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白登之围是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这一场战争中冒顿单于诱敌深入,刘邦未经查明就孤军深入,最终被围困在白登山上。这一场战争中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双方兵力几何?刘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汉朝为什么会失败?今天笔者就根据目前已知的史料分析一下白登之围的细节,以便各位看官能进一步了解汉史。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

白登之围有着偶遇性,这一场战争的导火索是韩王信叛逃。汉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匈奴逐渐壮大起来,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逐渐统一了北方,而且还收复了蒙恬所占领的土地,兵锋直指陕西长安,时刻威胁着汉王朝北部边疆。为了解决来自外部的危机,刘邦采用了“封王戍边”的政策。这一政策就是把异姓王分封到边疆,然后抵御外敌、内患。最初的燕王是臧荼,因为他对匈奴比较了解,所以镇守燕地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随着刘邦大肆扑杀项羽旧部,臧荼担心自己失去利用价值后会被剿灭,所以选择谋反。刘邦平定臧荼叛乱之后封卢绾为燕王,卢绾和刘邦的私交甚密,汉朝群臣、诸侯王中最受宠幸的也莫及卢绾。由此可见汉朝对燕王的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边疆并不和平,稍有不慎就是刀兵相交。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当时韩王信分封的地盘身处中原腹地,为了避免韩王信造反,刘邦将韩王信的地盘迁移到太原郡。韩王信对此是非常有意见的,韩王信本身就是韩国的贵族,他的根基主要还是在韩国旧地。现在不仅是把韩王信的根基毁了,更是把人家赶到了边疆,谁能乐意?韩王信对匈奴作战也是不顺利,被打的主动向匈奴求和。刘邦见到这情况就怒斥韩王信,韩王信担心自己会被诛杀,所以干脆投奔匈奴阵营,当了一次“吴三桂”,引匈奴南下。如果不是因为韩王信的叛逃,那么此次战争的规模并不会太大。但是韩王信的叛逃导致战争进一步升级,原因如下:

1:匈奴占领了马邑之地,并且乘胜攻下了雁门关,士气大振。这一幕似曾相识,清朝攻入山海关,之后席卷中原大地;日寇攻入北大营,之后迅速占领东三省。此时情况差不多,匈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马邑,而且面前是遍地黄金的中原,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有几个人不心动?而且匈奴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以掠夺财货、金银珠宝为首要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很难空手而归。它不想空手而归,也不能空手而归。

2:韩王信的叛逃是对汉王朝的挑衅,如果不给叛徒一个教训,那么之后在边疆作战的人谁还会殊死搏斗?自古以来叛徒就不能有什么好下场,“三姓家奴”就是一个例子。史书没有记载刘邦是如何打算的,但是在当时刘邦召集几路大军(共32万人),自己御驾亲征,随行谋士:陈平、娄敬,随行将领:樊哙、周勃、夏侯婴。从这个排面上看刘邦绝对上认真的,他的目的是给叛徒(韩王信)一个教训,并且让匈奴为它的鲁莽付出代价。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对双方来说此战都非常重要,匈奴胜利的话就可以在太原郡建立军事据点,之后劫掠中原就成了家常便饭;汉朝胜利的话就可以把匈奴势力驱逐到漠北,边患压力大大减缓。汉朝出动三十多万大军,而匈奴出动了四十多万人(出自《史计·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从这个出战人数上看双方都是非常重视此次战争的,匈奴几乎是全民皆兵。

公元前200年冬季,刘邦率领部队出征。起初部队连战连胜,给韩王信带来沉重的打击,手下大将王喜也死于汉军之手。之后冒顿单于派人阻击汉军,但是没想到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破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汉军连战连胜,在抵达晋阳之后打探到了匈奴驻军点。刚开始刘邦还留了一个心眼,派几波斥候去打探军情。但是斥候看见的都是老弱病残,刘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上书刘邦,认为敌人这是故意示弱,所以要小心警惕。但是刘邦丝毫没听进去,自己直接率领先头部队孤军深入。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汉军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骑兵是先头部队,后边的大部队是步兵。刘邦急功近利所以没等步兵赶到就冲锋了,结果自己陷入了包围圈(白登山)。匈奴见刘邦进入包围圈之后火速进攻,四面骑兵蜂拥而上。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西面匈奴骑兵都是骑白马、东面匈奴骑兵都是骑青马、北面匈奴骑兵都是骑黑马、南面匈奴骑兵都是骑红马。搞这些花里胡哨的能提高战斗力吗?能,不得不说视觉震撼确实是会影响士气,而士气就是决定战斗力的主要原因。匈奴此举大大震撼了汉军,之后一波冲杀更是给汉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但刘邦终究不是吃素的,他迅速组织部队反击,并且建立起一道防线。双方在这里拉锯七天,刘邦无法突围,冒顿无法剿灭刘邦。之后随着汉军大部队陆续赶到,匈奴的情势越来越不利。周勃赶到平城、夏侯婴歼灭部分匈奴,这些事件都迫使着匈奴撤退。而这个时候陈平用重金贿赂阏氏(冒顿单于爱人),让阏氏劝匈奴撤退。不管正史、野史,都比较认可这个说法。当然这个说法对吗?不见得,匈奴撤退的原因绝对不止于此。冒顿单于再三考虑后,选择放刘邦一条生路,并且和汉朝开展“和亲政策”。随着刘邦的撤退,白登之战就此告终。

战争细节-刘邦如何保全性命

刘邦是如何保全性命的?难道只是因为阏氏吹耳旁风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冒顿单于不好美色

首先冒顿单于不好美色,冒顿单于是一个非常狠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妻子、爱人、父亲都可以杀。他就是通过弑父才获得的权力,而且是通过弑妻锻炼的自己弑父能力。这里面有一个事件叫:“鸣镝弑父”,大意就是说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响箭射向何处,士兵就必须跟着射击,否则就是死。冒顿先是射杀爱马,然后杀妻、弑父。他为了权力,连父亲都可以杀,现在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个女人的几句话就放了刘邦。所以这一点是不现实的,冒顿单于放刘邦一定另有深意。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二:军事上拿不来回来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回来

陈平是用诡计才让冒顿单于放了刘邦的,这个诡计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双方一定是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至少是在军事上能保持平衡。如果刘邦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时,那么冒顿单于根本没必要谈判,骑兵一轮冲杀就能决定胜负。但刘邦并没有弱到那个地步,被包围七天之后还能坚守,而且周围的大部队陆续赶到,届时打一个“中心开花”也未必不可。双方能坐下来谈判,那就证明双方实力悬殊并不大。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那就是:

军事上拿不来回来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回来。如果当时汉朝在军事上不行,那么陈平出多少“诡计”都没用。之所以双方能顺利谈判结束,那就证明在当时双方谁也奈何不了对方,至少谈判时期如此。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三:军事战略西向

这一点涉及唯物历史观,众所周知史书吹牛非常常见,此时也有吹牛的嫌疑。冒顿单于的治理下匈奴可空弦之士三十万人,此时的四十万人是哪里来的?匈奴要不要镇守边疆?难道真的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拉到这里了?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因为此时西域诸国并没有彻底臣服匈奴,如果匈奴进行这么大的军事抽调行动,那么后院早就起火了。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车臣单于这三代人出兵最多的一次也不过才15万人,而白登之围的时候蹦出40多万人,这人是怎么来的?一个人天天吃三顿饭,突然有一天吃了十顿饭,这种不符合常理。而且白登山地势狭小,根本就站不了3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史书为了掩盖刘邦的污点夸大匈奴人数,其二就是匈奴虚张声势。

冒顿单于的主要军事策略还是比较偏向于西向,也就是征服西域三十六国。白登之围的时候楼兰、乌孙等国家都没有臣服,冒顿单于也做不到两线作战。如果把西方的部队抽调到东方,那么西域诸国可能就会乱起来。如果把东方的部队抽调到西方,那么汉朝的北伐可能就要提前。在这种情况下冒顿单于需要尽可能避免两线作战,所以不想和汉朝撕破脸皮。

第四:与冒顿有约的王黄未能如约出兵

在当时冒顿单于与王黄等人(韩王信部下)商量着合围刘邦,但是王黄并没有按时出兵。王黄本身是韩王信的部下,与冒顿单于的关系也没多好。此时王黄不出兵就引起冒顿单于的怀疑了,王黄会不会坑我?他们是不是串通好的让我送死?军事很忌讳赌徒行为,冒顿单于被称为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称呼可不是赌过来的。而是经过冒顿单于一次又一次谨慎作战,最终战胜强敌得来的。王黄失约让冒顿单于敏感起来了,综合前面几个原因,放刘邦也说得过去。毕竟撕破脸皮之后汉军的报复目标是匈奴,韩王信的部下很有可能坐山观虎斗。

第五:利益不能大损

匈奴的体制和汉朝不一样,匈奴的体制有点类似于军事联盟。冒顿单于是联盟的领头人,其他部落就是合伙人。如果冒顿单于能带他们获取利益,那么冒顿单于就是联盟的领头人。如果不能,那么就是联盟破裂。匈奴分裂、突厥分裂、蒙古分裂,其背景都是游牧民族无法通过掠夺获取利益。此时冒顿单于真要剿灭刘邦也未必做不到,只不过自己的利益一定会大损。如果冒顿单于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事武装,那么他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这一点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围攻七天都攻不下汉军营寨,这一点就证明了汉军是块硬骨头,牙口不好就不要去咬。综上所述,我不认为匈奴撤退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吹耳旁风,而是背后利益纠纷、权衡利弊之后才撤退的。

汉帝国失败的原因

第一:轻敌

刘邦派几波斥候去打探军情,前面几波都说对方是老弱病残,但是刘敬却直言对方这是示弱,应该小心。刘敬的言论确实有道理的,试问一下谁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示人?事反其常必有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戒备肯定没错。但是刘邦并没有听进去,以至于主帅轻敌,孤军深入被敌包围。这一点刘邦也反省了,他在战败后就杀了那些斥候,并且重用刘敬。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二:天大寒

刘邦是冬季出征的,这一点非常不利。史书记载:“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也就是说当时天气寒冷,士兵冻掉手指的十之二三。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比例,这样的士兵能有多少战斗力?史书是有可能夸张的,但是去掉夸张成分,士兵受冻是跑不了的。在寒冬腊月出征,且不说士兵思乡之情,天寒导致士兵战斗力大损、后勤成本加大,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第三:缺少战马

史书记载:天子不能具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齐民无藏盖。连天子乘车都找不齐四匹同色的马,将相都没马车,可见当时汉朝有多缺少马匹,更别说优秀的战马了。汉朝初期没有产马地,在对匈奴作战上是非常吃亏的。匈奴就不一样了,匈奴四面都是弄同色的马匹,可见对方有多富有。这场战争失败后汉朝就总结了沉重的教训,开始大量养马。史书记载: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白登之围:汉帝国与匈奴的初次碰撞,刘邦到底如何保全性命的?

第四:人数不占优势

此次作战上汉军的人数并不占优势,甚至还有一些劣势。首先汉朝军队是长途奔袭,但是匈奴的军队就离主战场比较近,而且匈奴人数上并不比汉军少多少。冒顿单于包围刘邦的主要原因是刘邦急功近利,如果双方大部队作战的话,那么冒顿单于够呛能包围刘邦。但可惜没有如果,历史就是这样,刘邦急功近利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