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圍是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這一場戰爭中冒頓單于誘敵深入,劉邦未經查明就孤軍深入,最終被圍困在白登山上。這一場戰爭中有很多問題,比如說雙方兵力幾何?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漢朝為什麼會失敗?今天筆者就根據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圍的細節,以便各位看官能進一步瞭解漢史。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

白登之圍有著偶遇性,這一場戰爭的導火索是韓王信叛逃。漢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匈奴逐漸壯大起來,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逐漸統一了北方,而且還收復了蒙恬所佔領的土地,兵鋒直指陝西長安,時刻威脅著漢王朝北部邊疆。為了解決來自外部的危機,劉邦採用了“封王戍邊”的政策。這一政策就是把異姓王分封到邊疆,然後抵禦外敵、內患。最初的燕王是臧荼,因為他對匈奴比較瞭解,所以鎮守燕地是最合適不過的了。但是隨著劉邦大肆撲殺項羽舊部,臧荼擔心自己失去利用價值後會被剿滅,所以選擇謀反。劉邦平定臧荼叛亂之後封盧綰為燕王,盧綰和劉邦的私交甚密,漢朝群臣、諸侯王中最受寵幸的也莫及盧綰。由此可見漢朝對燕王的重視程度,也從側面反應了當時邊疆並不和平,稍有不慎就是刀兵相交。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當時韓王信分封的地盤身處中原腹地,為了避免韓王信造反,劉邦將韓王信的地盤遷移到太原郡。韓王信對此是非常有意見的,韓王信本身就是韓國的貴族,他的根基主要還是在韓國舊地。現在不僅是把韓王信的根基毀了,更是把人家趕到了邊疆,誰能樂意?韓王信對匈奴作戰也是不順利,被打的主動向匈奴求和。劉邦見到這情況就怒斥韓王信,韓王信擔心自己會被誅殺,所以乾脆投奔匈奴陣營,當了一次“吳三桂”,引匈奴南下。如果不是因為韓王信的叛逃,那麼此次戰爭的規模並不會太大。但是韓王信的叛逃導致戰爭進一步升級,原因如下:

1:匈奴佔領了馬邑之地,並且乘勝攻下了雁門關,士氣大振。這一幕似曾相識,清朝攻入山海關,之後席捲中原大地;日寇攻入北大營,之後迅速佔領東三省。此時情況差不多,匈奴幾乎兵不血刃佔領了馬邑,而且面前是遍地黃金的中原,巨大的利益擺在面前有幾個人不心動?而且匈奴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以掠奪財貨、金銀珠寶為首要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很難空手而歸。它不想空手而歸,也不能空手而歸。

2:韓王信的叛逃是對漢王朝的挑釁,如果不給叛徒一個教訓,那麼之後在邊疆作戰的人誰還會殊死搏鬥?自古以來叛徒就不能有什麼好下場,“三姓家奴”就是一個例子。史書沒有記載劉邦是如何打算的,但是在當時劉邦召集幾路大軍(共32萬人),自己御駕親征,隨行謀士:陳平、婁敬,隨行將領:樊噲、周勃、夏侯嬰。從這個排面上看劉邦絕對上認真的,他的目的是給叛徒(韓王信)一個教訓,並且讓匈奴為它的魯莽付出代價。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對雙方來說此戰都非常重要,匈奴勝利的話就可以在太原郡建立軍事據點,之後劫掠中原就成了家常便飯;漢朝勝利的話就可以把匈奴勢力驅逐到漠北,邊患壓力大大減緩。漢朝出動三十多萬大軍,而匈奴出動了四十多萬人(出自《史計·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從這個出戰人數上看雙方都是非常重視此次戰爭的,匈奴幾乎是全民皆兵。

公元前200年冬季,劉邦率領部隊出征。起初部隊連戰連勝,給韓王信帶來沉重的打擊,手下大將王喜也死於漢軍之手。之後冒頓單于派人阻擊漢軍,但是沒想到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就破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漢軍連戰連勝,在抵達晉陽之後打探到了匈奴駐軍點。剛開始劉邦還留了一個心眼,派幾波斥候去打探軍情。但是斥候看見的都是老弱病殘,劉敬看到這種情況後就上書劉邦,認為敵人這是故意示弱,所以要小心警惕。但是劉邦絲毫沒聽進去,自己直接率領先頭部隊孤軍深入。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漢軍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騎兵是先頭部隊,後邊的大部隊是步兵。劉邦急功近利所以沒等步兵趕到就衝鋒了,結果自己陷入了包圍圈(白登山)。匈奴見劉邦進入包圍圈之後火速進攻,四面騎兵蜂擁而上。這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西面匈奴騎兵都是騎白馬、東面匈奴騎兵都是騎青馬、北面匈奴騎兵都是騎黑馬、南面匈奴騎兵都是騎紅馬。搞這些花裡胡哨的能提高戰鬥力嗎?能,不得不說視覺震撼確實是會影響士氣,而士氣就是決定戰鬥力的主要原因。匈奴此舉大大震撼了漢軍,之後一波衝殺更是給漢軍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但劉邦終究不是吃素的,他迅速組織部隊反擊,並且建立起一道防線。雙方在這裡拉鋸七天,劉邦無法突圍,冒頓無法剿滅劉邦。之後隨著漢軍大部隊陸續趕到,匈奴的情勢越來越不利。周勃趕到平城、夏侯嬰殲滅部分匈奴,這些事件都迫使著匈奴撤退。而這個時候陳平用重金賄賂閼氏(冒頓單于愛人),讓閼氏勸匈奴撤退。不管正史、野史,都比較認可這個說法。當然這個說法對嗎?不見得,匈奴撤退的原因絕對不止於此。冒頓單于再三考慮後,選擇放劉邦一條生路,並且和漢朝開展“和親政策”。隨著劉邦的撤退,白登之戰就此告終。

戰爭細節-劉邦如何保全性命

劉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難道只是因為閼氏吹耳旁風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冒頓單于不好美色

首先冒頓單于不好美色,冒頓單于是一個非常狠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妻子、愛人、父親都可以殺。他就是通過弒父才獲得的權力,而且是通過弒妻鍛鍊的自己弒父能力。這裡面有一個事件叫:“鳴鏑弒父”,大意就是說冒頓製造了一種響箭,響箭射向何處,士兵就必須跟著射擊,否則就是死。冒頓先是射殺愛馬,然後殺妻、弒父。他為了權力,連父親都可以殺,現在怎麼可能會因為一個女人的幾句話就放了劉邦。所以這一點是不現實的,冒頓單于放劉邦一定另有深意。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二:軍事上拿不來回來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別想拿回來

陳平是用詭計才讓冒頓單于放了劉邦的,這個詭計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時雙方一定是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至少是在軍事上能保持平衡。如果劉邦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時,那麼冒頓單于根本沒必要談判,騎兵一輪衝殺就能決定勝負。但劉邦並沒有弱到那個地步,被包圍七天之後還能堅守,而且周圍的大部隊陸續趕到,屆時打一個“中心開花”也未必不可。雙方能坐下來談判,那就證明雙方實力懸殊並不大。現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話,那就是:

軍事上拿不來回來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別想拿回來。如果當時漢朝在軍事上不行,那麼陳平出多少“詭計”都沒用。之所以雙方能順利談判結束,那就證明在當時雙方誰也奈何不了對方,至少談判時期如此。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三:軍事戰略西向

這一點涉及唯物歷史觀,眾所周知史書吹牛非常常見,此時也有吹牛的嫌疑。冒頓單于的治理下匈奴可空弦之士三十萬人,此時的四十萬人是哪裡來的?匈奴要不要鎮守邊疆?難道真的把所有的部隊全部拉到這裡了?不現實,而且也不可能。因為此時西域諸國並沒有徹底臣服匈奴,如果匈奴進行這麼大的軍事抽調行動,那麼後院早就起火了。頭曼單于、冒頓單于、車臣單于這三代人出兵最多的一次也不過才15萬人,而白登之圍的時候蹦出40多萬人,這人是怎麼來的?一個人天天吃三頓飯,突然有一天吃了十頓飯,這種不符合常理。而且白登山地勢狹小,根本就站不了30萬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史書為了掩蓋劉邦的汙點誇大匈奴人數,其二就是匈奴虛張聲勢。

冒頓單于的主要軍事策略還是比較偏向於西向,也就是征服西域三十六國。白登之圍的時候樓蘭、烏孫等國家都沒有臣服,冒頓單于也做不到兩線作戰。如果把西方的部隊抽調到東方,那麼西域諸國可能就會亂起來。如果把東方的部隊抽調到西方,那麼漢朝的北伐可能就要提前。在這種情況下冒頓單于需要儘可能避免兩線作戰,所以不想和漢朝撕破臉皮。

第四:與冒頓有約的王黃未能如約出兵

在當時冒頓單于與王黃等人(韓王信部下)商量著合圍劉邦,但是王黃並沒有按時出兵。王黃本身是韓王信的部下,與冒頓單于的關係也沒多好。此時王黃不出兵就引起冒頓單于的懷疑了,王黃會不會坑我?他們是不是串通好的讓我送死?軍事很忌諱賭徒行為,冒頓單于被稱為匈奴最偉大的單于,這稱呼可不是賭過來的。而是經過冒頓單于一次又一次謹慎作戰,最終戰勝強敵得來的。王黃失約讓冒頓單于敏感起來了,綜合前面幾個原因,放劉邦也說得過去。畢竟撕破臉皮之後漢軍的報復目標是匈奴,韓王信的部下很有可能坐山觀虎鬥。

第五:利益不能大損

匈奴的體制和漢朝不一樣,匈奴的體制有點類似於軍事聯盟。冒頓單于是聯盟的領頭人,其他部落就是合夥人。如果冒頓單于能帶他們獲取利益,那麼冒頓單于就是聯盟的領頭人。如果不能,那麼就是聯盟破裂。匈奴分裂、突厥分裂、蒙古分裂,其背景都是遊牧民族無法通過掠奪獲取利益。此時冒頓單于真要剿滅劉邦也未必做不到,只不過自己的利益一定會大損。如果冒頓單于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軍事武裝,那麼他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這一點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圍攻七天都攻不下漢軍營寨,這一點就證明了漢軍是塊硬骨頭,牙口不好就不要去咬。綜上所述,我不認為匈奴撤退只是因為一個女人吹耳旁風,而是背後利益糾紛、權衡利弊之後才撤退的。

漢帝國失敗的原因

第一:輕敵

劉邦派幾波斥候去打探軍情,前面幾波都說對方是老弱病殘,但是劉敬卻直言對方這是示弱,應該小心。劉敬的言論確實有道理的,試問一下誰會把自己不好的一面示人?事反其常必有妖,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戒備肯定沒錯。但是劉邦並沒有聽進去,以至於主帥輕敵,孤軍深入被敵包圍。這一點劉邦也反省了,他在戰敗後就殺了那些斥候,並且重用劉敬。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二:天大寒

劉邦是冬季出征的,這一點非常不利。史書記載:“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也就是說當時天氣寒冷,士兵凍掉手指的十之二三。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比例,這樣的士兵能有多少戰鬥力?史書是有可能誇張的,但是去掉誇張成分,士兵受凍是跑不了的。在寒冬臘月出征,且不說士兵思鄉之情,天寒導致士兵戰鬥力大損、後勤成本加大,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第三:缺少戰馬

史書記載:天子不能具均駟, 而將相或乘牛車, 齊民無藏蓋。連天子乘車都找不齊四匹同色的馬,將相都沒馬車,可見當時漢朝有多缺少馬匹,更別說優秀的戰馬了。漢朝初期沒有產馬地,在對匈奴作戰上是非常吃虧的。匈奴就不一樣了,匈奴四面都是弄同色的馬匹,可見對方有多富有。這場戰爭失敗後漢朝就總結了沉重的教訓,開始大量養馬。史書記載: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

白登之圍:漢帝國與匈奴的初次碰撞,劉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四:人數不佔優勢

此次作戰上漢軍的人數並不佔優勢,甚至還有一些劣勢。首先漢朝軍隊是長途奔襲,但是匈奴的軍隊就離主戰場比較近,而且匈奴人數上並不比漢軍少多少。冒頓單于包圍劉邦的主要原因是劉邦急功近利,如果雙方大部隊作戰的話,那麼冒頓單于夠嗆能包圍劉邦。但可惜沒有如果,歷史就是這樣,劉邦急功近利導致整場戰爭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