖然保存,但匈奴上層貴族已不能直接統治他們的部眾,統治的實權已轉移到曹魏手中。從此,南匈奴部眾被納入曹魏政權體系,他們接受所在郡縣地方官的管理,並被編入戶藉,與漢人一樣都是平民了。

在南匈奴淡出歷史舞臺時,其它匈奴部落卻活躍起來
其中一支稱“屠各”,又叫“休屠各”,是漢代匈奴休屠王的後裔。他們原本被安置在西北邊郡,後來被劉淵統帥,人數多,實力也很強。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獲取匈奴貴族的支持,劉淵對外聲稱自己是匈奴單于於扶羅之孫,左賢王左部帥劉豹之子。其後,屠各匈奴和南匈奴聯合起來,建立了前趙。
另一支是叫做“盧水湖”,定居於甘肅張掖到武威一帶,都曾經是盧水湖的主要聚居之地。沮渠蒙遜曾在此建立北涼政權。
還有一支是叫做“鐵弗匈奴”。這一支是鮮卑與匈奴兩族融合而產生的民族。他們原本居住在內蒙古河套一帶,後來逐漸遷徙到塞內。公元407年,鐵弗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國,稱天王大單于,國號夏,建都於統萬城。
屠各、盧水湖和鐵弗匈奴這3支匈奴是匈奴民族消亡前較著名的3支,他們都曾建立過地域性的政權。但這些政權往往都是與漢族等其它民族上層共同建立的,其性質與從前的匈奴單于國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們都不是單一民族政權,而是多民族同建共處的政權。隨著上述幾個政權的滅亡,匈奴民族也在歷史上逐漸消失了。入遷內地的匈奴人民最終大多數融入漢族之中。


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人很多,或許其中就有匈奴人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姓劉、賀、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留在中國境內的匈奴民族漸漸被漢族同化。那麼,西遷的匈奴族又是什麼命運呢?匈牙利人說,這支匈奴人最後定居在了匈牙利,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
和許多匈牙利人一樣,裴多菲認為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
有人認為,歐洲匈奴帝國瓦解之後,一些匈奴部落定居於多瑙河中游。9世紀初葉,散居在烏拉爾山和卡馬河、伏爾加河之間的遊牧部落經過南俄草原,遷涉到多瑙河中游和蒂薩河流域。以馬扎爾部落為核心的七個部落結成聯盟,和定居當地的匈奴人後裔融合在一起,奠定了今天匈牙利的基礎。今天的匈牙利人,所使用的語言從語系上說正是屬於東方的。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與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

匈奴人到底在哪裡?要確定這個問題,還要更認真、細緻地求證。雖然漢民族與匈奴民族之間在2000年前曾有過不睦,但我們也有著和平相處的美好回憶。每個華夏兒女都在關心著匈奴人這個失蹤了的同胞。
屬於匈奴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匈奴國成為了歷史。那一段段金戈鐵馬的故事,那帶著草原風情的傳奇,漸漸的,成為了越來越難解的神秘。匈奴大事記

公元前7~8世紀,匈奴族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生息繁衍,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

公元前3世紀時,匈奴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使匈奴人的軍事實力得到相應加強。

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匈奴舉兵攻入西周。因周幽王此前曾烽火戲諸侯,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周幽王慘敗,帶褒姒、伯服等人逃至驪山,被殺。匈奴攻破西周國都鎬京,掠走褒姒,西周遂亡。


公元前206年,冒頓殺死了父親頭曼單于。他先對東胡示弱,趁機休養生息。在強大起來後,匈奴消滅東胡,西逐月氏,建立起了地域遼闊的北方強勢政權。

公元前200年,冒頓單于率大軍入侵山西。劉邦御駕親征,被匈奴困在白登山上,一連七天七夜不得逃脫。謀士陳平帶厚禮遊說匈奴閼氏,白登之圍才得以化解。此後,漢朝實行和親政策,頻頻命所謂的公主下嫁匈奴,並贈予財物,以求邊疆安寧。

公元前前127年(元朔二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原被匈奴控制的河套地區被漢軍攻取。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校尉霍去病出擊匈奴。匈奴人所依賴的富庶的河西走廊被霍去病佔領。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匈奴狼居胥山被霍去病佔領,匈奴王庭被衛青掃平。匈奴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匈奴單于及匈奴左賢王逃走。


公元前73年,西漢與烏孫組成20萬聯軍進攻匈奴,匈奴右谷蠡王庭在此戰中被領軍掃平。

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佔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在西漢的支援下,呼韓邪單于佔了上風,佔據漠北王庭,郅支單于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

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單于屢殺漢使,脅迫西域。為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號,率軍遠征康居,斬郅支單于之頭而回。郅支單于所部匈奴繼續向北方逃亡,數百年間,再沒有這支匈奴的消息。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漢朝派王昭君出嫁。從此數十年間,匈奴與漢朝和睦相處,邊疆地區出現了難得的太平。

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匈奴日逐王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另一部分匈奴留居漠北,稱為北匈奴。後來,南匈奴與東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從中國歷史中消失。


公元187年,南匈奴發生內訌。後來,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真正的匈奴王朝就此從歷史上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